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遗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康保成

双月刊

1674-0890

whychan@163.com

020-84115800

510275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中文堂902

文化遗产/Journal Cultural Heritage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文化遗产》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本刊被评为“2010-2011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并在第四届广东省优秀期刊评选活动中,荣获广东省优秀期刊题名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9世纪初英国人的戏曲购藏与汉学实践

    徐巧越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英国汉学的滥觞,与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华活动密切相关.19世纪初,身居一线的英侨看似占据优越的学习条件,但因清廷管制,他们普遍面临良师难寻、购书不易、缺乏合适教材这三重困难.为了迅速掌握中国语言文化以开展商贸业务,这批英人综合外部环境与内部文化认同的双重考虑,选择戏曲作为研习汉语和认识中国的有效途径.相较于18世纪耶稣会士所看重的戏剧"典型性",该时期英侨更关注戏曲所内涵的风俗信息,并通过出注作阐释,以此向西方传播实用的中国知识.从知识社会史的角度来看,这个以"副文本"展示社会世情的形式,揭示了第一代英国汉学家是如何从戏曲中汲取信息,再以西方文化范式来构建中国知识体系的历程.

    英国汉学英藏汉籍中西戏剧交流

    渔鼓考

    陈芳
    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渔鼓是道情表演的主要乐器.从现有资料来看,其来源很可能产生于江浙黄河流域一带的民间,与渔民以竹筒装诱饵来捕鱼有关,最初以鱼皮覆之,后遂为猪肠衣、板油膜代替.其长短各异,为便于携带,乃有变短的趋势.渔鼓别称"鱼鼓",系与佛教"木鱼鼓"混淆所致.而称"愚鼓",则有唤醒愚迷之意.因其常用于道家"飞驭天表,超然物外"之唱道情,所以也与渔樵共同成为隐逸文化的代表.

    渔鼓鱼鼓愚鼓渔隐

    论《山海经》中的神怪形象在法国的自然与人文阐释

    卢梦雅
    99-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比较神话学和传教士汉学的发展,西方人将西方神话的解读视角和方法迁移至《山海经》,视之为中国科学知识的古老记载.在这些研究中,法文成果最为丰富,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以生物学解读《山经》之怪、以民族学解读《海经》之怪以及从政治学角度阐释神怪.得益于这些科学诠释,《山海经》进入探索世界文明史的重要文献之一,成为人类自然史和民族史的重要依据.由于法国汉学依托近现代科学,《山海经》神怪形象在法国的阐释历程揭示了其中国研究有着自己一脉相承的学术传统,作为外部成果,可与我国学者的研究相互补益和启发,共同发掘人类早期的文化记忆.

    《山海经》法国汉学神怪神话科学阐释

    《山海经》中的"冬夏"观念与西北地缘

    李牧
    107-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海经》在描述"四时"时只有"冬""夏"而无"春""秋",其原因不仅涉及修辞学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观念和修辞方式背后时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据分析,与"冬夏"观念相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呈现出极为明显的畜牧,或者畜牧-农耕社会文化形态属性,基于这一判断和进一步分析,《山海经》所述内容与新疆及其周边地区的地理环境存在关联.

    《山海经》四时冬夏观念新疆地理

    美好生活研究:民俗学的新路径

    熊威
    114-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八大以来,美好生活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时,在西方学术界也出现了一股美好生活转向的潮流.民俗学作为一门研究日常生活的学问,需要对美好生活这一时代命题进行回应.中国民俗学应该借鉴近些年来西方学术界兴起的美好生活研究范式,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着手,形成关于美好生活研究的民俗学路径,提升民俗学学科的解释力,推动民俗学学科转型,进一步促进民俗学学科的发展.

    民俗学日常生活美好生活研究

    镜听:中国古代世界的神秘星语

    刘晓峰
    12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镜听是中国古代一种神奇的占卜方式.镜听所传播的,是中国古代神秘的星语.镜听这一占卜方式最引人注目的是通过灶台祭祀、密携铜镜出门、听人语获得占卜答案的过程.从祭祀祈神到听声音而知未来,神意变成过路人话语,这中间存在着重要的内在逻辑环节.这一逻辑与北斗七星为核心的古代星辰信仰相关,围绕镜听的占卜过程,古人有关灯、镜、声音的认识以及信仰、仪式、空间、时间等因素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镜听灶神北斗信仰铜镜声音

    六朝至唐代许逊传说的演变

    蒋明智樊小玲
    130-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许逊存在的意义超越了历史真实本身,体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深厚的精神象征.六朝至唐代是许逊传说形成与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六朝时期的许逊传说凸显孝行与异术,与晋代社会对孝道的提倡及神仙道教思想流行的风尚相契合,塑造出一个较为真实的许逊形象,也标志着该传说的滥觞.至唐代,张鷟在《朝野佥载》卷三中所叙许逊斩蛟之事为后世流传的许真君斩蛟传说的雏形,而胡慧超所撰《许真君》则为斩蛟传说的初次定型.伴随着"斩蛟"这一核心母题的发展与定型,许逊传说也呈现出愈来愈明显的道教化倾向:一方面开始出现道教常用的"试炼"母题,传说的道教化痕迹明显;另一方面,以许逊为核心塑造形象,道教信仰与传说完美结合.

    六朝唐代许逊传说滥觞道教化

    仪式之猪:农业社会的传统仪礼研究

    岳小国吴成立
    139-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猪为五畜之一,也是十二生肖之一,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许多典故和习俗都与其直接相关.猪所具有的生物属性的"结构"、文化属性的功能及其象征隐喻形式构成了人类认识和把握猪文化的基点."礼"在古文里的涵义意味着社会礼仪,是礼仪化的关系.田野调查材料揭示,猪(肉)在农业社会的传统仪式中不可或缺,它是情与礼的聚焦与核心体现.猪文化包含着礼尚往来的恩情思想.猪既是死者在世时的生活品,也成为了祭祀死者的元素,是人类报答祖先荫护的重要物件.以猪为礼品或祭品,开启了我国传统的"礼"或"仪"之源,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在我国,"仪式之猪"透显出农业文明对"礼仪之大"的华夏民族的巨大意义,并暗含我国"礼"或"仪"的起源.

    仪式之猪农业社会礼品祭品仪礼

    洛阳唐三彩传统烧制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高水旺访谈

    李亚
    147-154页

    《文化遗产》2024年总目

    155-1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