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赵西成

双月刊

1006-7930

jzkjdz@163.com

029-82202912

710055

西安市雁塔路13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56年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合并建成,是全国八大土建类学校之一,学校现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类博士点18个,有亚洲最大的建筑结构实验室,是全国重点土木工程科研基地。自建校以来,学校的发展成为建筑和土木工程专业为重点,以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科、理科、管理艺术等类别的多学科性大学。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陵共融:黄陵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路径探索

    吴左宾王泽民王笑一陈美杉...
    400-4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陵"作为中华文明中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空间,与城市发展的协调融合对于保护历史文化、推动城市高质量建设、揭示和弘扬历史文化遗产蕴藏的精神文明价值具有重大意义.以黄陵城市与黄帝陵为例,通过梳理两者在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功能结构、秩序关系、空间感知三方面的相互联系,综合考虑本地人口的宜居需求、旅游人口与文化产业的增长潜力,提出黄帝陵与黄陵城市融合发展路径:一是明确黄帝陵的核心祭祀功能,定位古城的文旅服务角色与新区的宜居促游功能,促进城市文化旅游功能融合与非文化功能的优化提升;二是融合自然山水与人工环境,优化城陵轴线关系与谒陵路线,创新设计生态谒陵路线,营建体验式的"有礼有序"秩序空间;三是运用视域分析等科学方法,增补绿色空间,拓宽公共空间视野,强化黄帝陵的空间感知.通过研究黄帝陵与黄陵城市融合发展,可以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创新性思路与方法.

    城陵共融黄陵城市黄帝陵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路径

    国家公园视角下城镇协同治理研究——以晋陕沿岸为例

    张军飞赵文静史怀昱庞鹏飞...
    409-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近年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然而,受自然地理条件和跨省协同治理难度影响,两岸治理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特别是晋陕沿岸地区发展缓慢、特色不足.为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研究以共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为契机,提出联合周边省份,从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整合文化资源、搭建一体化设施网络、成立跨省协同治理机构、完善长效机制等方面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以期实现生态共治、文化共荣、城镇共建、治理共赢,为新时期沿黄省际城镇协作共建与协同发展提供实践依据.

    国家公园协同治理路径与实践黄河晋陕沿岸

    本土规划历史人物及其营城思想研究

    崔凯侯家贝邹宜彤
    418-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本土规划营城思想,但是目前学术界对营城思想背后的规划人物了解尚浅.对于规划历史人物的生活环境、性格特征与其营城思想的影响机制还较为模糊,从历史人物的角度出发,可以较为系统的梳理本土规划理论中营城思想的特征脉络,通过对本土规划思想的人物脉络、规划特点、历史事迹及营城思想进行总结、梳理,归纳出循吏、文人、匠师、堪舆师四类本土规划人物,并对其营城思想进行总结,对于理解本土规划人物的"多重身份",丰富本土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本土规划历史人物营城思想

    人居视角下历史城区公共设施空间保护与更新研究

    邵甬刘昊翼
    426-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城区具有遗产性和生活性的双重属性,随着"遗产旅游"的兴起和人居环境的老化,历史城区面临生活功能减退的问题,这对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构成挑战.文章基于"人居视角",强调历史城区作为遗产社区回归生活性的重要性,强调应关注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空间,探索更可持续和韧性的历史城区保护与更新方法.以平遥古城教育设施空间作为实证进行研究,文章分析平遥古城不同历史时期公共设施空间的演变特征,探索了人群和教育空间关系的演变动力机制,并提出了针对平遥古城公共设施空间的更新策略,旨在实现历史城区的活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人居视角历史城区公共设施空间保护与更新平遥古城

    世界遗产地保护传承导向的镇域国土空间规划探索

    袁方吴克捷林泷嵚刘李源...
    435-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北京总规批复以来,国土空间规划按照三级三类四体系的整体框架层层推进,镇域国土空间规划作为"中腰"部分,重在对控制要求的上传下达,做好各类指标和空间管控要素的刚性传导.北京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是全国文化中心,如何保护好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将历史文化保护的要求更好地传导到镇域国土空间规划中,又能向下贯彻落实,指引城乡发展建设,让历史文化遗产能够保得住、用得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在分析世界遗产地面临的核心挑战的基础上,提出镇域国土空间规划应转变认知,协调好"遗产与区域、文物与本底、文化与空间、保护与发展"四组关系,并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乡镇发展共荣的十三陵实践为例,搭建起"整体认知-格局引领-分层保护-传承发展"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框架,以期能给相关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世界遗产地国土空间规划历史文化保护十三陵

    系统观指引下的省域保护传承本土化体系构建探索

    王军李梦李小龙李欣鹏...
    445-455,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城乡历史空间的治理体系和聚落体系都具有很强的区域整体性、系统性."省"是我国的地方最高级别政区,是治理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层级,其形成发展演化区别于城市、乡村等聚落类型,具有特殊的逻辑机制和典型特征.当前,国家正在推动建立多层级、全覆盖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构建省域保护传承体系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基于此,以系统观的研究视角为切入点,以安徽省为例,分别从省域价值研判、保护格局构建、保护策略制定三大方面尝试建立省域保护传承体系的基本框架,为新时期我国历史文化保护本土化理论方法的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系统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本土化体系

    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价值认知研究——以西安为例

    姜岩杨斯亮潘少立
    456-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历史文化价值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历史文化名城申报认定的重要内容,合理认知价值是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的前提条件.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在我国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我国名城的重要类型之一.当前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存在保护认识不足、保护传承与城市建设割裂等问题,其深层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价值的深入认知.本文在剖析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特征的基础上,基于历史城镇景观学、历史地理学和文化生态学理论,通过时间-空间-文化维度,揭示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时间动态性、空间关联性、文化系统性特征,从历史脉络发展、区域空间关联、文化功能建设方面构建内容体系并梳理价值载体,全面认知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价值.

    历史文化名城价值古都

    近代以来西安城市文化遗产公共空间化历程研究

    蒋苑
    466-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文化遗产的公共空间化是推动和实现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复兴的关键因素,亦对历史城市整体空间发展与演进产生重要影响.自近代以来,西安针对重要城市文化遗产进行公共空间化探索实践,通过重塑文化地标、联结历史空间、弘扬遗产价值,在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中持续彰显古都历史格局、延续古都文化基因,是我国城市文化遗产公共空间化历程中创新性保护实践的典型代表与时代缩影.通过历史文献研究,对近代以来西安城市文化遗产公共空间化的三个历史阶段进行梳理与分析,总结历史经验,以资鉴当代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实践.

    西安城市文化遗产传承空间公共化

    "中国本土城市规划传承创新"刊首语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本土城市规划领军教授团队中国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研究院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