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物鉴定与鉴赏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物鉴定与鉴赏
文物鉴定与鉴赏

徐敏

月刊

1674-8697

wenbocc@163.com

0551-65690818

230041

合肥濉溪路333号

文物鉴定与鉴赏/Journal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查看更多>>《文物鉴定与鉴赏》是面向国内收藏界发行,以宣传传统鉴定科技鉴定相结合的“双轨鉴定”为基本内容,宣传“文物科技”为特色的文物鉴定、收藏鉴赏类杂志。它以大量的科学性、科普性、知识性文章为主要内容,多层面贴近读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收藏家、收藏爱好者及收藏业从业者学习、鉴赏和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文化休闲读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河南永城王庄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新收获

    "中国文物报"微信公众号
    42页

    数字技术和博物馆社会教育的融合发展新探

    计倩颖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为博物馆科技赋能创造的历史契机,博物馆在保持社会教育核心职能的前提下,主动融合数字技术,通过沉浸体验、即时互动、数据共享等方式满足公众多样化、高质量的需求.文章从数字技术在实体博物馆、新媒体平台、数字博物馆、文化共享节点四个方面重构博物馆受众连结方式;对不同需求、年龄、能力层次的群体开展"分众化"教育实践,拓展社会教育的内容深度和覆盖广度;从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市场运行角度研究社会教育发展的瓶颈和策略等方面分析数字技术和博物馆社会教育融合发展的现状、应用、影响、瓶颈,并提出可行性意见.以期在数字社会发展新趋势、文化规则革新新潮流中,增强博物馆社会教育可得性、娱乐性、全民性,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打造文化社交新场景.

    数字技术博物馆社会教育数字资源

    浅谈博物馆语音导览——以南京博物院为例

    高晗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导览是博物馆公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导览可分为人工讲解以及语音导览两种.人工讲解受到讲解人员数量和精力的限制,语音导览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工讲解的压力.文章通过分析南京博物院现有的三种语音导览,探讨目前博物馆语音导览的优点和不足,以及未来博物馆语音导览的发展趋势.

    语音导览博物馆公众服务

    关于在临展体系中营造沉浸式数字体验的实践——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

    朱聿婧
    5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博物馆展览边界不断拓展,改变了传统展陈模式,丰富了观众观展形式.文章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探寻新时代临展体系构建中,如何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创新展览介入方式,打造沉浸式体验.以"科技+博物馆"的总体思想为指导,分别从"科技+文化"的策展理念、"科技+艺术"的展陈设计及体验空间"虚实结合"的探索三个角度概述了沉浸式数字体验的实践现状,并通过案例分享,对目前数字技术在博物馆沉浸式体验空间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思考.

    临展体系科技+博物馆沉浸式数字体验

    浅析"双减"背景下博物馆儿童教育

    罗兰
    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减"政策的出台给博物馆儿童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博物馆作为儿童学习娱乐的重要场所,如何在新形势下取长补短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其教育职能,为儿童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是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以"双减"政策为契机,博物馆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优势,积极开展儿童教育活动,更好地服务于儿童.

    "双减"博物馆儿童教育

    初探县级博物馆的发展瓶颈及破局之策——以宁化县革命纪念馆为例

    郑敏清
    6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文旅经济的发展,我国博物馆事业蒸蒸日上,县级博物馆作为地方文化的展示窗口,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更是提升公众文化素养、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以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和宁化县博物馆是两块牌子同一套人)为例,深入探讨了县级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对宁化县革命纪念馆的案例分析,为县级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以期提升县级博物馆的服务水平,更好发挥场馆的社教功能.

    县级博物馆发展瓶颈对策

    数字赋能:智慧博物馆建设中沉浸式体验空间的综合营造路径

    黄洁
    6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沉浸式体验空间通过高度集成的信息技术与环境设计,能够实现受众感官与认知的全方位刺激,使其在历史与文化的深度沉浸中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共鸣.基于此,通过文献分析法与案例研究,侧重于技术与文化内容的融合策略,通过环境感应技术和场景模拟实现个性化展示,同时利用数据驱动优化展览设计.结果表明,高度互动的展示系统和个性化的展览呈现能够显著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同时促进博物馆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从而展示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新路径.

    数字赋能智慧博物馆沉浸式体验空间综合营造

    中小博物馆改陈实践与思考:以阿拉善博物馆"大漠史刻·东西互鉴——阿拉善岩画专题展"为例

    俞志鹏
    6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阿拉善博物馆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及岩画艺术研究的不断深入,阿拉善岩画展厅展览内容、陈列空间、教育服务功能相对落后,展陈形式、文物展示滞后于研究发展成果.借着阿拉善盟阿拉善岩画艺术研究学会的成立,文物博物馆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大好时机,推进阿拉善岩画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打造阿拉善岩画艺术文化品牌,阿拉善博物馆于2020年启动了岩画展厅改陈提升工作.

    中小博物馆改陈阿拉善岩画

    新时代背景下博物馆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路径

    赵丹阳
    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物馆作为开放性的文化教育空间,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在不断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博物馆需要的不再是单一技能型人才,而是具备跨学科知识、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专业人才是推动博物馆发挥社会作用、推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主要力量.只有充分重视博物馆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才能确保博物馆各项活动得以顺利实施,承担起社会责任,从而促进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文章着眼于新时代背景下博物馆人才培养现状,对博物馆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研究与分析,提出优化路径建议,是更好推动博物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博物馆事业持续繁荣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

    新时代博物馆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农博馆传承农耕文化的路径探讨

    刘崚嵘
    7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教育部颁布了《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要求涉农高校进一步加强耕读教育,发挥耕读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育人功能.高校农业博物馆作为保存、传播、传承农耕文化的场所,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是传承和弘扬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高校农业博物馆应积极挖掘自身潜能,努力探索新时代涉农高校耕读文化教育的新内涵和新模式,做好农耕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培养更多高素质农业人才,为服务"三农"贡献力量.

    高校农博馆农耕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