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

杨义

双月刊

0511-4683

010-65264557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文学评论/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文艺理论刊物。发表有关中国文学与中国文论、外国文论研究方面的论文,促进我国文学理论学说和体系的建设。中国文学研究和理论批评的主流权威学术刊物。1957年3月创刊。文章的学理功底和学术特色凝聚了众多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该杂志视角独特、论域宽宏,在中国文学评论界享有广泛持久的影响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片上伸、斯拉夫主义与鲁迅的"左转"

    李春
    97-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2年,鲁迅接触到片上伸所介绍的斯拉夫主义.片上伸对"西欧文明"的批判和对"俄罗斯文明"的肯定,与早期鲁迅"评隲文明"的历史认识论有诸多契合之处,而片上伸从精神品格的角度对俄国革命所作的肯定,也让鲁迅此前基于直觉和常识的判断得到了确证.在深入阅读并翻译片上伸的相关著作后,鲁迅开始公开表达对俄国革命的认同,并积极翻译苏联无产阶级文学,从而表现出了思想上的"左转".

    鲁迅片上伸斯拉夫主义文明论

    论夏衍对契诃夫静态戏剧的接受——以"一个问题"和"两次转向"为纲

    程少波
    106-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公认夏衍曾接受契诃夫静态戏剧影响而作成《上海屋檐下》,不过,夏衍尽管在文学评论中多次提到契诃夫的戏剧,但对于"契诃夫影响说"总是予以否认,宁愿称其受到曹禺《雷雨》的影响;而将夏衍誉作"中国的契诃夫"的曹禺却直接承认《北京人》就是摹仿契诃夫静态戏剧所作.以《上海屋檐下》为轴,可清晰发现夏衍的戏剧创作存在前后两次转向,分别表现为摹仿静态戏剧和将静态性本土化.借助焦菊隐的分析可以发现,从《上海屋檐下》到《心防》《愁城记》《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夏衍将契诃夫戏剧中停顿、象征性等手法内化,营造"忧郁的喜剧"的氛围,通过描写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结合情节剧和传统戏曲的艺术手法,形成了以契诃夫静态性为核心特点的半静态性现实主义,这也是夏衍反对"契诃夫影响说"的根本原因.

    夏衍静态戏剧契诃夫戏剧民族化

    关于当代文学史料发掘与研究若干问题的反思

    张均
    115-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期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出现的"文学性"讨论既是史料研究、文学批评之争的外化,又折射出史料研究所面临的学术生态危机.正视并适应当代文学学科内部业已沉淀与析离出的新的复杂性,是史料研究学者与从事文学批评学者的当务之急.有关"文学性"的讨论,也为当代文学史料研究重新定位史料的价值、有计划地发掘已故文艺工作者未刊资料、开展文学口述工作、打捞文学档案等,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至于近年来分化形成的史料派与史论派,都须下定决心"结硬寨、打呆仗",并扣紧"文学性"问题,充分注意实证与会通的融合,才可能真正地夯实当代文学史料研究并有效地推动古典学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当代文学史料发掘史料派史论派

    新世纪长诗写作"自注"现象论析

    张立群
    125-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诗自注是新世纪中国诗坛的独特现象之一.长诗"自注"现象的出现,是以长诗写作的持续发展和内部自我调整为前提,涉及题材选取和语义的不断拓展、诗人主观意愿上的先锋实验追求与读者阅读期待、网络思维的影响及文体泛化这三方面的原因.回顾新诗注释的历史,其独特之处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自注数量多、容量大,业已超越正文本与副文本之间的固有界限,形成一种崭新的诗歌注释形式;自注类型多,形式灵活多变,为长诗写作赋予新的结构、为诗歌注释本身提供新文本和新功能;融入多种文体成分,诗文互见,以叠加的方式形成新的文本,具有开放性的典型特征.探究新世纪以来长诗"自注"现象的意义和价值,既包括从写作的角度辨析其经验得失,又包括文献史料的视野,后者使其和文献史料研究这一学术热点结合,并得以作进一步地拓展与延伸.

    新世纪长诗注释自注现象文献史料

    《古船》与改革时代的集体主义想象

    陈湘静
    134-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炜的《古船》是改革时期的代表性文本,虽然分享着"反封建"和"人性解放"的新启蒙主义叙事,却也展现出与新启蒙主义话语的分歧.张炜所在的胶东半岛的强大的集体经济传统,影响着文学作品的表达.小说还创造了新的现代个体的丰富面貌,塑造了具有生命力、浪漫气质和占有式个人主义精神的市场个体原型,以及兼具共产主义理想和启蒙知识分子精神的沉思者个体;小说将结局落脚在更换干部、重建共同体,反映出一种对共同致富的集体理想社会的追求.

    《古船》改革文学张炜现代个体

    范畴、命题与古代文论话语体系

    吴建民
    142-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文论话语体系因表达古代文学思想的需要而产生,包括词语系列与语句系列两方面内容.前者由范畴、概念、术语构成,后者由命题、辅助性句子构成.范畴是蕴涵古代文学观念的最重要词语,命题是表述古代文学思想的最重要语句.由于范畴以"词"的形式存在,古代文学思想的表达、阐释只能以命题为主要话语形式.范畴、命题既有本体属性、语言形式的根本区别,又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二者作为古代文论最重要的话语形式,共同完成了传承古代文学思想、建构古代文论体系及话语体系的使命,既是探索古代文学思想奥秘的重要路径,也是创建当代文论话语的重要资源.

    范畴命题古代文论话语体系

    中国古代小说虚构契约的形成

    黄键
    151-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21世纪之后,有学者认为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以西方"虚构性叙事散文"的小说观念遮蔽了中国本土小说的"本来面目".而有学者在建设"非西方"的中国小说理论过程中,受西方理论影响,又造成了以"共享的虚构"理论解释唐传奇的"真实性宣称"现象的偏误.实际上,早期中国小说的作者与读者之间并未形成虚构契约,也无"共享的虚构",这一文体契约是到宋代才开始形成的,并在明清为人们所普遍接受.这又说明"虚构性叙事散文"的小说观念是有本土的内生依据的,并非完全从西方引进,20世纪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也并未完全被西方小说观念所笼罩.这启示我们,必须对中国小说观念史及其历史文化场景进行"细描",才能明辨历史与理论之间的间距,得出符合中国小说历史文化语境的洞见.

    虚构契约共享的虚构叙事真实性宣称小说观念

    戏曲程式的跨文化流通——"姿态"理论下布莱希特对梅兰芳的诠解及其转变

    郭超
    160-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5年,流亡俄国的布莱希特观赏梅兰芳的访苏演出,以此为契机完善了其20年代便已酝酿的"陌生化"理论,并初次正式使用了这一概念,其间的互渗关系呈现为戏剧跨文化交流中观念的动态"流通".然而布莱希特对梅兰芳的评论文章分为1935年的初稿与1936年的修订稿,体现出对戏曲程式从扬到抑的态度变迁.初稿中,布莱希特称赞程式"传承"与"改革"的两大功用,一方面是受到中方舆论的先期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他从自身出发对"史诗剧"及"姿态"论的"再次发现".1935年底纽约排演《母亲》的惨淡经历以及"斯氏体系"的猛烈冲击令布莱希特更为强调戏剧的政治性与批判性,修订稿也转而批评戏曲程式中教育性与社会性的缺乏.布莱希特的观念转变使其与张彭春、梅兰芳之间出现了文化错位,双方均标举"现实主义",但其锋芒一指向"自然主义",而一指向"象征(主义)",体现了对"现实主义"的不同理解与走向世界的不同路径.

    布莱希特梅兰芳姿态戏曲程式跨文化流通

    "人民性"文论概念的最早引入和译介影响新论

    文浩
    169-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现代意义的"人民性"文论思想萌发于20世纪初期,确立于1942年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但"人民性"作为文论概念却主要源自俄苏文论.1940年12月15日铁弦编译的《最近苏联的文艺论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界首次将俄文"народность"转译为"人民性"的标志性文献.它的背后是20世纪30-50年代俄苏的"人民性"文论话语译介到中国的两次高潮.这两次译介高潮对50-7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最重要的积极影响是:这种译介厘清了"人民性"文论的理论内核,既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文论的理论基石,也与毛泽东《讲话》的人民立场形成理论互证关系.消极影响在于:译介的俄苏"人民性"文论话语机械地理解"人民性"的阶级内涵,窄化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中"人民性"的意涵.

    人民性民族性人民本位人民主体阶级性

    否定性的消失与追寻:韩炳哲的救赎美学

    赵宝明
    17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审美否定性这一现代美学的核心概念,韩炳哲重新树立起救赎美学的旗帜.韩炳哲对同质化的批判深入到日常生活的众多方面,他一方面基于否定性确立审美经验的自主性,努力激活自然、遮蔽、创伤、灾难等否定之美;另一方面他充分发挥审美否定性的主权效应,将其视为扼住普遍同质化倾向的刹车.最后,他将逗留的瞬间视为美发生的时间,认为审美瞬间通过否定短暂易逝的原子化时间带来凝思的生命时间,而成为维持审美否定性、实现审美救赎的时间性基础.韩炳哲的救赎美学促使我们基于现代性危机重视审美经验的否定性价值,反思和矫正审美话语的平滑化发展趋势.

    韩炳哲救赎美学审美否定性平滑审美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