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下)
文学教育(下)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huangbizhai@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下)/Journal LITERATURE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悲惨世界》的探究型阅读

    王娟娟
    126-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悲惨世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雨果先生对"人道主义救赎"思想理解的不够具体深刻,尤其困惑于滑铁卢战役、小比克布斯修道院、不同环境下的越狱、形象悬殊的米里哀主教和吉诺曼先生的大篇幅叙述.为深入探究小说主题,老师引导学生比较历史与小说中的滑铁卢,将越狱的电影镜头融入小说情节,设计关于修女生活是否幸福的辩论赛,开展朗读者活动……以鲜活的情境代入法激活学生深层阅读的兴趣.事实证明,整本书阅读中的情境式阅读与交流,能让学生主动探究小说的思想主旨与艺术价值.

    探究型阅读巧设情境滑铁卢

    基于文体特征的散文阅读教学

    陈汝静
    129-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散文阅读教学应基于其特定的文体特征,采取科学合理的阅读策略.文章以《故都的秋》为例,从散文内容的真实性和结构的灵活性两方面入手,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普遍共情,形成全面的审美,从而深入阅读,浸润心灵.

    散文《故都的秋》文体特征

    高中生议论文写作中的散文化现象分析

    雒贞吴晓棠
    131-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几年高中生的作文中,议论文写作的散文化现象较为普遍,也表现出了不同于常规议论文的鲜明特征和优势,因此议论文写作的散文化文章值得肯定.但学生在写作这类议论文时呈现出了过度散文化的问题,现对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对该问题的各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力图给广大师生在议论文写作的散文化方面提供有益启发.

    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散文化现象问题和原因针对性建议

    搭建习作支架提高写作实效

    许春晓
    134-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支架式教学通过为学生适时搭建、拆除脚手架来促进学生从教师辅导阶段逐渐过渡到独立探索、应用新知的阶段.在支架式人物对话习作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范例支架、内容支架,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获得习作素材,使学生有话可写、有话乐写、有话会写.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修改支架,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开放多元评价,让学生明晰修改方向的同时提升习作信心.

    支架式教学小学语文人物对话习作

    高中语文以读辅写以写促读的教学策略

    曾令先
    137-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中语文课程中阅读与写作之间密切相关,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对学生写作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会激发阅读的兴趣,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析二者联系,将其相互结合共同学习.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教材的深度解读,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以及写作能力.本文中就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联以及教学策略做简要分析.

    高中语文阅读写作

    《促织》与《变形记》中的生存困境焦虑

    黄会兴
    140-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织》与《变形记》都表现了人类的生存困境之一,即共同焦虑.本文通过语言、题旨和想象三个角度来比较分析二者的共同点和差异性,二者在"简约与细腻""卑微与异化""真实与大胆"三方面各有特色,由此也能窥见两者各自的艺术魅力.

    生存困境共同焦虑简约与细腻

    电影《一一》台词中的语用预设解读

    刘畅
    143-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一一》是台湾新电影运动的代表性导演杨德昌的最后一部作品,影片采用多线索交叉式的网状结构讲述了台北城市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的真实生活.影片叙事从个人、家庭入手,表现出都市人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及经济高速发展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文章基于语言学中的语用预设角度,对电影《一一》中的台词进行系统分析,探索语用预设在推动电影情节发展以及塑造人物形象及主旨揭示中的作用.

    杨德昌电影台词《一一》

    汤婷婷《无名女人》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张盛美
    146-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籍华裔女作家汤婷婷在其短篇小说集《女勇士》中讲述了与封建社会伦理秩序勇敢抗争的《无名女人》的故事.无名女人的悲剧反映了当时中国传统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与束缚的伦理语境以及不同个体对于突破伦理界限事件所做出的的不同伦理选择.作者运用文学想像回到其历史现场,为其伦理选择做辩护,歌颂了无名女人对于自由的追求以及对抗封建藩篱的勇气,同时也表达着自己在伦理困境中对于实现伦理身份建构的强烈诉求.

    汤婷婷《无名女人》文学伦理学

    明清文人余怀的寿词特征

    司晨宇
    149-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余怀是明清易代时的著名文人,寿词在其所有词作中占比较大,余怀的寿词绝非简单的应酬之作,而多抒发着其由家国身世所引发出的真情实感.本文以余怀寿词为研究对象,按他寿词与自寿词两类对其进行梳理分析,将余怀寿词中的情感特征加以展示,并进一步将余怀寿词的艺术特色总结为三点,一是频用诗文典故,二是点化相同意象,三是展现豪迈词风.

    余怀他寿词自寿词

    小说《看上去很美》及影片中的污秽物意象

    何俊舒云鹤
    152-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朔的小说《看上去很美》2006年被张元导演搬上了大银幕.这位屡获国际殊荣的导演准确的从王朔弥漫着自我气味的小说中抽离出一个符号化的主题——小红花.并用此给电影取了英文名:Little Red Flowers.在影片中,小红花作为制度的符号化代表,是整个幼儿园的阶层分化的重要指标.它将一切制度的、社会的、人情的成人体系,粗暴的化作了一朵一朵的小红花.本文将从小红花与污秽物的关系上,分析污秽物和制度的二元对立情况以及方枪枪进入幼儿园之后反抗的各个阶段.从而确立作品"制度吃人"的核心主题.

    《看上去很美》污秽物王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