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中)
文学教育(中)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中)/Journal LITERATURE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卢凤
    9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语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尤其是古诗词和文言文中包含着伦理道德、哲学思想、艺术审美等元素.但综观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有的教师没有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忽视了对传统文化教学,影响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承担起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任,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教学策略

    苏轼游记散文的艺术特征及其价值

    文思棋
    10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散文"这一概念在宋代就已经出现,并得到空前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散文理论.古代散文文体包括"骈文、古文、辞赋"三种形式,宋代散文种类包括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等多种形式,对唐代"惟陈言之务去"的散文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通过研究苏轼记叙山水亭台之类的游记散文,后人能够对其文章写作风格、语言特点、人生态度有更直接、全面的了解,也正是本文研究目的所在.

    山水游记苏轼散文游记文学

    论楚剧《葛麻》的楚风楚韵

    谈太辉
    103-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楚剧《葛麻》具有人物的智慧性、语言的趣味性、文化的地域性和思想的平民性,正是这些特色,促使《葛麻》成为享誉全国的典范之作.

    《葛麻》楚剧特色地域

    中秋节在日本的传播及其影响

    王艺颖黎育秀
    106-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长达两千年的中日文化交流史中,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节曾在唐朝中后期由遣唐使传播到日本.中秋节传入日本后,被称为"十五夜",并经历了由兴盛到衰微的发展过程,具体分为传入期(奈良时代)、发展期(平安时代——室町时代)、成熟期(室町时代——江户时代)以及衰落期(明治时代).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秋节对日本的文学、民俗文化、商业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今,中秋节的传播应立足国际视野,依托现代技术,融于日本社会活动,再次成为推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中秋节日本传播影响

    从中学语文教材中苏轼作品看其人生境界

    王陈希
    110-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轼作品文质兼美,作为文人的典范,他的文学修养和精神境界都达到了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其作品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文章从境界的层次入手,以中学教材中的苏轼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人生境界的特点并思考其境界形成的深层原因.作为教师在教授苏轼作品时,应引导学生从人生境界这一角度分析其作品,以加强对中学生的人生境界教育.

    苏轼作品中学教材人生境界

    孔子适周问礼与巷党助葬略考

    曾先桃
    113-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曾子问》所载"巷党助葬"与《史记》《孔子家语》所载"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为两次不同事件."巷党助葬"发生在昭公七年,时孔子十七岁,巷党是鲁地."适周问礼"发生在定公元年至定公四年之间,时孔子四十三岁至四十六岁,地点在周.

    孔老南宫敬叔适周问礼巷党助葬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插图的教学价值

    张芳吴作奎
    116-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插图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较大篇幅,是重要的语文教学资源,插图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具体化、认识文本人物精神气质、营造充满趣味课堂教学氛围.相较以往版本的语文教材,部编本教材更加注重插图与课文内容的融合.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注重课文的文字解读而忽视了插图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用好插图资源,可以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感染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部编本高中语文插图教学价值

    《带灯》女主人公引起的文学性启发

    杨盼何湘
    119-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带灯》是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围绕着主人公带灯在樱镇的生活轨迹展开叙述.小说通过乡村干部带灯,深入探究具有千年历史樱镇的乡土生活.作者以乡村干部为视角塑造的带灯,引发读者文学性的启发.

    贾平凹《带灯》樱镇

    "小众"一词的成因及流行

    赵晨曦
    12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词"小众"是对"大众"仿拟构词的结果,从名词到形容词的演变则通过转喻机制实现.语言经济原则是"小众"成词并流行的客观因素,"小众"连用较早却较晚成词并流行的原因是当代社会文化中鼓励对个性的表达与追求.

    小众仿拟构词类推转喻社会心理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语言知识探析

    许春晓
    125-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知识作为一种工具性知识,包括语料性知识和语用性知识两类.语言知识为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创造了条件.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为了使语言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要从教材、教师、学生三个角度出发,处理好语言知识的客观性与社会性之间的矛盾,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重新建构客观性的语言知识,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知识社会化个性化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