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微生物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微生物学杂志
微生物学杂志

李莉

双月刊

1005-7021

lnwswxh@126.com,lnwsuxh@mail.cyptt.ln.cn

0421-2914613

122000

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龙山街四段820号

微生物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Microbi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包括工业、农业、医学医药、兽医、食用菌及生物工程学在内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为我国生物学核心期刊,1978年创刊,1987年开始美国《CA》、《SCI》和《中国生物学文摘》等国内外重要检索刊物摘引和收录,主要任务是开展学术交流,反映国内外微生物领域的进展与方向,提高广大微生物学工作者业务水平,为科研工作的正确开展,为生产建设顺利进行,为加速科研成果诞生和立项论证发挥预见性和导向性。同时为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指导生产,促进科技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微生物肥料新型功能作用机理与根际定殖增强策略

    张瑞福沈其荣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生物肥料是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投入品,根际益生菌是微生物肥料菌种的主要来源.我国农业发展对促进作物根系发育、增强作物耐盐胁迫能力等新型功能的微生物肥料提出了需求,然而目前对根际益生菌促进作物根系发育和增强耐盐胁迫的分子机理研究仍然薄弱,成为制约优异菌种选育的瓶颈.另一方面,微生物肥料的根际定殖能力低也是导致其田间应用效果差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根际益生菌调控根系发育、增强植物耐盐的活性物质和作用机理,分析其根际定殖的过程和菌植互作机制,提出了增强根际定殖的策略,以期为微生物肥料研究提供参考.

    微生物肥料根际益生菌根系发育耐盐胁迫根际定殖

    冬虫夏草菌菌丝体中的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代谢组学分析

    唐楚煜李秀璋陈建博梁静...
    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冬虫夏草菌(Ophiocordyceps sinensis)菌丝体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差异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技术对3 株冬虫夏草菌(玉树菌株XSH、达日菌株DR、贵德菌株LJ)菌丝体的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进行靶向定量检测,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signal correction and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考察样品分类情况、筛选差异代谢物.结果表明,3株菌株菌丝体中均检测到72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发现除组氨酸外可合成蛋白质的19种氨基酸,菌株XSH的总氨基酸及必需氨基酸绝对含量均高于其他菌株.菌株XSH相比菌株DR和菌株LJ分别含有29种和28种差异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菌株DR相比菌株LJ含有10种差异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此外,3株菌株菌丝体含有3个共有的差异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分别为高精氨酸、N-乙酰-L-谷氨酰胺、肌氨酸.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在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通路中更活跃,不同产区冬虫夏草菌株的氨基酸含量可能受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通路的影响.基于研究结果发现不同产区的冬虫夏草菌株的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存在较大的差异.

    冬虫夏草菌氨基酸衍生物代谢组不同产区主成分分析

    基于麦芽糖诱导型启动子在枯草芽胞杆菌中异源表达麦芽四糖淀粉酶及其酶学性质的研究

    丛贵龙李明玉姜梦彤国丹...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麦芽四糖淀粉酶(Maltotetraose amylase,Mta)可以从淀粉的非还原末端特异性依次切割第4个α-1,4糖苷键形成麦芽四糖,目前在食品、医疗保健和造纸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构建安全、高效的表达系统强化麦芽四糖淀粉酶的重组表达,进而降低以其为核心酶的麦芽四糖生物转化过程的生产成本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本研究将源自Pseudomonas saccharophila(DSM 654)的麦芽四糖淀粉酶基因mta在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中重组表达,利用麦芽糖诱导型启动子实现其安全高效表达,之后对重组酶进行分离纯化和酶学性质表征.结果显示,将携带麦芽糖诱导型启动子Pglv的表达载体转入B.subtilis WB800N中,成功构建工程菌后进行诱导表达,并且利用金属离子螯合层析技术成功获得了 Mta纯酶.酶学性质研究结果显示其最适反应温度为 55 ℃,最适反应 pH 为 7.5.动力学常数Km为(1.26±0.17)g/L、kcat/Km 为(2 275.07±32.83)L/s·g,纯酶在4℃储存14 d后保留40%的酶活力.本研究成功构建出安全、高效表达重组麦芽四糖淀粉酶的表达系统,为其规模化制备和应用提供了新策略.

    麦芽四糖麦芽四糖淀粉酶枯草芽胞杆菌异源表达启动子酶学性质

    纳米铁氧化物对Pelotomaculum schinkii培养系丙酸厌氧降解产甲烷的影响

    尚欣宇孙晓娇徐艳王晓霞...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生物能利用导电材料进行电子传递,提高种间电子传递效率.铁基纳米导电物质可以加速土壤及厌氧消化系统中微生物间的种间电子传递,促进有机废弃物的产甲烷过程.前期获得了厌氧丙酸富集培养系,互营丙酸氧化菌(Pelotomaculum schinkii)在培养系中占优势,本研究考察了 10~4 000 mg/L纳米铁氧化物对丙酸降解产甲烷过程的作用及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铁基纳米材料对丙酸降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高浓度会抑制产甲烷.10~1 000 mg/L纳米Fe3O4对产甲烷无明显影响,1500~4 000 mg/L最大产甲烷速率抑制了 26%~80%,延滞期增加了 174%~222%;10~200 mg/L纳米Fe2O3使最大产甲烷速率提高了 21%~29%,1 500~4 000 mg/L最大产甲烷速率抑制了 48%~58%,延滞期增加了 29%~85%.微生物群落解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0~1 000 mg/L纳米Fe2O3使P.schinkii相对丰度略有增加,而4 000 mg/L纳米Fe3O4/Fe2O3使P.schinkii的相对丰度下降了 70.7%和55.9%,说明高浓度纳米铁氧化物会抑制P.schinkii的活性,导致丙酸降解及产甲烷速率降低.

    纳米铁氧化物丙酸厌氧降解甲烷生成互营互营丙酸氧化菌(Pelotomaculumschinkii)

    不同品种大豆培养基对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代谢成分的影响

    毕建丰李志军包海鹰杨明...
    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不同品种大豆为培养基对蝙蝠蛾拟青霉代谢成分影响进行研究,筛选出最佳大豆品种,为蝙蝠蛾拟青霉标准化生产提供参考.首先对15个不同大豆品种培养基的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同时对各品种大豆培养基培养的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生物量、菌丝体腺苷含量及腺苷总量进行测定.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不同品种大豆培养基培养的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中的代谢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5个不同品种大豆豆饼中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以及对应培养基培养的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腺苷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9号品种大豆培养基培养的菌丝体腺苷含量最高为(1 089.35±25.51)mg/kg,5号的最低为(60.68±9.56)mg/kg,5号、9号和10号培养的菌丝体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代谢组学研究表明,5号、9号和10号菌丝体代谢成分相对含量差异较大.其中9号菌丝体丙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等氨基酸,水苏糖、半乳糖等糖类,以及三羧酸循环产物2-氧代丁酸、柠檬酸等代谢物相对含量显著高于5号和10号菌丝体.KEGG富集分析表明,9号培养基通过促进天冬氨酸及谷氨酸代谢通路,可增加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进而增加腺苷含量.培养基中不同品种大豆培养基对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腺苷含量影响显著,其中9号大豆培养基培养菌丝体的腺苷含量最高.本研究为筛选培养蝙蝠蛾拟青霉最佳大豆培养基提供了参考.

    大豆培养基蝙蝠蛾拟青霉生物量腺苷代谢组学

    海洋链霉菌酮合成酶结构域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薛永常许佳刘永亮刘长斌...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链霉菌通过聚酮合酶(PKS)合成许多结构和功能多样且具有药用价值的聚酮化合物(PKs),酮合成酶结构域(KS)作为PKS的核心结构域,可催化底物与伸长的聚酮之间的脱羧缩合,在聚酮化合物生物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从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X66基因组DNA克隆获得的ks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ks基因序列长945 bp,BLAST序列比对显示其具有典型的酮合酶结构域的功能区域.理化分析显示其拟编码309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为6.60,原子组成为C1401H2239N425O419S8,不稳定指数为42.11,平均亲水系数为0.112,编码产物为酸性疏水不稳定蛋白,且不含信号肽和跨膜结构,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为主,SDS-PAGE显示其分子量约为55 kDa.通过对ks基因的研究,为进一步解析聚酮化合物合成代谢中的调控机制及组合生物学和体外酶系合成聚酮化合物提供参考.

    海洋链霉菌聚酮合酶酮合成酶结构域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

    湘西地区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分离及其全基因组分析

    杨睿汪琳罗沙姚迪唐蕴哲...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了解湘西地区猕猴桃溃疡病致病菌分类地位和基因类型,初步探讨其致病的分子机理.采用纯培养法分离猕猴桃溃疡病菌;基于16S~23S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序列进行病原菌的系统发育分析;通过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解析其致病的分子机理.从"米良1号"和"红阳"猕猴桃感病枝条中分离获得5株溃疡病菌,编号为L211、L212、L321、L322、L323;通过形态特征和16S~23S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序列分析,鉴定5株细菌均为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ae,Psa).以菌株L211为代表进行体外猕猴桃枝条接种实验表明能引起典型溃疡病症状.通过菌株L211的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5 741条基因数目,长5 412 072 bp;基因功能注释发现菌株L211携带121种毒力因子、71个植物互作因子和77个耐药基因;同时,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发现病原菌L211为基因Ⅲ型Psa.引起湘西地区猕猴桃溃疡病的病原菌是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基因Ⅲ型,与国内外报道的引起猕猴桃溃疡病大流行的致病菌一致.猕猴桃溃疡病发病原因可能是病原菌的多种毒力基因和互作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

    猕猴桃溃疡病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鉴定全基因组测序致病机理

    暗褐网柄牛肝菌子实体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研究

    李彩红侯娣李燕郭婷...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是第一个栽培成功的牛肝菌目(Boletales)真菌,一般采用覆土栽培模式,覆土微生物对子实体的发育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覆土微生物上,但缺少对子实体内生菌的研究.为揭开暗褐网柄牛肝菌子实体内生菌的组成,本研究基于Illumina MiSeq平台,利用16S rRNA V3~V4区高通量测序进行细菌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子实体(fruiting body,FB)内部存在很高丰度的细菌,主要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主,在属水平上以贪铜菌属(Cupriavidus)(64.98%)、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7.62%)、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6.02%)为主.与覆土(casing soil,CS)基质固有的细菌种群进行比较,VENN分析显示子实体内有468个OTUs为独有,占总序列的26.65%,分类上隶属于贪铜菌属、不动杆菌属和Delftia.FB和CS差异性分析以及Lefse标志性微生物分析均显示贪铜菌属、苍白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嗜糖假单胞菌属(Pelomonas)等为FB特异性、标志性类群.利用Picrust(Phylogenetic investigation of com-munities by reconstruction of unobserved states)进行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预测发现,子实体内生菌群的主要代谢途径为膜传输、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外源生物降解与代谢,与覆土菌群有20个代谢通路的差异,并且外源生物降解与代谢、信号转导、其他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细胞过程和信号5个通路的比例要高于覆土,微生物类群的差异可能是导致产生这些功能差异的原因.

    内生细菌多样性丰富度标志性微生物暗褐网柄牛肝菌覆土

    Meta分析丛枝菌根真菌对草莓生长与果实特性的影响

    刁风伟张纪涛温云杰史向远...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通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抗逆性的功能.然而AM真菌是否无论草莓生境如何,都一致性地调控草莓表型和果实特性仍未明确.本研究利用荟萃分析(Me-ta-analysis)方法,整合分析了 AM真菌对草莓植株干重、根系结构、氮(N)和磷(P)含量、果实产量及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M真菌能够显著增加草莓植株地上部和根部干重,促进草莓根系伸长和根表面积增加,调整草莓根系结构;显著增加了草莓植株地上部和根部N、P含量.其中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nosseae)能够促进草莓N、P吸收,增加植株生物量.AM真菌不仅提高草莓的果实数量和总产量,还能够促进果实中总花青素、总酚、黄酮类物质和抗坏血酸的积累,从而提高果实的抗氧化特性,而总可溶性固体(TSS)、可滴定酸度(TA)和TSS/TA比值未受到显著影响.本研究表明,AM真菌有利于促进草莓植株生长和果实增产,并且能够提高果实中抗氧化物质的含量,具有应用到草莓绿色生产中的潜力.

    丛枝菌根真菌草莓生长特性果实特性Meta分析

    秸秆还田及磷细菌对土壤微生态及豆角产量的影响

    孙翠焕郭玲玲陈丽媛陈杰...
    8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秸秆还田及外源添加磷细菌对土壤微生态及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以玉米秸秆和具有解磷能力的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为研究对象,通过在设施大棚中栽培豆角,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土壤和豆角根际解磷类细菌数量、土壤有效磷含量、解磷能力以及豆角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玉米秸秆(处理1)、玉米秸秆+磷细菌(处理2)、磷细菌(处理3)三个处理的土壤中解磷类细菌数量有较大差异,其中处理2数量最高,比对照区高31.89%,差异显著(P<0.05);三个处理均能明显增加豆角根际解磷类细菌数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处理2最高,比对照高86.30%,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三个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差异显著(P<0.05),其中处理2最高,比对照高9.8%;三个处理土壤解磷能力差异较大,处理1和处理2可明显提高土壤解磷能力,分别比对照高50.2%和65.2%,差异极显著(P<0.01);三个处理对豆角均有增产效果,但差异较大,处理2比处理1、处理3产量增加明显,分别增产6.8%、10.3%,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处理2比对照增产15.5%,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秸秆配合外源添加磷细菌恶臭假单胞菌,较单一使用玉米秸秆和磷细菌可显著增加土壤及豆角根际解磷类细菌数量、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土壤解磷能力、促进豆角增产,说明玉米秸秆和磷细菌有相互促进作用.本研究可为秸秆还田和磷细菌田间施用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秸秆磷细菌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putida)土壤微生态有效磷解磷能力豆角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