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无机盐工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无机盐工业
无机盐工业

刘红光

月刊

1006-4990

book@wjygy.com.cn

022-26689297

300131

天津市红桥区丁字沽三号路85号

无机盐工业/Journal Inorganic Chemicals Indu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科委批准的我国无机盐行业唯一公开发行的科技刊物,主要报导无机盐生产情况,最新技术成就,市场动向、行业重要活动,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新用途、交流各方面经验,传播新知识,介绍世界各国无机盐工业技术水平和发展动向,促进我国无机盐工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是从事无机化工生产与科研的广大科技人员、技术工人、管理干部及大、中专学校师生不可缺少的科技读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涉锑废物流及锑回收途径现状概述

    刘矜彤张洁周俊良吴兵党...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锑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广泛应用于铅酸蓄电池、塑料阻燃剂、催化剂等工业产品和半导体、红外探测器等领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锑供应国和消费国,然而随着锑需求的日益增大,锑将逐渐成为最稀缺的金属之一,锑的回收受到广泛关注.从锑的生命周期入手,覆盖从锑矿冶金生产、涉锑产品加工生产利用及含锑废弃物处置等环节,对不同工业环境中锑的去向进行梳理,二次锑生产大部分来自冶金工业残留物及报废的含锑铅酸电池,对冶金工业锑残留物和报废产品中锑的回收技术进行总结和难点分析,含锑产品中锑含量较低、材料混合复杂成为制约含锑报废品回收的主要原因,总结锑生产应用过程中涉及的土壤、空气和水环境污染情况及污染治理回收现状,环境污染治理中锑主要被视为污染源而非资源二次利用的来源,或需开发更多富集、回收的技术来推进研究.

    锑回收锑的二次来源资源化利用锑矿冶金回收

    基于固-固反应机制锂硫电池的最新研究进展

    陈雪欧阳全胜邵姣婧
    12-2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锂硫电池具有高的理论能量密度,且单质硫存在环境友好和价格低廉等优势,被认为是发展前景良好的储能器件.然而,硫在常规醚类电解液中进行充放电是基于固-液-固两相转换的反应机制,会生成溶解性较高的中间产物多硫化锂从而引发穿梭效应,导致活性物质不可逆流失和锂负极腐蚀.因此,发展不涉及液相多硫化锂溶解于电解液的固-固反应机制尤为重要.大量研究证明,通过优化正极材料设计、调控电解质体系及其协同设计等策略,可实现硫正极的固-固反应机制,避免多硫化锂溶解于电解液,从而提升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主要综述了硫正极实现固-固机制的可行途径并进行了机理探讨,最后对构筑高能量密度实用化锂硫电池的发展提出了展望,旨在解决贫电解液条件下锂负极腐蚀和硫正极基于固-固反应机制存在反应动力学缓慢的问题.

    锂硫电池正极材料设计电解液调控固-固反应机制

    水处理混凝除钼研究进展与展望

    甘永海丁心贺丁程成罗军...
    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钢铁、石油化工、电子等行业对金属钼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钼矿的大规模开采带来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钼污染水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在被钼污染的地下水、地表水和含钼废水处理中,经济且高效的混凝处理技术应用最为广泛.在分析钼的水污染现状和治理技术的基础上,全面综述了水处理混凝除钼技术中混凝剂、影响混凝除钼的主要因素、混凝除钼工艺及除钼机制的研究进展.铁盐是除钼应用最为广泛的混凝剂,在优化pH为4.0~5.0时,能够在复杂水基质条件下稳定去除钼污染物.水中碱度、硬度及磷酸盐、有机污染物对除钼的影响应该受到更多关注.多级混凝工艺在实际含钼水处理中效果显著.静电吸附、表面络合与网捕卷扫是混凝除钼的主要机制.此外,进一步对混凝除钼技术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可为钼的水污染控制提供有益参考.

    混凝絮凝除钼铁盐铝盐

    硝酸中二氧化铀溶解行为与机理研究进展

    房帆姚本林肖益群贾艳虹...
    3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乏燃料的首端溶解是Purex流程的关键步骤,该步骤产生的料液直接影响后续的铀钚回收及分离效果.二氧化铀是乏燃料的主要成分,要实现乏燃料的有效溶解,必须要对二氧化铀的溶解行为及机理进行系统研究.首先,以二氧化铀与硝酸的基本反应为基础,结合对反应中产生气体的分析,探讨了氧化溶解的机理和溶解过程中亚硝酸的自催化作用,并系统分析了亚硝酸浓度、硝酸浓度、温度和芯块形态对二氧化铀溶解过程的影响;然后,介绍了二氧化铀在硝酸中溶解模型的研究进展,并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最后,讨论了当前二氧化铀在硝酸中的溶解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二氧化铀溶解机理溶解动力学硝酸溶液影响因素

    氧化铝溶胶改性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研究

    田朋张浩然徐金钢牟晨曦...
    44-53,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电动汽车和清洁能源的发展,对锂离子电池的储能能力和循环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氧化铝溶胶浸渍-包覆法对NCM811正极材料和G/SiO负极材料进行改性.此方法与硝酸铝浸渍法相比热分解产生的氮氧化物量降低99%以上,相较于沉淀法无副产物,成本低于有机铝盐法,均匀性高于干法混合,易于实现规模化生产.表征发现氧化铝溶胶的加入并不会影响正负极材料的结构和充放电机理.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当氧化铝添加量分别为0.3%和0.7%(质量分数)时,可以分别使得正极材料NCM811和负极材料G/SiO获得最优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能.在1C充放电下,将NCM811和0.3%氧化铝改性的NCM811分别与锂片组装成锂离子电池后循环100次,其容量分别为123.55 mA·h/g和151.02 mA·h/g.在0.1C充放电下,将G/SiO负极和0.7%氧化铝改性的G/SiO负极分别与锂片组装成锂离子电池后循环45次,其容量分别为360.57 mA·h/g和385.06 mA·h/g.

    氧化铝溶胶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表面改性

    离子液体/金属盐萃取体系用于高镁卤水提锂的研究

    周万嵇黎四霞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研究不同金属盐共萃剂、不同萃取体系对锂镁萃取率及离子液体阳离子损失率的影响,确定出最佳的萃取体系为1-辛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C8mim]PF6)/六氟磷酸钠(NaPF6)/磷酸三丁酯(TBP).考察了[C8mim]PF6浓度、NaPF6浓度、相比对[C8mim]PF6/NaPF6/TBP萃取体系锂镁萃取率及离子液体阳离子损失率的影响,确定最佳的[C8mim]PF6浓度为0.2 mol/L,NaPF6浓度为0.2 mol/L,两者相比(体积比)为2.5;在最佳萃取条件下,锂的单级萃取率为80.5%,镁的单级萃取率为6.5%,离子液体阳离子损失率为2.6%.最佳反萃盐酸浓度为1.0 mol/L,反萃相比(体积比)为2.5;在最佳反萃条件下,锂和镁的反萃率分别为95.2%和99.0%.[C8mim]PF6/NaPF6/TBP萃取体系能够实现锂的高效萃取,并且能够降低离子液体中阳离子的损失率,其可为用于高镁锂比卤水提锂的新型离子液体/金属盐萃取体系开发提供借鉴.

    萃取高镁锂比磷酸三丁酯离子液体提锂

    铁基离子液体体系从溶液中萃取锂的动力学研究

    马淑清李昌文石成龙秦亚茹...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磷酸三丁酯(TBP)为萃取剂,1,2-二氯乙烷(C2H4Cl2)为稀释剂,铁基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氯合铁([C4mim][FeCl4])为共萃取剂,构建了TBP-[C4mim][FeCl4]-C2H4Cl2萃取体系.采用恒界面池法研究了TBP-[C4mim][FeCl4]-C2H4Cl2体系从溶液中萃取锂的动力学过程.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离子液体体积分数、水相锂的浓度、界面面积、搅拌速度、温度等因素对萃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搅拌速度、界面面积、温度均能加快萃取速率.TBP-[C4mim][FeCl4]-C2H4Cl2体系对Li+的萃取反应主要发生在相界面处.表观活化能Ea=10.68 kJ/mol,锂的萃取过程受扩散控制.通过线性拟合得到TBP-[C4mim][FeCl4]-C2H4Cl2体系的动力学方程为R2(Li)=1.221×10-2c(Li+)1.347φ(FeCl-4)0.474φ(TBP)1.877.Li+浓度、FeCl4-体积分数和TBP体积分数的反应级数分别接近于1、0.5和2,这3个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由大到小顺序为TBP体积分数、Li+浓度、FeCl4-体积分数.该研究为深入了解离子液体体系萃取提锂过程中的传质机制、反应的控制模式等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铁基离子液体动力学恒界面池萃取提锂

    KNO3介稳区宽度的研究及初级成核动力学计算

    邹洋陆志艳胡志林孙泽...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KNO3在KNO3-NaNO3-H2O中的冷却结晶过程,采用静态平衡法测量293.15~341.38 K下KNO3在该体系中的溶解度,通过Apelblat方程和Van't Hoff方程得到了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计算了KNO3的溶解焓和溶解熵.采用超声波法研究了298.03~332.30 K下NaNO3含量、搅拌速率和冷却速率对KNO3介稳区宽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体系中存在NaNO3时介稳区宽度变窄但影响有限.KNO3介稳区宽度随搅拌速率的增加而变窄,随冷却速率增加而变宽.以KNO3溶解度和溶解焓数据为基础,研究了KNO3的初级成核动力学,采用自洽Nývlt型方程得到成核级数m小于3,KNO3为瞬时成核,且随着饱和温度的升高,成核速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经典三维成核理论中,随着饱和温度的升高,成核更容易发生,当饱和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固-液界面能γ趋于稳定.以农用硝酸钾为原料,通过冷却结晶得到高纯度KNO3产品,当饱和KNO3溶液由343.15 K降至298.15 K、搅拌速率为300 r/min、冷却速率为25 K/h时,添加晶种后,溶液中Na+含量仅为0.001 1%.

    硝酸钾硝酸钠介稳区成核动力学工业结晶

    再生细骨料对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与自收缩性能影响

    刘慈军吴子杨程书凯陈旭勇...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再生细骨料应用于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不仅能降低成本,还可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采用预湿状态再生细骨料制备UHPC,探究再生细骨料的粒径(0.6~<1.18 mm和1.18~2.36 mm)和不同掺量(10%、20%、30%和40%,均为体积分数)对UHPC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体积稳定性、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利用热重分析(TG-DTG)、显微硬度、压汞仪(MIP)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方法揭示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再生细骨料的粒径和掺量是影响UHPC力学性能和体积稳定性的关键因素.随着预湿再生细骨料掺量增大,UHPC的流动性和自收缩值逐渐减小,但其抗压强度表现出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掺入20%预湿再生细骨料(粒径为1.18~2.36 mm)制备的UHPC性能更优,与未掺再生细骨料UHPC相比,其28 d抗压强度提升7.0%,7 d自收缩值降低了78.8%;预湿再生细骨料内养护效应有助于降低UHPC内部自干燥进程、提高水化反应程度、优化界面过度区组成结构、减少有害孔和多害孔数量.

    超高性能混凝土再生细骨料力学性能自收缩孔结构

    硫酸钙晶须/SBS复合改性沥青性能研究

    李雪连唐梓涵许杰李雄...
    8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硫酸钙晶须(Calcium Sulfate Whisker,CSW)与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tyrene-buta-diene-styrene Block Copolymer,SBS)复合改性沥青的常规物理性能和高低温流变性,采用沥青三大指标、动态剪切流变(Dynamic Shear Rheology,DSR)和弯曲梁流变(Bending Beam Rheology,BBR)试验,研究了不同CSW掺量对复合改性沥青基本性能和高低温流变性能的影响,并设置CSW改性沥青为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CSW掺量增加,CSW改性沥青的温度敏感性和高温性能提高而低温性能下降;掺量10%CSW改性沥青的针入度指数PI为-0.83,车辙因子G*/sin δ为27.70 kPa,蠕变劲度模量S为368 MPa,蠕变速率m为0.271;CSW/SBS复合改性沥青的温度敏感性和高低温流变性能较CSW改性沥青均明显提高,其中,PI、G*/sin δ和m分别提升了147.0%、82.3%和7.4%,S降低了19.5%.同时,掺量8%CSW/SBS复合改性沥青的高温、低温PG等级分别为82℃和-18℃,比CSW改性沥青的高低温等级分别升了两级和一级.因此,CSW可明显改善沥青的高温性能和温度敏感性,但对沥青低温性能稍微不利,若将其与SBS进行复合改性,可保证沥青的低温性能.

    硫酸钙晶须改性沥青高温性能低温性能温度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