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物季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物季刊
文物季刊

许高哲

双月刊

2097-082X

wwsjzzs2008@163.com

0351-2021472

030001

山西省太原市文庙巷33号

文物季刊/Journal 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山西朔州后寨墓地东周墓葬文化面貌初探

    高振华张琪
    116-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朔州后寨墓地位于大同盆地的西南端,向南可经阳方口直达宁武,向北可经右玉杀虎口进入内蒙古,是东周时期三晋文化与北方长城沿线各族群文化交融的关键地带.后寨墓地东周墓葬的年代由春秋晚期延续至战国中期,文化面貌十分复杂.从陶器组合来看,存在多个族群在这一地区共同生活的情况,出土器物既有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带耳罐、长丁形骨器等,也有与吕梁山两麓相似的鬲、罐组合,同时有鼎、豆、壶等典型的赵文化器物.后寨墓地为研究东周时期楼烦、赵与白狄等族群的文化面貌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朔州后寨东周墓葬带耳罐楼烦

    试论两类东周镶嵌工艺装饰的青铜壶

    靳健
    127-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镶嵌工艺青铜器是东周时期青铜艺术发展过程中颇具特色的一类青铜器.本文对两类分布较为广泛且采用镶嵌工艺装饰的青铜壶进行分析,认为这两类铜壶的形制、纹饰特征与楚文化关系密切.结合早期镶嵌工艺青铜器的发展情况进一步分析之后,本文认为楚文化在镶嵌工艺青铜器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影响并促进了战国时期此类青铜器的繁荣.

    东周时期镶嵌工艺青铜壶

    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铜冶金活动面的土壤化学成分研究

    潘博华叶之童田伟林俊伶...
    140-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绛县西吴壁遗址是二里头至二里岗时期重要的铜冶金生产遗址.2023年发掘过程中在遗址东部发现了一组二里头时期的原生活动面,为研究西吴壁遗址冶金技术与空间格局提供了重要材料.本研究对各活动面进行了系统取样,利用其化学组分的含量和空间分布对各活动面的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上部的活动面1和活动面2中的部分区域具有较高的CuO含量,可能与铜冶炼活动直接相关,下部的活动面3和活动面4则不见高CuO区域,且整体成分与遗址生土样品接近,表明其现存部分可能与铜冶炼活动不直接相关.活动面1和活动面2上还存在高P2O5、Fe2O3、CaO,高MgO和高SiO2区域.本研究通过梳理以往研究中上述化学组分与人类活动的对应关系,对其与西吴壁遗址铜冶金活动的关联进行了分析.

    西吴壁遗址活动面铜冶金土壤XRF

    山西侯马上马墓地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分析

    郭智勇闫文祥严贤盛吴晓桐...
    148-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西侯马上马墓地是一处重要的晋国邦墓地,出土了大量东周时期的晋国青铜器.本研究对4件上马墓地春秋中期青铜器开展了铅同位素比值分析,以探讨春秋中期晋国铅料产地.研究结果显示4件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均为普通铅,与晋南地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青铜器所使用的铅料基本相同,可能产自长江中游地区.上马墓地青铜器与瓦窑坡春秋中期青铜器使用的铅料不同,反映了春秋时期青铜金属资源流通网络的复杂性.

    铅同位素上马墓地晋国铅料

    山西吕梁后石墓地东周居民颅骨的人类学特征

    白彩霞赵辉赵永生王欣...
    153-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石墓地是一处位于吕梁地区的东周时期墓地.本文对东周时期后石墓地古代居民的种系纯度以及与周边地区古代人群的交流与融合进行探讨.在没有利用DNA的情况下,通过对该墓地出土个体的颅骨进行形态特征观察以及种系纯度检验,并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各区域类型进行比较,同时与其他相关古代人群对比分析可知:该墓地男性居民可能为同种系人群,而女性人群则有很大的异种系可能性.后石墓地古代居民同蒙古人种南亚类型和东亚类型较为接近.后石组与同处吕梁地区的高红组距离最近,人种构成较为复杂,可能包括古华北类型和古西北类型.

    后石墓地颅骨形态特征种系类型

    从馆校牵手到深度融合:我国博物馆服务中小学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初探

    焦丽丹李泰衡
    164-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加快健全中小学教育服务功能,馆校合作的实践与研究在数量上进展明显.通过分析相关政策文件和国家举措可见,馆校合作的进一步发展需把握育人目标、资源利用、形式拓展、长效机制等重要导向.一方面,需探索弥合博物馆资源不均衡与教育需求间客观差异的可行之策,促进博物馆中小学教育服务的均等化、便捷化、广覆盖;另一方面,需探究更深层次馆校合作的理论支持和标准体系,促进馆校合作向深度融合协作发展.

    馆校合作博物馆教育中小学教育

    文化、族群与生态位——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地区族群的生态关系

    弗雷德里克·巴斯陈淳
    173-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这篇论文写作虽然时间较早,但是对考古学研究影响巨大.挪威民族学家巴斯根据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三个不同族群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共生和互动,率先将生物学的"生态位"概念引入人类学.这个概念对考古学的启发是,在不同资源呈斑块状分布的环境里,史前人群的分布很可能也是以各种生态位的适应而彼此共存,不同人群和文化之间的边界很可能是重叠和镶嵌的.本文的四点结论尤其值得深思,可以为我们对许多难以从器物分布得到满意解释的考古现象提供全新的思路.

    "吉金·中国——中国青铜文明的兴起与繁荣"展览的内容策划

    庞雅妮
    180-181页

    笔谈:黄河流域青铜文明主题展览策划与实践

    山西博物院
    180页

    中国青铜文明视角下的三代同源与多元共生

    杨文胜
    182-1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