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英语文学中的医疗疾痛书写研究现状与展望

    孙慧敏
    4-6页

    新时代文学课教师的三重定位

    毕金林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新时代,社会思潮纷繁复杂,文学观念交织错落,文学评价标准莫衷一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技、教育、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是新时代国际国内严峻复杂的斗争形势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要求.作为文学课教师,必须坚定文学课程"讲什么,如何讲"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紧密结合的理念,必须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三重定位.

    新时代文学课程教师定位

    契诃夫《变色龙》中的多种形象变色

    李渊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契诃夫的短篇讽刺小说《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赫留金和群众都是"变色龙".小猎狗随着奥楚蔑洛夫的"变"而"变".奥楚蔑洛夫、赫留金、群众及小猎狗的"变"展现了契诃夫对病态社会的讽刺和俄国"国民性"的批判.

    契诃夫《变色龙》形象奥楚蔑洛夫赫留金群众小猎狗

    茂名本土红色资源在"十七年文学"教学中的渗透

    杨泽松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七年文学"是红色经典的集中创作时期,是红色精神教育的主要载体,茂名本土红色资源在"十七年文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目的是通过文学作品的解读进行红色精神和本土文化的传承.为了做好红色精神和本土文化的教育,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的策略是以解读文本红色精神为主体,融合本土红色资源进行教育和传承.红色是中国的底色,"十七年文学"作为一种红色文化,其教学可以激励高校学生拥有坚定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学教育是培养爱国情怀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

    "十七年文学"茂名本土红色资源渗透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美文学教材编写路径探析

    蔡金秋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育人宗旨的新途径、新举措.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推进,教材的思政化建设势在必行.外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人文素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培养.展现文化底色,更新教材内容,创新编写体例,研发立体化数字化教材,是推动我国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举措.

    课程思政英美文学教材编写

    童话《木偶奇遇记》对儿童的教育作用

    秦海燕
    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代表未来,儿童教育是塑造人的最初和重要阶段,以意大利的童话《木偶奇遇记》的阅读作为儿童教育借鉴的例子,理解和拓展童话对儿童的教育作用,其中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并从正面教育引导,从反面教育警醒,使用童话故事多维度地开展儿童教育,提高儿童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并注重德育,又注意童话故事的进步发展,即通过借鉴学习方式,以期望现代中国儿童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木偶奇遇记》童话阅读儿童教育全面发展

    论"阿Q之死"中的旁观者效应

    谢于宏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Q的死亡原因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本文将以旁观者效应的视角分析阿Q之死的原因,并结合旁观者干预模型来分析当时旁观者的心理状态,最后本文提出几点建议以减少旁观者效应的产生.

    鲁迅《阿Q正传》阿Q之死旁观者效应旁观者干预模型

    后殖民女性主义视域下《使女的故事》解读

    林秋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于1985年发表长篇小说《使女的故事》.在小说中,她创作了特殊的女性身份——使女,以使女的特殊身份和细腻的口吻描述了在未来信奉极端宗教主义的男权社会中女性所经历的身份缺失、丧失话语权,继而被边缘化、成为属下阶层的遭遇.后殖民理论批评家斯皮瓦克结合了女性主义和种族问题,揭露了殖民主义和男性中心的权力话语对于东方女性以及第三世界妇女的压迫,话语权力被剥削,她们沦为边缘化的他者.这与《使女的故事》中基列国的女性角色遭遇相仿.本文运用斯皮瓦克的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探究《使女的故事》中女性是如何沦为边缘性形象,以及她们与被殖民主体尤其是黑人女性和第三世界妇女的共同之处.

    《使女的故事》沉默属下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斯皮瓦克

    孔子《论语》的"君子""小人"观

    熊思媛
    2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君子"和"小人"是一对对立的概念,孔子通过君子和小人的对比,区分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两者在道德观、利义观、交际观、学习观等方面都截然相反.但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是有可能相互转化的,如果君子停止学习,固步自封,不再彰显仁德,就有可能沦为小人,而小人如果不断学习,抛弃陋习,以"仁"来约束自己,也是可以成为君子的.

    孔子《论语》"君子""小人"

    《全黔诗萃》徐楘家世、行历、著述考略

    申旭琴
    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时期贵州铜仁的徐氏家族人才辈出,尤其在诗文上的成就最为显著,从始祖徐宰六起,其子孙继承了家族诗歌品性.在家世文化的传承和滋养下,形成了明清时期徐氏家族群体诗学.这里结合上海图书馆藏《全黔诗萃》稿本,对徐楘及其家世、行历、著述进行考索,以展示家族诗文传承不断之盛况,并重点归纳徐楘著述及诗歌特色.

    《全黔诗萃》徐氏家族徐楘诗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