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研究
文学研究

周勋初 陆建德

不定期

文学研究/Journal Literary Stud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主持人语

    刘俊
    1页

    中国古典诗学资源的海外传承:美国华裔学者杜国清的抒情诗学路径考察

    王小平
    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华裔学者杜国清由战后中国台湾地区的现代诗思潮语境出发,开始进行诗学探索,创作与批评、研究并重.在从中国到 日本、再到美国的地理流动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现代主义诗学观念,此后又回望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以创作实践、批评观念呼应并传承以刘若愚为代表的海外汉学脉络.其诗学探索体现出对中西方诗学传统的借鉴、吸纳与转化,充分反映了中外文学经验在不同空间中的碰撞、交流与融汇,彰显了中国古典诗学海外传承的一种特殊路径,同时也体现出一种面向世界文学的探索.

    杜国清古典诗学海外传承

    大众传播视角下新马抗战旧体诗的功能与特征(1937-1941)

    李竹筠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7-1941年间,新马抗战旧体诗主要见于报纸副刊,作为副刊文学兼具媒介产品、文学作品双重属性,其中媒介产品属性更为突出.以大众传播理论视之,新马抗战旧体诗表现出如下功能与特征:其一,"议程设置"功能,通过提升议题"显著性"引导受众注意与舆论场域;其二,社会协调功能,通过语言、风格的通俗化降低诗歌接受门槛,最大范围凝聚受众、塑造共识;其三,文化传承功能,调动古典诗歌意象、故实召唤出民族集体记忆,同时记录时代情感、事件进行民族文化"工具箱"的扩容.

    抗战诗歌旧体诗大众传播新马文学副刊文学

    流动的"东方"画像:"江南"形象的海外形塑及话语新论

    俞巧珍
    1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历程中,"江南"文化以其"道统"之外的"审美自由"精神影响过海外知识人关于中华民族的想象.它曾是平安时期 日本缙绅诗人心驰神往的高雅文化的象征;是五山时期日本诗僧跨越山海试图融入的文化样本;也是大正时期 日本作家以"东方主义"的视角寻觅"中国情趣"、审视中国社会的路径;更是海外华人在颠沛流离的岁月里回望故土时看见的诗情、苦难和曲折的民族历史.因此,"江南"不是在以中华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依附"关系中停滞的"概念",更不是"西方"世界想象"东方"的文化逻辑中被动的"对象",它是伴随着时代"流动"影响过东亚乃至世界华人的随处鲜活的"历史"与"审美"辩证法.在当前众声喧哗的国际社会语境中,"东方"与"西方"在更多领域呈现出"对话"与"融合"的面貌,"江南"的意义也指向新的辨识中华文化的标识.

    "江南"形象海外形塑"东方主义"

    "自我"拓展与想象:论黎紫书《流俗地》的诗意世界建构

    曾麒霖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黎紫书在《流俗地》中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充满市井俚俗味的长卷.她改变了过去爆裂、压抑和黑暗的书写方式,将古银霞及其亲朋好友几十年间的风雨悲欢和人事变迁以全新的文学新形式——"日常性"、"本土性"和"集体性"呈现出来.《流俗地》对马来华文文学史、黎紫书的书写理念以及"自我"认知产生了重要影响,引领我们深入思考小说如何在主流宏大叙事和历史变迁中突显"个人"及其情感资源,以及如何将温情与黑暗交织来构建充满诗意的世界,从而丰富《流俗地》中隐含的情感.

    流俗地黎紫书自我情感马华文学

    从祝辞到俗赋:以北大秦简《翰音》为线索

    郑樑
    4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大秦简包含了多篇文学作品,《翰音》是伴随着祓除仪式产生的仪式韵文,具有重要的文本价值.本文尝试从《翰音》的文本来源及文本特征入手,借以讨论其文体发生、文类归属等相关问题.祝辞和俗赋都有娱乐的功能,两种文体的转变存在发生学上的关系.从文辞中"铺采摛文"与"不歌而诵"等特征来看,《翰音》可认为是近于俗赋的仪式文本;从语言形式上看,《翰音》中的赞美雄鸡的四言韵文很可能是汉代四言小赋的早期形态,而北大秦简的编排者将《祓除》与其他祝祷类文本分开抄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秦人文类意识的萌芽.

    北大秦简《翰音》祝辞俗赋文体

    纠偏与中和:谢榛《四溟诗话》与复古诗学

    周潇徐沛沛
    5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谢榛是"后七子"结社早期的重要成员,其《四溟诗话》既步武"前七子"诗学理念,又吐露明显质疑而自有主张.在复古原则上,其"文随世变"说与重情意识绾结,强调欲拟古当先重与古人共情,凸显抒发真情的歌诗特性.在宗尚目标的划定中,又将初、盛唐诸家等量齐观,秉持多元融会的学习策略;至于创作层面,其重法求悟的中正路径不仅中和了李、何二家的偏至之处,而且启发了复古学人如何在重视法度习学的同时,消解"拟古"带来的负面影响.从复古原则到宗尚乃至创作,谢榛在理论上试图纠正模拟风气的偏颇,中和复古派的内部论争,体现了对复古派诗学的明显改造.

    谢榛《四溟诗话》复古诗学纠偏调和

    托生为犬:《目连宝卷》中罪与罚的仪式意义

    孙晓苏
    6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不少明清时期和现当代流传的《目连宝卷》中,刘青提并没有脱罪证道,她离开饿鬼道后托生为犬,却偷食作恶,罪业难消.比如,在江苏常熟地区流传的《目连宝卷》中,刘青提获罪无法升入天堂,她变成了天狗灾星偷吃婴儿.人们举行"斋天狗"仪式驱赶天狗灾星,祈求安产.这与变文及其他文献中目连母亲刘青提最终脱罪证道、不复轮回之苦的结局迥异.本研究采用神话学、民俗学、人类学等跨学科视角,基于常熟"斋天狗"仪式的田野调查,结合历史与中、日、英等文献综合考察民间宝卷对于刘青提形象的多重策略性重铸.着重探讨《目连宝卷》中刘青提托生为犬、永不脱罪的母题以及禳灾仪式意义.旨在回应海外汉学中有代表性的《目连宝卷》研究,并揭示多个变量造成文本目的的遮蔽性和仪式意义的流动性.

    目连救母变文宝卷刘青提天狗

    论"三言二拍"中的"以戏入稗"

    王昊
    7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戏入稗"是指小说家在创作中融入戏曲相关书写,以实现特定叙事意图的现象,这在明清通俗小说中较为常见,"三言二拍""以戏入稗"的比例约占15%."三言"与"二拍"的"以戏入稗"在入稗位置、入稗形式、叙事功能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比较而言,"三言"的"以戏入稗"在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建构等方面较为自觉,取得的叙事艺术效果亦较显著;"二拍"的"以戏入稗"在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建构方面意识则不够自觉,取得的叙事艺术效果亦不明显.凌濛初往往以入稗之戏为由头,用叙事评论形式,脱离情节表达自己在戏曲方面的思考与见解,表露出炫学的倾向.

    三言二拍以戏入稗叙事功能

    重构、固定与流传:文化记忆视域下的《长生殿》研究

    赖伶双张月
    9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洪昇将《长生殿》视作记忆的实验台,流传甚广的杨贵妃形象成为其选择的记忆重构对象,再经由贴身物件、故事场域、人物弹词等记忆的媒介,将记忆融入具有儒、释、道特色的仪式中.仪式具有典型的表演性和音乐性,成为记忆的黏合剂,使记忆在与受众的交互中发挥其文化层面的教化功能.杨贵妃的《霓裳羽衣曲》、李龟年的弹词以戏中戏、曲中曲的"元戏曲"形式,实现了过去与现在时空的记忆交叠.整体而言,被记忆的对象在具体的时空背景中,受到集体成员对身份认同的需求、社会期待视野等影响而得到重构,并以新的样貌重新进入当时代的集体记忆中,发挥记忆规范成员行为的功能,使得记忆在后世稳定流传.

    文化记忆洪昇《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