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中)
文学教育(中)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中)/Journal LITERATURE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爱情悲剧

    于凡徐佳俐
    6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爱玲于1943年发表的《倾城之恋》为我们描述了一出双城记,由白流苏、范柳原两位爱情大师联手演绎.萌生于战乱时期的爱情自然是一波三折、麻烦不断,好事多磨.所幸两人终于在故事的结尾修成正果,但这所谓的正果实则是生死攸关下暂时的产物,是一场爱情悲剧.张爱玲基于她独有的女性视角,在《倾城之恋》中所展现出来对生命、爱情、情欲、物质的思考,真真切切反映出处于新旧时代夹杂冲击下,都市女性被男权束缚的悲惨命运.

    张爱玲《倾城之恋》白流苏人物形象爱情悲剧

    艾丽丝·门罗作品中的哥特意象

    唐姬霞
    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南安大略哥特"风格的代表人物,艾丽丝·门罗在其系列著名短篇小说中灵活地运用各种哥特意象:隐喻性、象征性和描述性意象,不仅展现了其高超的创作才能,巧妙地将"南安大略哥特"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对承载和表达小说思想主题、丰富小说内涵、渲染恐怖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表达复杂情感、提高文学作品的艺术层次、形成小说的哥特、唯美风格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门罗哥特小说巨大而永恒的艺术魅力.

    艾丽丝·门罗哥特意象描述性意象隐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

    民俗学视野下《四世同堂》丧葬仪式研究

    赵莎
    7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舍被誉为北京的"风俗画家",细腻的民俗生活描写在其作品中承担着重要的思想表达及叙事功能.老舍名作《四世同堂》描写了抗日战争中沦陷区普通平民的生活,通过统计,作品中共出现了十七个人物的死亡,不同情景下不同人物的丧葬仪式,反映了时代的变革,在文本中具有独特的叙事功能.以民众生活为研究对象的民俗学,拓展了文学研究视野,有助于进入到当时的民众生活中,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笔墨.

    老舍《四世同堂》丧葬仪式叙事功能

    艾青诗歌艺术情感基调探析

    王亚鑫李建伟
    7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艾青诗歌艺术情感基调是忧郁与快乐的互补共融.那种单一地认为艾青的诗是"忧郁情绪"表达的观点是片面的,从艾青情感来源以及艾青诗歌创作的两次高峰时期的代表诗篇中都能得到验证.

    艾青诗歌忧郁与快乐艺术主旋律倾吐忧郁期盼光明

    金课导向的文学概论教学新模式

    赵言领
    8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概论课程改革要贯彻"金课"中的"高阶性"要求,提升学生运用文学基本理论分析文本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基本理论知识、运用理论能力和理论思维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文艺领域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性思维.为此需要构建读说写一体化的"金课"导向的教学新模式,使阅读、言说、写作在教学过程中互动共融,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金课文学概论读说写一体化

    《壶口瀑布》一文的阅读策略

    黄海花
    8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文本解读是基础,教学艺术是设计达成的保障.向肖培东老师学备课,在"备课九问"的基础上,能更好地找准文本解读的方向,找准教学设计的最佳切入点,深深地读,浅浅地教,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肖培东《壶口瀑布》备课九问文本解读教学切入点

    如何打通古诗词与新诗的交流通道

    夏水王钻清
    8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新诗诞生以来,旧体诗与新诗并存,而且新诗始终离不开古诗词的影响;可是近三十年来,好些新诗与诗的本质渐行渐远,而且不断缺失诗歌精神.假如把西方现代诗称作喂养新诗的"洋奶"的话,那么可以说,中华古诗词是养育新诗的"母乳";至于汉语新诗"脱胎换骨"后,其变形、变质、变味到了何种状态,我们从新诗初创时期与当代新诗的比较中,从中国现代诗的内部审视中,发现其审美的裂痕比较深;所以,有必要从本文论述的三个方面或更多方面或更深入更细致之处来建立古诗词与新诗的合谋机制和形态体制,打通古诗词与新诗的交流路径.

    古典诗词汉语新诗文体语体诗性

    积极语用观下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于苗苗
    9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社会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与此同时,也对教育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同时还要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积极语用观的引入,能够构建起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在积极语用观的引导之下,通过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重构评价体系、强化教师团队建设等多种措施,能够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提高其语文核心素养.本文主要基于积极语用观的中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途径进行探究,以供参考.

    积极语用观中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

    古代汉语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张丽霞
    9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向来密不可分,高校的古代汉语课程承载着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信息,作为一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古代汉语在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对于学生文化品格的塑造和文化素养的教育,不但需要对教学内容的甄别,而且需要恰切的教学实现路径,并需要配合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诉求与文化底蕴教育建立合理的课程考核体制.

    古代汉语传统文化考核评价课程教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思政教学策略

    刘星马宇飞
    9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对于培养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和当代价值的认同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师应该将文化知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统一,以文化人,以情感人,行动育人,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出能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时代新人.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