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外语与外语教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语与外语教学
外语与外语教学

赵永青

双月刊

1004-6038

dwflatt@163.com

0411-82563258

116002

大连市中山区延安路94号

外语与外语教学/Journal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CHS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专业性刊物,以英语为主,兼顾俄、日、德、法等语言。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美学取向:翻译研究中一个古老而崭新的话题

    范梓锐于海玲
    111-117,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管从中国还是从西方的传统翻译理论观察,翻译研究都与美学尤其是语言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美学取向贯穿翻译研究的始终,对现当代翻译理论的产生和衍变也具有很好的解释力.文学翻译要想带给读者审美享受,必须有语言美学技巧的介入.即使在机器翻译已凸显出高度效能优势的应用翻译领域,依然需要甚至更加离不开语言审美.翻译研究的美学取向对译文质量提高和翻译人才培养相较于其他研究范式有着鲜明的特色.

    传统译论美学取向机器翻译

    生存与疯狂:论辛格的长篇小说《疯狂》

    乔国强
    118-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疯狂》以"疯狂"的笔触,描述了犹太大屠杀幸存者们的"疯狂"性爱生活.作者辛格通过同情、理解甚至还把自己化成人物形象,介入故事文本中,使其与小说中的人物构成了一种互文性关系.一贯喜欢对犹太大屠杀幸存者说三道四的辛格,之所以未在这部小说中对犹太幸存者的种种混乱生活进行指责,是因为此时的他对犹太幸存者不合常规的社会行为与心理结构,有了 一种新的理解与感悟:他们是一群战争的幸存者,但更是受害者——无论身体还是精神都深受重创,走不出曾经被迫害与屠杀的阴霾.为了活下去,他们不得不用抱团取暖的方式彼此温暖和鼓励着.对犹太幸存者而言,性爱不但是活下去的一种动力和手段,同时也是犹太民族存续下去的一种象征.

    艾萨克·巴舍维斯·辛格《疯狂》大屠杀性爱

    格吕菲乌斯的情感思想研究

    王珏丛明才
    128-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格吕菲乌斯是17世纪德国巴洛克悲剧的重要剧作家之一,《查理·斯图亚特》是其代表作.剧中,格吕菲乌斯以情感为素材,为读者展示了人类生活中的各类情感及其影响.在情感思想方面,格吕菲乌斯以利普修斯对塞涅卡的接受为基础,参照奥皮茨对悲剧的理解,展示出对新斯多葛主义所倡导的坚韧美德的浓厚兴趣.剧中的查理被塑造为拥有坚韧美德的典范,与拥有恶德的克伦威尔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格吕菲乌斯看来,如果读者遭遇诸多苦难,则可以通过阅读戏剧开之以达观,处之以坚韧.巴洛克悲剧由此被赋予慰藉的功能,成为弊端补偿的一种方式.

    德国巴洛克悲剧格吕菲乌斯情感坚韧慰藉

    识别文学艺术品的身份——论马戈利斯的艺术定义

    徐靓宋伟
    136-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戈利斯的艺术定义,即艺术品的通用公式,将传统的规范性定义具体化为对艺术品的描述性表述,主张"艺术品是以物理形式现身并在文化中浮现出来的实体",进而揭示艺术的本质.识别艺术品的身份是以物理艺术媒介物为基础,由读者主导的感知过程.这要求读者把艺术品置于具体的文化语境之中,将对物理艺术媒介的感官感知和对审美艺术设计的思维感知融合在一起.他坚信艺术始终处于流变之中,因此,对艺术品身份的识别也应该被视为人类理解艺术的历史性发展过程.最后,他又为定义附加了"类型""殊例""宏大类型"及"首要例子"理论,来辨别不同体裁的艺术品,尤其为文学艺术品身份的识别提供了具有实践意义的策略和方法.

    约瑟夫·马戈利斯艺术的定义艺术的公式艺术实践文学艺术品的身份

    Abstracts

    146-150,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