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外语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语学刊
外语学刊

李洪儒

双月刊

1000-0100

wyxk4321@126.com

0451-86608322

150080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4号

外语学刊/Journal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黑龙江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刊发的文稿涵盖普通语言学、俄语语言学、英语语言学、日语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符号学、词典学、翻译学等领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英语学习者对粘着词根的识别加工研究

    李俊敏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语派生词的词根可分为自由词根和粘着词根,前者可独立成词,后者不能.实验1采用词汇判断任务,探索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是否具有粘着词根意识.实验比较了英语学习者对粘着词根(如clude)和仅一个字母之差的非词(如blude)的反应是否不同.实验2旨在探查英语学习者对自由词根与粘着词根的加工是否存在差异.相比无关的非词启动词(如breffer),含粘着词根的启动非词(如breclude)是否能促进目标词(如CONCLUDE)的识别;与自由词根(如relegal-ILLEGAL)条件相比,两者是否存在差异.两个实验结果均表明英语学习者与母语者相似,存在粘着词根表征,英语学习者对粘着词根的加工与对自由词根的加工没有显著差异.

    英语学习者词素意识粘着词根自由词根词汇判断任务单词识别加工

    中国英语学习者及物类心理动词论元表征研究:"基于使用的理论"视角

    康建东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从"基于使用的理论"视角出发,以中国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考察"母语迁移""输入频率""形式""功能"等因素在二语"及物心理动词"论元表征过程中的效应.基于自定步阅读研究范式的"经验者论元"辨认任务表明,"输入频率"的效应较为微弱,而"母语迁移""形式"以及"功能"等因素效应显著.同时,还讨论不同类型的"及物心理动词"构式,我们认为它们之间的联系体现出说话人对宏观心理事件图式在不同辖域的主观识解.

    心理动词基于使用的理论论元构式

    社会认知语言学再思考

    文旭王鸿策
    8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认知语言学是社会认知理论与认知语言学的结合,也是认知语言学的一种发展趋势.过去四十多年,认知语言学对概念表征和语言表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但是却忽视了言语交际的社会因素.针对认知语言学中出现的社会转向,我们近几年提出社会认知语言学这一新的学科,主要探讨社会认知如何影响语言的结构、表达和理解.本文主要阐释社会认知理论的有关问题以及人际层面、群际层面、社会实践认知层面的社会认知语言学视野.希望通过这些方面的阐释,能进一步明确社会认知语言学的内涵和研究范围,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社会认知具身社会认知社会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

    社会认知语言学视域下语言的社会性与文化身份性

    肖燕
    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主要基于具身认知和社会认知理论,从社会认知语言学视角讨论语言的社会性和文化身份性.首先,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将对语言的考察及其与文化的联系置于一个更加宏大的社会场景,在其研究框架中,认知与语言的本质及其功能、语言的社会性等都能根据具身认知理论、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等在基于使用的语言基本观找到理论支持;其次,从语言的本质和功能方面看,语言首先满足交际和互动功能,语言习得在交际环境中进行,因此,语言具有社会认知性特征;再次,从具身认知理论看,语言是个体和群体的具身经验,认知具有普遍性,而特定的认知模型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代表群体的语言文化身份.语言认知和语言习得都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语境中基于使用而实现的,某种语言的表征和认知方式也有其具体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语言使用者的心理特征,体现语言和语言使用者的文化身份.

    社会认知语言学具身认知语言身份标记社会性文化身份

    社会认知语言学视域下隐喻性话语的意义建构

    华鸿燕
    9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认知语言学把个体(心理)认知和社会认知融入语言的认知研究中.从个体(心理)认知来看,隐喻性话语的意义建构是受制于知觉内容双重性机理的知觉活动,但其发生离不开外部社会语境的参与,这就是社会认知在隐喻性话语意义建构中的体现.文章探讨隐喻意义建构中的个体(心理)认知和社会认知活动,并依据具身认知的动力学范式构筑隐喻性话语意义建构的具身认知动力系统模型.这一模型指出隐喻性话语的意义建构具有具身性、社会性以及动力系统性的属性特征.

    社会认知语言学个体认知社会认知具身认知动力系统隐喻意义建构

    欧洲视野下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竞合共存之道——基于《慕尼黑安全报告》的解读

    付满
    105-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世界安全形势在大国竞争与国际秩序变革中加速嬗变.欧洲国家主导的慕尼黑安全会议开始反思如何适应东升西降的国际秩序,如何重构跨大西洋伙伴关系,揭示了欧洲视野下的国际安全观.深入剖析基于慕尼黑安全会议发布的《慕尼黑安全报告》,有助于全面绘制欧洲国家对国际安全形势的认知图景,前瞻研判西方国家未来政策发展与战略走向,为中国应对"西方缺失"背景下"竞合共存"的欧美关系研储因应之策,进而为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赢得战略主动创造条件.

    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竞合共存慕尼黑安全报告战略安全西方缺失国际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