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艺理论与批评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艺理论与批评
文艺理论与批评

陈飞龙

双月刊

1002-9583

wenliping1986@126.com

010-64935584

100029

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文艺理论与批评/Journal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家文艺理论类重要核心期刊,倡导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来观察,分析和评价当代中国以及世界的文艺现象和思潮,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作积极贡献。本刊坚持人类学的立场,探索中国的第三世界的文论和批评的方法,对80年代以来日趋僵化的新潮话语和洋八股保持警惕和批判的意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命力"的"肉薄"及其自由之念的"挣扎出来"——20世纪20年代中期鲁迅对厨川白村文艺理论的借鉴与整合

    魏创世
    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翻译厨川白村文艺理论的过程中,深受"生命力"概念的启发.这一概念既延续了鲁迅青年时代"心声"的彻底性与"不伪不饰"的特点,又有着含混与迟疑的色彩.为达到主体对"生命力"的真实体认,鲁迅化用了厨川白村"肉薄"的思维逻辑,强调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和搏斗.在此基础上,鲁迅更追求"生命力"的自由之念,以克服琐屑的现实性,满足"生命力"的内在精神诉求.在新文化运动落潮期,借厨川白村文艺理论中的"生命力"概念,鲁迅表达了自己的精神能动性.

    鲁迅厨川白村"生命力"

    《祝福》:文明的等级、偏至与新宗

    邱焕星
    1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对于日本时期鲁迅关于文明论的集中论述,《祝福》在其文明论探索中具有"后史"的意义,它展示了回国后的鲁迅开始直面中国现实,接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理念,逆转了早期中体西用的文明复古论,呈现了一个兼容文学与启蒙路径的文明等级论.但是,鲁迅在创造新的代言发声系统时,也把底层解放转换成了底层叙事,陷入了知识分子主体、思想革命、城市面向和向上超越的文明偏至困境,被迫开启了新的文明探索之路.所以,文明之路不能止于代言发声,而应该通过历史的辩证法诉求全面解放,实现物质和精神、精英和民众、传统与现代、世界与中国的有机结合,进而达至"会通"的文明新宗论.

    《祝福》鲁迅文明等级论偏至新宗

    史料如何心读——王景山《鲁迅书信考释》片论

    鲍国华
    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景山的鲁迅研究,以对文本深入浅出的解读和对史料细致精准的考证著称.除眼光敏锐、学养深厚等因素外,也与他对自家的定位密切相关.王景山反复拒绝"专业的鲁迅研究者"的称谓,而强调教师身份,这使他的鲁迅研究具有重文本、重实证和重细节的突出特点.《鲁迅书信考释》不仅是注释《鲁迅全集》的衍生成果,还以"心读"的理念和方法面对史料,使史料考释成为心灵的对话,体现出一位将毕生精力投入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和学者的精神追求,其意义不仅会长留于学术史,更会长留于教育史和文化史.

    《鲁迅书信考释》史料考释心读

    如何重新激活民权文化革命的"历史使命":瞿秋白对革命文艺大众化运动的探讨与构想

    路卡
    3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瞿秋白对"革命文艺大众化运动"的探讨与构想,在20世纪中国左翼文艺发展历程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瞿秋白的相关讨论,自觉地把左翼文艺问题与革命领导权关联起来,并通过界定其历史属性,赋予中国革命文艺运动以基本的斗争坐标和未来发展途径.同等重要的是,立于多数平民的政治维度,他观察到了中国文化空间的分裂状态,并且将弥合文化鸿沟看成革命文艺运动的内在动力和历史使命.基于这类观察和认知,瞿秋白从中国近代历史角度阐述了革命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执行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构思.瞿秋白的相关思考,在政治宣传、科学再现和形象思维等各个要素相互渗透、制约和弥补的多重关系中,形成了独有的革命文艺逻辑.

    革命文艺大众化瞿秋白革命五四左联

    俄苏影响下的瞿秋白新诗韵律探索

    贺梵
    5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瞿秋白是中国最早探索新诗形式的诗人之一,然而他的新诗韵律却鲜少被讨论.尽管瞿秋白与俄国渊源深厚,他的文学活动也受到俄苏诗歌与无产阶级文学实践的强烈影响,但他在诗歌形式的构建上始终坚持"大众化"与"民族化"原则,立足中国社会与革命现实进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实践.从瞿秋白在20世纪20-30年代创作的"欧化"新诗、民歌体新诗等不同形式的新诗作品中,可以看到俄罗斯诗歌韵律对瞿秋白诗歌翻译与新诗创作的直接影响、俄国诗歌对民间文学的吸纳对瞿秋白民歌体新诗韵律建设的启发,以及瞿秋白在新诗韵律探索中对声音的特殊关注.瞿秋白在新诗形式探索中有选择地吸收俄苏文学传统及文艺理论,从中可以明确瞿秋白的新诗形式观,以及他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做出的贡献.

    瞿秋白新诗韵律民歌体诗歌俄苏诗歌声音

    "苦痛"与"听觉文艺性"的发现——论抗战时期老舍对通俗文艺认识的深化

    周敏
    6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战时期,老舍一度将创作重心转向通俗文艺,在此过程中,他对通俗文艺的认识也有比较明显的调整与深化:从一开始只从宣传性肯定通俗文艺而否定其文艺性,到重新发现其有别于新文学/现代文学规定性的"听觉文艺性".这一过程给老舍带来了相当复杂的"苦痛"感,但"苦痛"也促使他最终在理性与情感的双重维度上超越了宣传/艺术、革命/启蒙、形式/内容等二元认识框架,并从本土与民众的立场与视野出发打通了通俗文艺与民族文学以及"伟大作品"之间的进路.

    老舍通俗文艺听觉文艺性口头传统抗战文艺

    时代的变迁与文学的变奏——论小说《高干大》中道路斗争的预演、嬗变及作家姿态

    于树军
    8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欧阳山创作于1945年的小说《高干大》对"十七年"合作化题材小说具有起点性意义与样板效应.但在"十七年"的特殊语境中,《高干大》在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关系模式、情节设置以及思想主题表现等方面被予以了置换、整合与重构.通过对新旧两个时代的急遽转换与文学变奏的考察,欧阳山创作姿态的"常与变"能够从中清晰地呈现出来,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作家与时代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与扭结.

    欧阳山《高干大》道路斗争时代变迁作家姿态

    新中国初期儿童文学典范如何确立——以《儿童文学选(1954.1-1955.12)》为个案

    洪德志
    95-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现状令人不安,影响了将中国儿童培养为共产主义接班人事业的发展进程.为此,中国儿童文学界对儿童文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讨论.在政策、文件、会议等多种举措之外,由中国作家协会编选的儿童文学选本,就是一个重要但又长期被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研究界所忽视的有效举措.而1956年由中国作家协会首次编选出版的《儿童文学选(1954.1-1955.12)》,以典型的新中国儿童文学作品,提供了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树立典范的可能性,并为未来中国儿童文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本土经验.此外,该选本在创造新中国人民文艺的总体方向下,借鉴了苏联的文学资源,提供了儿童文学如何面向世界的启示.

    《儿童文学选(1954.1-1955.12)》儿童文学典范本土化世界性视域

    工业化,还是去工业化——现代化在1980

    蔡翔
    108-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的工业文学出发,可大致描述现代化在文学领域的发展轨迹.《乔厂长上任记》(1979)中管理科学加物质刺激的工业改革方案成为后来改革文学的典范,这一方案实际上将20世纪50-70年代共同体意义上的单位还原为生产意义上的工厂,体现出工人的劳动力化倾向.而《赤橙黄绿青蓝紫》(1981)则触及这一方案的内在困境——以追求生产效率为目标的工业改革及其文学,难以持续生产意义.80年代前期,现代化首先意味着富裕,这是对此前历史的有效反思,但也将如何生产意义、如何确立社会主体、如何重新结构人与人的关系等难题摆在人们眼前,这成为80年代以后反思现代化的起点.

    改革文学工业文学现代化蒋子龙20世纪80年代

    从"杨鹏"这个人物形象说起——评张平长篇小说《换届》

    成佰灵
    128-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杨鹏是张平长篇小说《换届》的主人公,任副省长.与小说中另外两位主要官员临锦市委书记徐帆和市长程靳昆相比,他最大的特点是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群众生活的真切感受,丧失敏感性,缺乏行动力.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是想呼吁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从这个角度看,这部小说内在于人民文学脉络中,意义重大.正是在这个脉络中看,该人物形象内涵的问题也浮现出来:尽管他不断提醒自己要深入群众生活,但实际上,他仍处于悬浮状态.这发人深省.

    《换届》杨鹏人民文学普通劳动者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