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英国作家温特森小说中的性别表演

    邓文婕
    3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珍妮特·温特森是当代英国文学界最出色也最具争议的女作家,《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是她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主人公珍妮特作为五旬节派教会信徒的养女,以神话故事和圣经为参考,对原教旨主义的话语及其残酷的操纵方式进行了激烈的抨击,指出宗教和父权制下的传统性别二分体系限制了个体的主观性和性取向.本文从这部小说入手,以朱迪斯·巴特勒提出的性别表演理论为基础,通过探讨温特森构建自我身份的经历,打破常规的性别界限重构性别身份,挑战二元性别建构系统中的固定话语.

    温特森巴特勒小说性别表演

    基于《敲冰》分析刘半农诗歌中的常用意象

    郑子涵
    3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出生于清贫人家的刘半农一生在语音学领域深耕,建树颇多.其在文学方面也破有涉猎,对诗歌领域的探索与实践尤其深广.尽管刘半农在自选诗集《扬鞭集》的序言中直言自己更多是"在诗的体裁上与诗的音节上的努力"(《扬鞭集·自序》),但对于其诗歌的研究,并不能止于体裁与语音学两个方面.刘半农之诗,或清婉恬淡,或直白辛辣,其对不同意象的运用可谓是信手拈来,流露自然而描绘准确.纠集《扬鞭集》中诗歌,不难发现刘半农常用的意象以自然意象为主,社会意象次之,少数时候还会使用虚拟意象,即由诗人根据个人经验虚构出的意象,有着由来广,写意强的特点.本文拟以刘半农1920年写作的长诗《敲冰》为例,从其常用的意象种类对其诗歌特色进行分析.

    刘半农《敲冰》意象现代诗

    探析《项链》与《赝品》的叙事差异

    徐佳榕
    4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与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在衰落和兴起的时间上相承接,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然后由于价值观与文学观的差异,两种文学思潮在不同方面又呈现出各自的特色.莫泊桑是十九世纪下半期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其短篇小说中,相当大的数量描写了资产阶级的市俗生活、揭露资产阶级道德堕落、讽刺小资产阶级虚荣心,《项链》是这类题材中最为著名的一篇.而亨利·詹姆斯是英美小说由传统向现代、由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他为小说开拓了心理空间,打破了精神活动描写必须依附于人的行动,或对人的内部与外部只能做同步描述的传统叙事模式,使小说获得了再现现实的新角度,最终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立体表现人生的力度.《赝品》于1909年发表在詹姆斯的《小说与故事》集当中,它的文体风格和写作技巧,完全体现了詹姆斯小说的创作理论和写作风格.本文试基于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差异来探究《项链》与《赝品》的叙事差异,以期获得对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更深入的理解.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项链》《赝品》

    美国木兰故事绘本中人物形象构建的变异研究

    李静李莉
    4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中的"木兰故事"在人物构建上侧重于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美国"木兰故事"绘本中,木兰及其他人物形象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同时增加了新的人物形象.造成变异的主要原因有美国文化背景中民族的性格偏向、人们对于个人英雄主义和男女平等思想的推崇、对故事情节丰富完整的需求以及对美好爱情的追求等.绘本中人物形象的变异对1998年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在人物性格、造型和新增人物形象的创作上产生了一定影响.

    木兰故事绘本人物形象构建变异

    从意识形态和诗学角度看严复的《天演论》

    廖茹颖
    4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认为严复对于翻译的改写是因为受到当时意识形态和诗学的影响和限制.在意识形态方面,由于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深受西方先进思想影响的严复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以唤起中国官员的救国思想,并成功地将西方先进思想引入中国.在诗学方面,为了使更多掌握实权的官员愿意读《天演论》,严复采用官员所熟悉的文言文来翻译此书,《天演论》一经问世,在中国掀起轩然大波,为中国的改革提供了思想上的动力.根据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译者会根据自身所处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对源文本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写,因为翻译活动受到意识形态和诗学的制约.因此,不同时代的翻译标准都不一样,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严复《天演论》操纵翻译理论

    顺应论视角下《青铜葵花》中国文化元素的翻译

    杨欣
    4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顺应论出发,探讨译者汪海岚(Helen Wang)对《青铜葵花》中国文化元素采取的翻译策略.作为在国外影响较大的儿童文学译作,译者在翻译交际语境因素下做出顺应性选择,不仅能有效地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儿童语言特征,并且对原文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元素进行了灵活的翻译处理,有助于推动中国儿童文学作品更好地"走出去".

    《青铜葵花》顺应论中国文化元素

    探析王熙凤的性格魅力

    汪静
    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首,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在书中有着大量的人物刻画,其中让人映像最深刻的应属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历来对这个人物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大多数人认为王熙凤就如同《三国》中的奸雄曹操,狠毒,谋略,有城府.其实作者在文中刻画这一人物形象时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她在具体的环境和事件中体现出不同的面貌,时善,时恶,时柔弱,时强悍.正是这种多变成就了王熙凤这一永恒的人物形象,她是活生生的人,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女人.所以她是真实的,她是复杂的,她是善变的.但是无论怎么说,王熙凤这个人物的闪光点确实不可磨灭的,她的聪明,她的能干,她的圆滑,她的世故,都是那么吸引读者的眼光,让人难以忘怀.本文就王熙凤的个性作为分析点,揭示其性格中隐含的现代女性的意识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

    曹雪芹《红楼梦》王熙凤个性现代独立的女性意识

    詹姆斯《赝品》与莫泊桑《项链》的叙事解读

    钟美琳
    5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籍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的《赝品》以及法国作家居伊·德·莫泊桑的《项链》这两部短篇小说都围绕一串项链的真假纠葛展开叙述,二者都以新旧时代之间的矛盾冲突为主题,反映了现代西方社会世态炎凉和资产阶级的贪婪虚伪.小说叙述角度革新先行者之一的亨利·詹姆斯和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莫泊桑的作品都以其精妙构思闻名.本文将从叙事视角以及叙事节奏两个方面对上述两部作品的叙事策略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二者异同.

    詹姆斯《赝品》莫泊桑《项链》叙事策略

    任务群视域下《论语》整本书阅读研究

    黄荷
    5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论语》整本书阅读契合新课标任务群驱动和中华文化传承的核心素养的要求;本文以探究《论语》中的"仁"和"礼"为例,探究《论语》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整合"仁"和"礼"的相关章目,创设情境,安排学习任务,从而引导学生学习《论语》中仁和礼的内涵及其传承意义,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任务群《论语》整本书阅读文化传承

    评价量表在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袁洁
    6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加大了名著阅读的比重,主张名著阅读课程化,而名著阅读的落实,依托于适宜的名著阅读评价.在名著教学中运用评价量表,具有让学生明确阅读重点、丰富名著教学评价方式、监控阅读教学全程等作用.以《红星照耀中国》为名著教学范例,从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个阶段设计评价学生的作品、成果或能力表现的量表,以评价评估阅读,对学生阅读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并深化贯穿全程的评价.

    评价量表名著阅读教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