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艺理论与批评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艺理论与批评
文艺理论与批评

陈飞龙

双月刊

1002-9583

wenliping1986@126.com

010-64935584

100029

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文艺理论与批评/Journal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家文艺理论类重要核心期刊,倡导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来观察,分析和评价当代中国以及世界的文艺现象和思潮,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作积极贡献。本刊坚持人类学的立场,探索中国的第三世界的文论和批评的方法,对80年代以来日趋僵化的新潮话语和洋八股保持警惕和批判的意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印度达利特文学与新"文学亚非主义"

    张态煜
    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亚非作家运动的重要参与国印度,达利特文学部分继承并发扬了这场运动的遗产.在与亚非作家运动密切相关的印度进步文学的基础上,达利特文学深入刻画了身处社会底层的达利特民众如何对抗残酷的经济剥削和种姓歧视.通过吸纳左翼文学和黑人平权运动对现代世界体系和种族身份阶序的批判精神以及跨国文化交流与传播网络,达利特文学实现了书写印度特有的种姓冲突与全球普遍的平等诉求的辩证统一.纵使同样面临外部政治支持不足的情况,达利特文学比进步文学更成功地建立了自主的"对抗性公共领域"并将影响力拓展至社会、政治领域.因此,同时关切底层民众和世界体系、主体性和能动性突出的达利特文学是一种有助于重新想象亚非和世界、启发探索当代"文学亚非主义"的"新亚非文学".

    亚非作家运动印度达利特文学文学亚非主义新亚非文学

    什么是道路?——论米亚·科托"混杂性"书写的政治内蕴

    闵雪飞
    1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莫桑比克作家米亚·科托书写中的"多元主义"与"杂糅"葡萄牙语和土著语言的努力让他获得了后殖民主义文学研究的"厚待",在一个现代化失败的国家,获得了某种"文学现代性".尽管米亚·科托目前已经弱化了"混杂性"书写,题材也从现实转向了历史,但或许出于研究惯性与相关理论的方便与好用,目前的研究依然集中于早期"混杂性"的后殖民主义分析,潜藏着将米亚·科托安放于"文化帝国主义"之中的目的.联系莫桑比克现代化建设的得失,以萨莫拉·马歇尔的"新人"计划作为参照,分析《梦游之地》中的"混杂性"书写,可揭示这种书写中的政治内蕴:米亚·科托不仅要纠正"新人"计划的单极性缺陷,而且要创造一种与传统和历史相适配的国家身份.

    混杂新人内战身份构建现代化建设

    左翼男性主体状态:从陈映真的一个视角读丁玲的《韦护》

    赵刚
    3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藉由陈映真多篇早期小说所开启的关于"左翼男性主体状态"的视角,可以贴近阅读丁玲的早期重要小说《韦护》.如此阅读,男女主人公的合与分就不再只是政治意识形态流派的分歧矛盾,或仅仅以熟悉的"革命与爱情"命题所能充分掌握.通过剖析韦护作为一位左翼男性知识分子及革命者的内在状态,发现在他的坚忍苦行之外,另有一种"男性的狡狯".作为一位早期的中国共产革命者,韦护在革命与爱情、"工作"与文艺、"思想"与诗、现代与传统之间面临精神困局,这一困局于今仍有启示意义.

    丁玲陈映真左翼男性主体爱情革命传统

    "劣"在何处,"劣"从何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劣绅形象及问题

    熊权
    3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塑造了钱文贵这一独特人物.在阶级论视野下,他是"地主""恶霸";在中国近现代社会阶层变动、权势转移的历史中,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劣绅形象.劣绅之"劣"不只是个体的道德沦丧,更关涉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的变动、士绅阶层的整体性衰落.晚清以降传统士绅的继替常轨被打破和中央政府权力"下沉"到地方,导致乡土绅权旁落乃至劣化.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钱文贵成为一个窃据绅权的"暴发户"典型.《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剖析20世纪40年代华北乡村基层的权势状况,书写揪出钱文贵的曲折,在土改文学"斗地主"模式的基础上另辟空间.丁玲以文学的方法把握现代革命的"长时段""慢变化",呈现了中国本土借鉴转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复杂性.

    丁玲乡土社会权势转移绅权土改叙事

    "我希望你有你自己"——论丁玲的同题小说《一九三○年春上海》

    刘卫国张琢琪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丁玲曾以《一九三○年春上海》为题,创作了两篇小说.两篇同题小说都聚焦革命与恋爱冲突的主题,但作出了相反的阐释.《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中,革命的妻子抛弃不革命的丈夫,走向人生的新天;《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中,不革命的妻子抛却革命的丈夫,再度拥有摩登的生活.看似抵牾的同题写作,实则假借"革命+恋爱"的题材,延续对现代女性所处困境的真挚关切,共同反映了丁玲在创作与人生双重转折时期的复杂思想状态.这其中既有丁玲一以贯之、强势坚持的女性意识,又有对革命朴素的亲近以及深藏于后的怀疑不定.

    丁玲《一九三○年春上海》同题写作女性意识革命

    作为"专任讲师"的新文学作家——台静农生命史中的山东大学一年

    刘子凌
    6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6-1937年间,台静农曾在青岛的国立山东大学教书一年.在此期间,他开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选修课,丰富了山大的课程体系;同时积极参与学生社团组织的新文学活动,以其言传身教影响了学生的思想与艺术取向.台静农以新文学作家的身份在这所大学留下了坚实的足迹.而山大一年的教书经历,也对他后来的人事际遇、教育理念产生了清晰的影响.

    台静农山东大学新文学活动《写作小言》

    "战败的先知":革命低潮中的未名社

    付丹宁
    7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革命失败后,围绕着1926-1928年间北京革命者的经历,未名社有过短暂而集中的一段写作.在未名社解散后,未名社人仍屡次在人事、物质层面介入北平的地下革命工作,台静农的批判性的写作则一直持续到台湾时期.在对革命的认同上,20世纪30年代的未名社人与同时期的左翼作家并无显著的不同,只不过,左翼作家大体以革命胜利为认同的前提,未名社对革命前途的看法则相对悲观.未名社大革命之后的文学与政治选择,显示着在政治环境极端恶劣的状况下,革命仍可能以何种形态继续.

    未名社《建塔者》大革命"革命低潮"

    "温柔革命"与婚姻改造的多重路径——论《漳河水》的创作与修改

    王琳
    93-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叙事长诗《漳河水》以三位妇女的婚姻命运对照结构,展示了婚姻改造的多重路径,阮章竞在1949年的版本修改中将其各自的问题性予以深化,分别是荷荷反对封建富农家庭、争取自主婚姻,苓苓在家庭内部改造丈夫大男子主义思想,以及紫金英在修改版的"净化"过程中摆脱不正当男女关系、以参加生产获得解放.在整体均质的结构中,第三部"长青树"的"失衡"及其欢乐、有情的叙事策略,呈现的是革命在农民家庭内部婚姻改造方面的"温柔革命",即革命如何以相对温和、熨帖的行动方式,基于农民的情感认知、伦理关系、经济利益以及实际生活境遇,来引导其实现家庭形态与性别权力关系的转变.

    《漳河水》版本修改婚姻改造温柔革命

    从"人与物"说起——论冯至《伍子胥》与里尔克《布里格随笔》

    朱芮贤
    106-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冯至对里尔克诗文中的人与物关系进行了创造性接受和转化.分析冯至如何在自己的诗文中接受、化用里尔克所构建的人与物关系,以及如何从里尔克的"观看"方式中得到启发.进而以人与物关系为视点,对冯至的《伍子胥》与里尔克的《布里格随笔》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个人体悟作用下,该视点引导二人走向了不同的文学表现与主旨.借此,可以管窥冯至的心路历程.

    冯至里尔克人与物《伍子胥》《布里格随笔》

    生活之"路"的"打开"与转向——从李瑛看20世纪40年代文学青年的左转

    温雅红
    117-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40年代后期,民主运动浪潮中的"青年左转"是一种普遍现象.战争中许多青年"从小镇走向大城",向外探寻生路.他们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倡导的"生活"中贯通现实,朴素的英雄主义革命品格转化为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政治观念.李瑛、王连平等人先是"到北平去"投奔"革命",后又在民主政治运动中左转.从"文学青年"到"政治青年",他们的转向经历了许多矛盾和挣扎,这影响了他们从事"革命"的方式,同时也使其作品呈现出"二重性".李瑛等人与师长沈从文的道路分歧,不仅暗示出"京派"主张以文学"打开一条生路"的限度,同时也呈现出新文学传统和延安文艺传统交织下中国当代文化政治转型的线索.

    文学青年李瑛左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