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教资料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教资料
文教资料

何永康

旬刊

1004-8359

wjzl@vip.163.com

025-83951252

210097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文教资料/Journal 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汉语偏义复词的古今对比分析——以《左传》为例

    杨威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左传》是研究我国春秋后期汉语面貌的重要参照,全书共发现 61 处偏义复词,除去重复的,共计 18 个词.本文对《左传》的偏义复词特点进行了分析与归纳,并与《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中收录的偏义复词进行比较,发现古今汉语中的偏义复词在结构上均由两个语素组成,呈并列关系,且构词语素在意义上或相近相类,或相反相对,或在逻辑上体现为包容关系.它们的语素紧密结合程度会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但程度不同.它们的词义都只偏向其中的一个语素义,但固定性不同.它们都有陪衬语素,而且都不表义,但是在词中的作用不同.它们都依赖语境,但是依赖程度不同,故而判断方法也有一定的区别.

    偏义复词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左传》

    《文心雕龙·神思》"玄解之宰"疑义辨析

    田沅玉
    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关《文心雕龙·神思》的研究不计其数,但在部分字词释义上仍有争论,例如"玄解之宰"中"玄解"及"宰",目前关于"玄解之宰"的解释大部分依照范文澜旧注进行注解.中国古代文论中一直存在着象喻传统,《文心雕龙》中,以器物及其制作经验喻文的现象广泛存在.因此,对"玄解之宰"的理解不仅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看,更应该从象喻角度剖析其具体内涵.

    《文心雕龙·神思》玄解之宰象喻

    华实相扶:论刘勰对"鸿儒马融"的评价

    胡入文
    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与"实"作为相对的概念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被用于评价"文"的两个方面.刘勰在《才略》篇中赞扬马融为一代经学大师,其文章秉承儒家经典,华丽的辞藻中蕴含深刻的经义,具有"华实相扶"的美学特征.而从更深层次来看,刘勰的这种评价体现了他"宗经"的思想,"华实相扶"不仅是他评价士人之文的标准,也是其衡量士大夫的标准.同时,刘勰并没有忽视"华实"这对范畴的审美内涵,融合以真和自然的审美理想,这正是对儒家"经世致用"和道家"审美自然"思想调和的一种体现.然而,刘勰的统合仍具有"唯务折衷"的特点,在文学自觉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华实相扶宗经名教自然折衷

    语言景观的教育功能研究——以南京大学城为例

    武悦蕊石飞
    1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同时也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象征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塑造城市独特文化风韵与文化形象.因此,在研究语言景观时,有必要关注其在文化内涵、教育场域以及身份认同中的独特功能.本文以南京大学城语言景观为样本,试分析语言景观在教育场域中所具有或体现出的独特功能,以期为其他大学城的语言景观设计与相关城市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南京大学城语言景观教育牵引功能世界文学之都

    中国小说方言外译策略分析与建议——以毕飞宇《玉米》的法译为例

    李巍
    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无法被标准语替代,但方言的翻译也给译者提出了挑战,难点在于如何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并保留方言中的地域文化信息.本文在提炼毕飞宇小说语言特色的基础上,以小说《玉米》中兴化方言的法译为例,通过自建语料库的分析与统计,探讨了方言直译和意译的优劣性,强调了文学作品中方言翻译的重要意义,并对中国文学作品中方言的外译提出可行性建议.

    方言毕飞宇《玉米》翻译

    认知翻译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

    杨燕飞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认知翻译学是基于认知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理论框架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认知翻译学关注作者、译者、读者与现实世界的认知交互作用,为传统的翻译研究带来新的突破.因此,在认知翻译学的指导下探究译者主体性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提出语篇性原则、凸显原则、多重互动性原则的认知翻译原则,开展翻译实例分析,论证认知翻译学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理论指导作用,期望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开拓新方法.

    认知翻译学译者主体性翻译原则

    体面与尽情之间——论"秦可卿之死"的艺术构思

    杨静宜
    2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秦可卿之死"作为《红楼梦》死亡叙事的一部分,贯彻了作者"无一笔相重"的写作理念,"秦可卿之死"在全书结构中处于类似话本小说中"得胜头回"的地位,而且秦可卿是一个高度意象化的人物.基于上述三方面的考量,作者并未正面交代秦可卿的死因和死法,通过在体面与尽情之间求得平衡,塑造了一个具有复杂内涵和永恒艺术魅力的人物.

    《红楼梦》死亡叙事秦可卿之死艺术构思

    中国当代残障文学史建构研究

    陈庆艳国丽芸
    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残障文学是"人的文学"的重要体现.作为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残障文学经历了七十余年的积淀,以自强、拼搏、平等、共享为核心理念,建立了新的审美范式,在文学创作及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有文学史研究的价值.本文在梳理当代残障文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相关概念,探讨作家、作品遴选标准,确定历史分期,初步建构当代残障文学史体系,以期能对残障文学研究、文化残健的共享共建略尽绵薄之力.

    当代文学残障文学史建构

    石黑一雄《远山淡影》的时间叙事策略研究

    吴琼逸
    3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以叙事学研究文学作品成为了学界炙手可热的焦点,时间叙事是叙事策略的一个重要分支.《远山淡影》讲述了战后日本长崎一对饱受磨难的母女开启了新的生活,却始终走不出战乱带来的阴影.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时间叙事策略的应用贯穿首尾.时间叙事策略主要体现在过去与现在混合,以及小说情节的留白.本文将时间叙事策略与文本内容结合,试图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解析人物的性格以及填补情节上的空白.

    石黑一雄《远山淡影》时间叙事

    清末民初国文教学法中的学生本位思想研究——以《教育杂志》(1909-1921年)为中心

    范雪
    3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传入与清末的学制改革为学生本位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契机.《教育杂志》作为民国时期语文教育曲折发展的见证者,是帮助我们了解当时国文教学法中的学生本位思想的重要载体.因此,本文以《教育杂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教学观念由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教学方法由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具体表现为教法中体现关注的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经验和实践以及人文关怀;学法中的互动式体系和协作式课堂;教法与学法的渐趋融合几个方面,进而探讨清末民初国文教学法中的学生本位思想.

    清末民初国文教学法学生本位《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