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中)
文学教育(中)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中)/Journal LITERATURE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智能时代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新思路

    孙云
    9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的新目标,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如何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为语文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新路径.文章通过梳理已有面向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智能工具,对其助力义务教育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潜能予以分析,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师利用智能技术工具优化教育教学,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提供参考.

    义务教育语文核心素养人工智能

    王崧舟诗意语文课堂理答艺术

    傅丽莉黄柳嘉
    99-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答是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作出的反应与处理.语文教学名师王崧舟在理答中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本,关切学生思维过程,启迪学生智慧,引领学生思考语言形式背后的规律及内蕴,让被遮蔽的文本价值在教师的理答中回归,他将自由对话的理念实践于理答之中,提供给学生支持和认可的氛围.王崧舟理答从"教师激疑-学生回答-教师倾听-教师应对"到"再次倾听、再次应答",结构呈螺旋上升状,不断深入.其理答策略丰富,包括倾听洞悉、理解共情、将计就计、以情释疑,理答语言类型分为激励性理答、提升性理答及发展性理答,语言优美、准确、深情,教学智慧之花遍地而生.

    课堂理答王崧舟诗意语文

    新形势下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龚家庆
    102-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教师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设计作业,增强作业类型,可选择性,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减负增效"的要求已经提出数十年,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落实困难.特别是语文学科是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语文作业任以单一机械化的作业为主.同时,新修订版的《职业教育法》提出"普职协调发展".减轻初中教育"普职分流"的负担,转变传统观念——以成绩分"普职",为初中语文"双减"落实提供较好的探索环境.本文基于"双减"下各地各校进行的作业设计新趋势,在语文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结合2022新课标为广大一线教师提出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理论新课标策略

    孙绍振理论下的散文教学探索

    张依萌
    106-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散文教学重在对于学生关于文章解读的指导,指导学生能够从多方面、全方位的解读文章,进而在此基础上产生自己新的解读.近年来,阅读教学存在忽视文本,不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且粗读文本的问题,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就日常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与多元解读问题,打破常规,提出了一系列细致且有效的方法,并进行举例说明,大大地改正了散文阅读教学中的对文章进行解读时的"粗制滥造"的教学行为,从而在往后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实现师生之间对文本的细致且多元地解读.

    《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多元解读阅读教学

    教育实践中的儿童观及其表现

    周彤彤
    109-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儿童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儿童观.本文首先对儿童观的基本概念进行一个大致梳理,其次列举了五种在教育实践中不同的儿童观的含义及其表现,最后在总结不同的儿童观的基础上提出对待儿童的态度以及儿童教育要在人性的基础上进行考量分析.

    儿童儿童观教育实践儿童教育

    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朱晶沈辉
    112-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语文教学极为重要的一环,写作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写作能力的高低及优异成绩的取得.当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着不足之处,影响了教学效果.而情景教学是以特定的情景作为语文写作教学的切入点,帮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提升写作水平的教学方式,通过将情景教学中的角色扮演、经典情景再现等教学策略应用到写作教学中,以期增强学生的情景感受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情景教学初中语文写作教学

    中国祥物的象征意蕴及符号认同

    张文娟
    11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祥物是体现吉祥观念的事物,反映了民众"求吉"的深层心理.祥物表达的重点在于其象征的寓意,在社会记忆的复制下演变为吉祥愿望的符号载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基于祥物共享的象征符号意义形成深刻的文化认同.本文选取中国祥物为研究对象,从社会民俗学的视角出发,借助象征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国祥物的象征意蕴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符号认同进行研究.

    中国祥物象征意蕴中华民族共同体符号认同

    现代古风歌曲歌词特点分析

    潘志云周福雄
    118-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古风歌曲是近十年逐渐流行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一类现代流行歌曲.其歌词在形式上,脱胎于古诗词,特别注重古诗词和古典意象的运用,传统古典元素丰富;用词半文半白,大量使用比喻、对偶等多种修辞格,因而极富文采;在歌词内容上,其叙事主题紧扣文化传统,强调思念、离别、苦闷等多元化情感的抒发,具有含蓄典雅的突出特点.

    古风歌曲歌词特点古典元素叙事主题

    魏道金小说的乡土叙事美学

    郑金玮王成军
    12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道金自选集》中绝大多数的小说以农村乡土为背景展开叙事,魏道金以现代主义冷静的态度、现实主义冷峻的笔法展现出乡村中的个体悲凉.他的乡土叙事美学,呈现出了中国当代农村的心灵变迁史.

    《魏道金自选集》魏道金农村题材中短篇小说

    女性主义视觉下的电影《圣母》解读

    杨荟楠
    12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保罗·范霍文导演的影片《圣母》问世,其选材、人物和情节发展都使人们津津乐道于其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形态,本文作者也概莫能外.因此,本文遵循了大众文化批判的路径,从"修道院"选材、同性性行为和宗教权力三方面入手展开对《圣母》的解读,并将范霍文的女性书写与侯麦以及阿莫多瓦的女性影像形成对比.就理论而言,本文将用拉康和齐泽克的欲望-凝视的理论印证阳具的象征意义,并借助女性电影影像与之产生对话;将电影改编与原文传记形成对谈,剖析电影改编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通过与其他男性导演的影像对比,探索男性导演拍摄女性题材或女性形象的新路径.

    《圣母》女性主义权力身体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