首页期刊导航|文化遗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康保成

双月刊

1674-0890

whychan@163.com

020-84115800

510275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中文堂902

文化遗产/Journal Cultural Heritage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文化遗产》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本刊被评为“2010-2011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并在第四届广东省优秀期刊评选活动中,荣获广东省优秀期刊题名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非遗传承的媒介学解释

    郭建斌王丽娜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对文化传承的内涵、时间向度、媒介的共同关注,媒介学为非遗传承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和向度.从媒介学的视角看,独龙族"卡雀哇"的文化传承是经由文化持有者(独龙族村民)、当地政府部门、独龙族研究者,以及作为活形态的"卡雀哇"和对其进行记录的文字、影像文本等各种人、组织和技术载体的连接和交互实现的.这样一种视角对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或许同样具有启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媒介学"卡雀哇"

    非遗"两创"与民族文化互嵌的"村BA"实践

    徐姗姗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黔东南"村BA"是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的典型个案,村民通过组织篮球联赛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获全国关注,进而赢得活化利用非遗资源、振兴乡村文化产业、参与旅游强国建设的机遇.以文化互嵌视角分析,该个案纵向呈现传统文化街接现代体育,横向呈现苗族非遗融入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兼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示范效应,值得全国同类民族村寨借鉴.

    非遗"两创"民族文化旅游强国村BA

    非遗传承、文化建构与身份认同的多重博弈——基于豫西北沟村古杏林扬高戏剧团的演出调查

    高彩荣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非遗保护工作向着纵深推进,非遗传承逐渐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扬高戏在传承实践中就出现了传承人身份认同的缺位与错位、非遗再建构诉求不一、非遗群体内部观念冲突与碰撞等问题,呈现出地方政府、传承人、传承群体间多重博弈的困局.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地方政府应强化"主导"角色,以乡土的生活逻辑理解非遗传承群体,并充分利用政策、资金、宣传以及协调等外围优势,助力传承群体发展.传承群体应有"主人翁"意识,加强内部间的沟通和交流.只有通过平等的协商与对话,各归其位形成恰当之局,才能使非遗保护工作良性前行.

    扬高戏非遗传承文化建构身份认同

    水文化遗产学的构建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黄祥深董建辉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文化遗产在文化遗产中具有特殊性,国内学界有关水文化遗产的研究方兴未艾,但研究力量分散,学科界限难以突破,与国家需要存在较大差距.在国家愈加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之时,亟需构建水文化遗产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水文化遗产学的研究内容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遗产分类方式来划分,据此还可设定相应的研究方向,重点予以突破.水文化遗产学应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论述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基本原则、文化学理论等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可采用文化遗产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方法综合研究.水文化遗产学的构建有利于中国特色学科建设、文化多样性保护、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

    水文化遗产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理论基础

    从个体生活走向公共卫生领域:晚清民国时期岭南凉茶的转折

    郭文钠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凉茶是一种民间日常饮用的中草药茶,也是岭南特有的饮食名词和生活概念.它不仅是介于食物和药物之间的饮品,又是岭南人协调身体和自然、个体和社会的饮食实践.凉茶源于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草药资源疗愈身体不适的本能,应岭南湿热的独特气候而形成,在岭南人的生活中作为知识经验长期流传.明清以来,凉茶在岭南城镇化进程和温病学的影响下得到发展,出现了复方苦味凉茶.晚清民国时期,岭南时疫横行,尚未完备的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体系遭受极大冲击,在此种情境下,具有一定疗效的复方苦味凉茶走出个体生活空间,迈向公共卫生领域,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底层社区的医疗保障真空,也从而得以品牌化和产业化,进而与现代社会建立起密切联系.

    晚清民国凉茶岭南温病学城镇化公共卫生

    文明交流互鉴:朝鲜半岛文献中的文庙佾舞

    杜心乐贾力娜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朝鲜半岛现存古文献中所载的文庙佾舞,是儒家文化流布的确证,是研究文明传播和交融的重要史料,主要表现为关于礼乐文化的传承、儒学思想的弘扬、文化认同的表达.从古文献记载的仪轨制度及其接受来看,朝鲜半岛文庙佾舞强调以中国古礼为正统化追求,这不仅展现了朝鲜半岛对中华礼乐文化精神内核的传承与坚守,也彰显了其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因此,研究朝鲜半岛文献中的文庙佾舞,有利于揭示其中蕴含的中华礼乐文明,有利于增进文化共识,有利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朝鲜半岛古文献文庙佾舞文明交流互鉴

    美国中医针灸立法监管:历史、现实与启示

    蒋莉苹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的中医针灸立法监管政策经历了四次转变,即无监管实践向合法执业转变、中医向东方医学转变、实验性器械向医疗器械转变、州立法向联邦立法转变.现阶段,在美国的从业针灸师主要有四种执业模式:限制执业模式、监督执业模式、独立执业模式和排他执业模式,针灸师的执业权限和独立性越来越大.但中医针灸在美国的发展仍面临一些困境,如为了限制中医针灸的发展,针灸理论和技术被简化;针灸从业者还未成为医疗保险提供者,针灸保险覆盖面十分有限;针灸师职业壁垒不高,干针有了重新定义针灸的趋势.为了促进中医针灸在美国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要继续发挥华人社区、中医针灸从业者及专业协会的团结互助精神,坚守中医针灸科学和文化双重属性,为推进中医针灸一致性立法,积极寻求美国政府及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帮助.

    中医针灸东方医学独立执业排他执业医疗保险提供者

    高罗佩旧藏明刊《西厢记》孤本考述

    陈旭耀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藏有一种明刊《西厢记》孤本,系汉学家高罗佩的旧藏.此书为建阳书坊怡庆堂所刊,其书名中标举"京本"尤为醒目,为现存五十余种《西厢记》明刊本所仅见.怡庆堂刊本的底本与继志斋刊本同源,仍隶属于继志斋刊本为代表的"重校北西厢记"系统,但它也是一个经校订者重新校勘取舍形成的新文本,它参校了徐士范刊本,甚至还参考了"时本"系统的祖本;它与同属"重校北西厢记"系统的三槐堂刊本关系密切,由此推测,在"重校北西厢记"这个版本系统中,曾有一个与继志斋刊本有较多差异的早期刊本存在,虽目前难觅其踪影,但留下了三槐堂刊本与怡庆堂刊本这两个裔本.怡庆堂刊本也有闽建刻本粗疏的通病,讹脱等失误时现书中.

    《西厢记》怡庆堂刊本继志斋刊本三槐堂刊本高罗佩旧藏

    论《中麓小令》"伧夫气"评价的成因

    薛雪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开先所作散曲集《中麓小令》,作为其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散曲作品,因独特的风格和体制,在问世之后褒贬不一,其中以王骥德指摘"尽伧夫语耳,一字不足采也"的评语最具代表性.《中麓小令》充分反映出李开先以"金元风格"为尊的意识,其"伧夫气"既体现于散曲中方言、俗语的大量应用,又表现在李开先向民间小曲形式的有意靠拢,更与李开先打破"北人作南曲"的藩篱,采取"北韵作南曲"的大胆尝试密切相关.王骥德的批评虽显苛责,但不乏合理之处,而作此评价的原因,不仅源于二人曲学观念和创作理论的不同,还蕴含着南北文化的矛盾与差异,更随之揭示出明代曲学发展不同阶段的审美趋向.

    李开先《中麓小令》王骥德伧夫气北韵作南曲

    新见马廉藏本《寒山堂曲谱》考论

    董诗琪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将已知见《寒山堂曲谱》残本七种划分为甲本和乙本两种系统,但这两种版本系统的先后存在争议.今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见马廉旧藏本,此本有已知版本皆缺失的内容,不仅保留了凡例十八条,总目录,完整的引子、尾声套数章,还保留了商调过曲、商角过曲两部分内容.对比板式和内容可知,马藏本与北大藏十五卷残本实为一书的两部分,两本相加共四十三卷,仅阙五卷,可基本还原《寒山堂曲谱》全貌.通过马藏本,还可确定张谱的版本先后,即甲本系统在前,乙本在后,张大复先考订过曲,后补入引子、犯调、尾声套数.《寒山堂曲谱》驳斥九宫之外又有十三调的说法,以及删去仙吕入双调和商黄调,并为犯调划分专章等做法,对后世曲谱影响深远,具有重要的价值.

    张大复寒山堂曲谱马廉犯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