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物鉴定与鉴赏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物鉴定与鉴赏
文物鉴定与鉴赏

徐敏

月刊

1674-8697

wenbocc@163.com

0551-65690818

230041

合肥濉溪路333号

文物鉴定与鉴赏/Journal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查看更多>>《文物鉴定与鉴赏》是面向国内收藏界发行,以宣传传统鉴定科技鉴定相结合的“双轨鉴定”为基本内容,宣传“文物科技”为特色的文物鉴定、收藏鉴赏类杂志。它以大量的科学性、科普性、知识性文章为主要内容,多层面贴近读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收藏家、收藏爱好者及收藏业从业者学习、鉴赏和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文化休闲读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博物馆文物利用与青少年历史意识培养的互动性研究——以晋祠博物馆为例

    张丽
    8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晋祠博物馆为例,深入探讨了博物馆文物利用与青少年历史意识培养之间的互动性.晋祠博物馆通过精心策划的多元文物鉴赏活动,如精选主题展览、文物互动课堂、知识竞答讲座以及数字创新展示,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体验.这些活动不仅有效激发了青少年的历史兴趣,也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历史认知水平,对培养青少年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责任感产生了积极影响.文章对于推动博物馆在青少年历史教育中的角色发挥和文化传承功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晋祠博物馆文物利用青少年历史意识互动性

    博物馆场域中思政教育适应提升路径研究——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讲解为例

    杨笑笑迟文轩丁珊珊
    8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政教育在立德树人中起效,关键之一是需具有适应性,其内容或路径要适应青年学生情感态度、认知特点、话语习惯和其他发展需求与期待.博物馆隐性思政教育,因其独有的情境性、针对性与适切性,使受教育者以最为自然的状态接受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博物馆隐性思政教育的前提是知识传递的主要媒介——讲解,需将深奥的、专业的、晦涩的、隐性的信息调整为大众易于理解、接地气、可以接受的外显性信息,思政教育才可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鉴于此,文章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讲解为例,提出四条路径:御流行多热词、挖情感唤参与、补背景增诠释、添对话多互动,并且首字取"女娲补天"谐音以方便传播和记忆,以期发扬博物馆思政教育的潜隐性、渗透性、开放性和实效性.

    博物馆思政教育适应提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博物馆讲解

    文博展陈如何平衡保护与展示之间的关系

    李艳
    9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博展陈既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又是观众文化体验的载体,因而保护与展示的平衡成为文博展陈的关键问题.文章从文物保护与观众体验的双重视角,分析了文博展览中保护与展示之间存在的冲突与协调.通过对国际上的理论框架进行深入剖析,论证了保护与展示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案例研究和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和方法,旨在促进文物长期保存和深度观众参与.

    文博展陈保护展示平衡展览设计公众参与文物保护技术

    沉浸式观展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以国家典籍博物馆为例

    明宸
    9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十四五"规划和智慧文旅的国家发展规划背景下,密室、剧本推理、角色扮演等项目逐步升温.随着游戏社交逐渐被公众熟知,博物馆社教活动也开始将发展视角落在这一方向.沉浸式观展一般根据展览总体基调策划故事情节,利用场馆建筑、空间设计、展品装置等设置不同风格的内容,让观众以沉浸体验的方式加深对展览的理解与认知.

    博物馆展览沉浸式观展社会教育

    数字媒体技术的革新对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影响

    郭洁
    10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媒体技术的革新给博物馆文化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文章针对数字媒体技术革新对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挑战与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文献回顾,结合理论研究和深度分析,详细分析了博物馆在应对技术革新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解决策略和建议,旨在帮助博物馆更好地应对数字媒体技术带来的挑战和问题,包括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和版权保护机制、提升观众的媒介素养和信息鉴别能力、注重实体博物馆的特色和个性化发展,以及加强与其他文化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助力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其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博物馆文化文化传承博物馆管理

    多维目标下的博物馆研学课程开发研究

    苗蕾
    104-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存储和展示场所,如何设计出多维度、内容优质的研学课程,成为其长期奋斗的目标.文章聚焦博物馆研学课程的开发,在详细探究博物馆研学课程面临的主题缺乏全面性、形式单一刻板、缺乏系统管理与互动体验以及缺乏专业性人才配合等困境基础上,对研学课程环节进行总体设计,以期为博物馆研学课程的多维度开发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博物馆研学课程课程设计博物馆研学课程多维开发

    "穿堂门扉一线开"——山东栖霞牟氏庄园门式建筑形制赏析

    徐小斌
    10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北方民居中的门式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山东栖霞牟氏庄园是我国北方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宅院建筑之一,其门式建筑可谓是典型代表.文章以山东栖霞牟氏庄园为例,分析了北方民居建筑中的门式建筑的特点,介绍了牟氏庄园的建造历史和院落布局,从建筑布局和装饰构件两个方面探讨了牟氏庄园门式建筑的特色:在建筑布局方面,庄园门式建筑遵循中轴对称的原则,门洞间距狭长,层层深入,形成纵深感;在装饰构件方面,墀头、抱鼓石、门簪、脊兽等元素的选材和雕刻都富于装饰性和象征意义.

    古建筑牟氏庄园门式建筑装饰构件

    革命纪念馆"大思政课"建设的提升路径思考

    何妍娇郑凯利杨柳
    11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革命纪念馆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在"大思政课"建设中起着延展教育空间、扩容教育资源和完善教育目标的关键作用,如今已成为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提升思政课教学成效的关键力量.但在实践中,也同时面临着"主体性不够、专业性不强、协同性不足"等现实问题.通过建立健全全过程育人机制、凸显主动意识,全方位深挖利用育人资源、放大内涵优势,优化整合全员育人队伍、形成强大合力,推动革命纪念馆实现自我提升,力促革命纪念馆"大思政课"建设取得实效.

    革命纪念馆大思政课现实困境提升路径

    中山地区新石器时代彩陶器再探讨

    周剑
    118-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山地区新石器时代彩陶器多出土于沙丘遗址中,器型和纹饰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环珠江口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文章重点对中山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彩陶器的年代、用途、文化性质和源流等进行了探析,还原中山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面貌.

    中山地区新石器时代彩陶器文化性质源流

    前凉时期姑臧城市建设略论

    王丰艳
    12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魏晋时期凉州治所的姑臧城,一直是丝绸之路河西段最著名的城市之一,是中国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都会.最早的姑臧城是于匈奴休屠王时期建成,前凉时期又在匈奴所建姑臧城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可谓规模空前,基本上形成了姑臧城的城市布局结构.文章根据史料的记载、现存的遗迹和考古发掘资料等再现了当年姑臧城的景象,主要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城市布局及主要建筑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姑臧城的位置应该在今武威县城的东北,对姑臧七城的城市布局结构进行了探讨,并对前凉时期的一些主要建筑如灵钧台、谦光殿、四时宫、闲豫堂等进行了略述.

    前凉姑臧城位置城市布局宫殿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