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渭南师范学院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渭南师范学院

丁德科

月刊

1009-5128

wnsyxb@126.com wnsfxyxb@126.com

714000

陕西省渭南市朝阳大街西段渭南师范学院内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Weinan Teachers CollegeCHSSCD
查看更多>>为教学和研究工作服务,刊载哲学、社会科学、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学术性与科学性的论文,进行学术交流,推广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内学界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述评

    李明磊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以来,这一重大而崭新的研究课题逐渐升温,现已形成生成逻辑、科学内涵、鲜明特征、原创性贡献、实践指向、哲学意蕴、重要意义等七大热点主题.当前已有研究内容较为丰富,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谱系,为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提供了经验启示.展望未来,国内学界应继续深化对这一思想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直面现实挑战、突破现有视角和方法以提高研究的创新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可视化分析文化建设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探赜

    杨江南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主要方面.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体现出人民至上的哲学立场、自信自立的哲学自觉、守正创新的哲学智慧、问题导向的哲学方法、系统观念的哲学视野、胸怀天下的哲学境界.

    习近平文化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文化建设

    刘光蕡《史记·太史公自序注》的评注内容、方式及特点

    王长顺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光蕡《史记·太史公自序注》是清末《史记》研究的重要文献,其评注内容广泛,有评论史家之职、评论《史记》的性质、阐释注解《论六家要指》、评《春秋》与《史记》关系、评《史记》体例、评笔法、评列传的安排及主旨等.评注方法形式多样,就评注结构而言,有篇前总评、篇中夹评、篇末结评;从评注方法而言,有阐释、释义、辨疑.评注特点鲜明突出,评论注重"治道",推崇孔子之道,以"道"贯穿《太史公自序》评注始终,评注创见新论较多,值得关注.

    刘光蕡《史记》研究《太史公自序》

    《史记》隐喻学术思想管窥

    褚瑞莉孙毅
    24-3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拓宽《史记》研究的深度和宽度,进而助力其传播与传承.文章在认知语言学视域下,在历时探究隐喻是词之对比、思想之互动以及认知之手段的基础上,厘定以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映射理论为依据,宏观上从浪漫之理想、悲剧之同情以及讽刺之批判等三个隐喻层面;微观上,从方位、实体、结构等基本隐喻;以及组合、聚合、复杂复合等扩展隐喻多个视角、多个层面管窥《史记》隐喻机制.发现:其一,司马迁虽然没有提出任何隐喻理论,但其《史记》叙事风格蕴含着丰富的隐喻思想.其二,隐喻贯穿于《史记》叙事的浪漫、悲剧和讽刺三大情节类型,分别隐喻着司马迁的理想、同情和批判之精神.其三,《史记》不仅善于运用当代学者提出的方位、实体、结构等基本隐喻,还能创造性地熟练使用组合、聚合、复杂复合等扩展隐喻.由此可见,司马迁不仅是史学、文学巨匠,还是一代隐喻宗师.

    《史记》隐喻司马迁

    《史记》疑难词句争讼疏证三则

    张雨涛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史记》中存在三处争讼颇多的疑难词句问题.即《鲁仲连邹阳列传》"富比乎陶、卫"中"陶、卫"指代的是魏冉和商鞅,非前人认为的他人;《平准书》"初大农筦盐铁官布多"一句的释读和"官布"的释义,"官布"指"官钱",而非主谓结构"官员分布";《魏其武安侯列传》"君何不自喜"的解读,"喜"应解释为"满足、满意",因此该句的释义应为"您有什么不满意".

    《史记》陶卫官布

    数字劳动教育的主体形塑与实践进路

    马军崔颖文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劳动存在劳动者发展与物化、劳动自觉性彰显与算法操控、生产共享与资本宰制的"主体性"悖论.数字劳动教育在价值内涵上应凸显劳动者综合素养拓展、劳动自觉性提升、劳动者主体间性构建等价值目标.数字劳动教育体系构建要形成面向生活世界的教育范式,构建五育并举、学科融合的教育格局,培育超越技术异化的主体素养,弘扬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导向的数字劳动文化.

    数字劳动主体性悖论数字劳动教育主体形塑

    青年马克思劳动伦理观探析——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本

    温煜明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劳动者群体境况的反思和关怀伴随了马克思一生,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趣旨.青年马克思的劳动伦理观植根于对劳资关系的深刻审视与考察,是马克思解构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提出的重要理论成果.其主要理论内涵包括:对劳动本质的探究和对劳动者生命活动的关照、对劳资对立下资本逻辑的批判、对象性关系中的人与自然、劳动主体的解放与人的本质的复归.这四个维度层层递进,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构成了完整的劳动伦理观理论图式.

    马克思劳动伦理国民经济学劳动劳动者资本

    ADDIE模式下公共经济学三段式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

    张瑞王二帅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经济学作为研究公共部门经济行为及其规律的课程,具有鲜明的公共属性和强烈的现实关怀,决定了其应该也能够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通过以公共经济学为例,基于ADDIE模型设计课程、围绕"课程内容+思政育人"的教学目标,形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课前分析、课程设计、课程开发、教学实施、课后评估五个阶段,运用"课程讲授+案例教学+问题链导向+课堂互动"以及"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多种方式,深层次、多角度地将"以人为本"的课程教学提升为符合新文科发展要求的课程思政教学.

    ADDIE模型公共经济学三段式教学结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校思政课建设质效提升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葛天博冯庆庆
    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要求高校思政课必须提升建设质效.然而,传统教育观念的固化、新的社会热点和问题叠加、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层出、价值观存在多元化和碎片化趋势,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校思政课建设面临着国际社会外部干扰与国内价值多元并存、数字时代算法操控、传统思政观念影响的综合挑战.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赋予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任务是系统提升思政教育内涵、系统创新思政课课程设计、系统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决定了高校要坚持系统保障思政课建设、坚持系统协调推进思政课建设、坚持算法技术推进思政课建设等对策,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课程质效的AI策略,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和高品德的人才做出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高校思政课质效提升

    数字经济、产业升级与共同富裕

    张文康徐鹏杰杨萍
    7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构建共同富裕指数和数字经济指数的基础上,运用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设定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可以有效促进共同富裕,该结论在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数字经济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效率提升、产业创新以及产业绿色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进一步研究结论表明,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存在维度、区域双重异质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共同富裕促进效果更强,而数字产业化促进效果相对较弱;东部地区促进作用较中西部地区更明显.据此,要进一步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推动产业升级,制定差异化和区别化政策,以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数字经济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