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中)
文学教育(中)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中)/Journal LITERATURE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际汉语教师应对课堂问题行为的案例分析

    李宇
    9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际汉语教师在汉语教学时不可避免会遇到课堂问题行为,它会影响教学质量.研究的文献中普遍认为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与学生、教师、学校、文化等都有一定的关系.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管理者,与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有很大的关联.本文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从国际中文教师角度探究应对留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解决策略,认为教师应该反思自我,从自身寻找原因.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树立教师威信,严格执行规则;建立自信,增强自信;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能力.

    教师课堂问题行为案例分析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开展中职语文教学

    刘梅
    10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思政是为了发挥好各门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育时代新人.对中职语文课程而言,教师就应充分认识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开展教学活动的优势,着重从确立教育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拓展课程实践和改善教学评价等方面加强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同时,教师要把握好言传身教、课程思政境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注意事项,保证体现语文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

    中职课程思政语文教学

    论湘西苗族谚语的文化内涵

    康雯田茂军
    103-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谚语作为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结晶,它不仅是一个民族智慧的重要象征,而且是其生活经验的独特总结.湘西吉首市、花垣县和凤凰县这些苗族聚居地自古以来就产生了大量具有鲜明苗族特色的谚语,这些谚语直接记录或者侧面反映了苗族人民的乡土观、婚姻观、生育观、历史观、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它们寄托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具有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核.文章在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较为广泛地收集湘西吉首市、花垣县和凤凰县地域内的苗族谚语,并利用民俗学、语言学、历史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知识对这些谚语加以诠释和解读,努力挖掘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核,以期更好地理解苗族的历史与文化.

    湘西苗族苗族谚语历史文化

    概念隐喻视角下莫言小说颜色词隐喻的英译研究

    任婷婷
    106-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对莫言小说《酒国》的英译研究主要集中于乡土语言、文化意象等方面,对隐喻乃至颜色词隐喻的系统研究还不多见.本文以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借助隐喻识别程序对《酒国》九类颜色词隐喻进行识别,具体分析颜色词隐喻的跨域映射情况及译者的隐喻翻译策略.研究得出,颜色词隐喻主要映射到七种概念域,分别为具体概念物质和人体,以及抽象概念情绪、状态、性质、生活、政治.译者在对颜色词隐喻进行处理时多采用隐喻转换非隐喻——意译、隐喻调整、保留隐喻加注释的翻译策略,从而确保目标读者与原文读者获得相似的认知效果.

    概念隐喻颜色词隐喻《酒国》英译

    "肯定"一词的历时演变

    李钦
    109-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现代汉语中的"肯定"一词作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大量语料事实作为依据,运用语法化的理论,梳理了"肯定"一词的历时演变过程,描述了"肯定"由动词向副词演化的过程.

    肯定语法化历时演变

    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桃花源记》

    刘杰
    112-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7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这对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提出来新的要求与挑战.在潘庆玉教授执教的《桃花源记》一课中,包含了文言文语言的学习、思维的训练、审美的熏陶与《桃花源记》内在文化的学习,很好的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带领学生走进"落英缤纷"的桃花源,在其中流连漫步,学习语言、感悟文化.

    核心素养《桃花源记》文言文教学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写作教学序列化研究

    胡欣欣
    11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无法回避的两个重要内容,而自部编版教材投入使用以来,关于这两部分的研究层出不穷.发现部编版教材中写作部分"序列化"的特点,顺应其特点开展阶段以及整个学段的教学,有利于解决过去写作教学中针对性不强、学生写作热情不高、写作教学效率地低下等问题.

    初中部编版写作训练内容序列化

    "吃族词"的文化内涵浅析

    欧阳晓珊
    118-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体现文化,社会文化又作用于语言.汉语中数量众多的"吃族词"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心理文化.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网络文章《习奥庄园会》(2015)[1]出发,探究数量庞大的"吃族词"的文化内涵以及反映出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通过分析发现,"吃族词"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朴素生存心理、隐晦保守心理、反叛心理、以和为贵心理,充分反映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双向性,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又影响着语言.

    "吃族词"文化内涵心理文化

    清代湖湘地区书院的经学思想

    张燕
    12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书院是唐宋时出现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融合官学和私学的教育方式,以独有的包容性、创造性和地域号召性成为文化思想传播中特殊的存在,与历史人物互相影响、互相成就,对地域文化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文章以岳麓书院的几位山长为研究对象,探察他们在执教书院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梳理湖湘学派经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清代书院湖湘地区经学思想

    对外汉语教育视角下中国形象的传播

    周娟屠金莉
    12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随着经济的繁荣,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很多国家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使得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人们喜欢学习汉语,热爱中国文化,更愿意深入地了解中国,因此对外汉语教育成为人们了解中国的桥梁,传播中华文化的窗口,有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从对外汉语教学机构、对外汉语教育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对外汉语教材及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四个维度,研究分析了对外汉语教育与中国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以期能进一步促进对外汉语教育的提升,同时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

    对外汉语教育中国形象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