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命途多舛仍顽强拼搏:评《我的父亲、母亲》

    黄紫凌李文浩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杨振文的作品具有较强的故事性特点,有着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其创作语言平淡自然,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实践和观念.在散文写作过程中,杨振文坚持"写作一定是来源于生活,注意故事情节,语言生动"的创作原则.其作品选择具有浓郁的湘乡特点的事物为描述对象,语言质朴生动,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为湘乡散文创作做出了努力.

    杨振文散文《我的父亲、母亲》生活化表现手法

    修辞审美认知下《红楼梦》饮食的英译探究

    宋华
    3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修辞学与美学关系密切.修辞与审美是实践中的统一体,修辞维度和审美维度在实践中相互融合错综交织,使得听者和说者在某种特殊的语言氛围中心灵相通,达到共鸣.《红楼梦》是文学经典巨著,其语言艺术、修辞审美精湛无比.文章从饮食角度研究《红楼梦》英译本中的修辞审美认知活动,探索其外在形态和内在动因,提出文学文本不仅要有阅读之"悦",还要有阅读之"醉".

    修辞审美认知实践《红楼梦》英译本饮食

    分众市场下的新经济文学探析

    徐玉双
    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经济生活条件下,文学消费需求和消费主体正在不断分化,大众市场逐步向分众市场裂变.肇始于小众市场、发展到大众市场、上升至分众市场后的新市场环境与新经济文学发生碰撞,将如水银泄地,或强或弱、或隐或现地推动文学范式的重铸.在市场分化的限定下,需对新经济文学进行初步探究,并在检验其存在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基础上,总结其中作者的介入和文学实践.分众化市场传播理论以及新经济文学的探讨正随着时代洪流的推进日渐升温.

    分众市场新经济文学文学生产

    《了不起的盖茨比》两个中译本个案分析

    隆凌燕
    4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女性解放运动.本文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出发,采用个案研究法,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巫宁坤、邓若虚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由于性别主观能动性的差异,邓译本更好体现了对女性形象的照顾,而巫译本对女性形象的处理更为粗暴,依然暗含着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与歧视.

    《了不起的盖茨比》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性别

    解读瑞典汉学家林西莉的《汉字王国》

    胡钡
    4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历时八年创作而成的《汉字王国》一书,用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了汉字的起源与背后的造字理据.她将部件与整字、字族联系起来,揭示字与字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解析汉字,通过考古来跨学科论证汉字,探寻汉字源流,呈现造字的理据性;将汉字背后的中国文化与瑞典文化进行对比,建立起了跨文化的联系.书中虽然有望文生义、语焉不详的部分,但瑕不掩瑜,此书对汉字研究与国际中文教学都有极大的学术价值与指导意义.

    林西莉《汉字王国》汉字起源

    诗歌意象教学的探寻与品鉴

    许晶
    5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诗歌意象是诗歌教学的方法之一,通过诗歌意象的解读来鉴赏诗歌,引导学生学习分析诗歌意象,探寻海子诗歌中"麦子"这一核心意象,赏析海子诗歌,了解并探索诗人对精神世界和诗歌理想的追寻.海子这样一位追求诗歌理想的青年诗人,有着善良、质朴而又执著、敏感的精神气质,诗人在孤独、迷茫的同时,拥有执着坚定的人生态度,透过诗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分析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化为诗人诗歌中的语言,以意象形式呈现,透过意象把握诗人情感,诗歌意蕴.

    海子诗歌意象诗歌教学

    梭罗《瓦尔登湖》中的简单生活与诗意栖居

    朱海青
    5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著名作家梭罗在其作品《瓦尔登湖》中描述了他在林中湖畔的简单生活,诗意栖居.作品详细记录了他本人吃穿住行方面的生活细节,也真实地展现了他在林中与万物共生共荣的和谐生活,而他在耕读之余的文学创作也成为他诗意栖居的一部分.梭罗以他本人的实践和文学作品向读者表明:简单的物质生活是通向精神诗意栖居的捷径.

    梭罗《瓦尔登湖》耕读栖居

    《1937年的爱情》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李蕴灵李崇月
    5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有利于增加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作为中国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负载词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小说英译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基于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以白睿文在《1937年的爱情》翻译过程中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为切入点,进行文本考察和语言分析,总结其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以期为中国小说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和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文化负载词文化翻译观白睿文《1937年的爱情》

    《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作的诗词之美

    洪翎楚
    5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人乐事,莫过于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这些乐,在《红楼梦》中均有详细讲述.而"诗",光是在书中看到是不够的,还要细细品读,身临其境,一时间不得其中要领,还需在生活中或是其它书籍中顿悟了才会明白.无数文人专注红学几十年,对其中的诗,研究颇多.文中情节,诗句文化占大篇幅,它是大观园娱乐项目的首选,作为金陵十二钗之首的林黛玉,曹雪芹借她之口作出的诗数量众多.它在《红楼梦》这本书诗句中是十分重要的,这些诗句的美,总结有三方面,分别是词可达意的本质美、意境情景的交融美、了悟禅宗的禅趣美.剖析这三方面的美感,结合人物性格、故事情节、艺术文化、时代背景等等,更是趣味不减.

    《红楼梦》林黛玉诗词本质美交融美禅趣美

    意识形态对于文学翻译的影响

    吕莹莹
    6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翻译文化学派的观点,意识形态对翻译活动存在着操控作用.本文结合中国20世纪以来大量的外国文学翻译实践,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了意识形态对翻译文本的选择、文本解读和翻译策略的影响和操控.

    意识形态文学翻译外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