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安石油大学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安石油大学

屈展

双月刊

1673-064X

xbzr@xsyu.edu.cn

029-88382326

710065

西安市南郊电子二路18号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an Shiy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综合性学术刊物,是报道我院广大师生和研究人员及石油工业科技工作者科研成果的园地。学报的宗旨是: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认真执行党和国家颁布的有关科技出版物出版发行政策,及时向国内外介绍我院及石油工业在石油各专业及基础科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新信息及新方法,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推进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为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陆缘地壳背景下白云凹陷油气差异成藏条件研究

    张忠涛颜晖吴哲郑金云...
    1-1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厚度从北侧的 29 km向南部迅速减薄至 17~18 km,海水深度从北部的<0.1 km向南增至>2 km,白云凹陷正处于盆地南部的陆缘地壳强烈薄化带深水区,受此影响,白云凹陷具有特殊的油气成藏条件.一是受壳幔级拆离断裂控制而发育形成大型宽深断陷,最大沉积地层厚度超过 10 km,沉积面积超2×104 km2;二是发育高变地温场,地温梯度从凹陷北部的 3.5℃/100m向南最高升至8.5℃/100 m,平均达5℃/100 m,高地温使得烃源岩热演化加速,储层快速致密;三是发育浅水及深水、陆相及海相沉积储盖组合;四是白云凹陷裂陷期发育多个生烃洼陷,每个生烃洼陷,烃源岩发育规模不同、环境不同,热演化程度不同,导致生成的油气规模和相态的差异.众多地质条件的差异,导致同一洼陷,甚至同一洼陷不同构造部位的油气成藏条件都存在较大差异,由此造成油气分布及富集程度的差异.本文通过对白云凹陷各成藏条件的精细分析,明确其在区域上的分布特征,进而指出不同区带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为白云凹陷下一步勘探提供参考和依据.

    南海北部陆缘白云凹陷强烈薄化带宽深断陷高变地温成藏条件油气富集主控因素

    渤南低凸起东段明下段砂体差异发育特征及勘探意义

    周晓光曾萱郑江峰王粤川...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渤南低凸起东段明下段主力勘探层系砂体展布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综合运用录井资料、测井资料、分析化验资料和地震资料等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渤南低凸起东段明下段发育 1 个中期旋回(对应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和5 个短期旋回(对应划分了5 个油层组),富砂储层主要发育在低位体系域中的Ⅴ油层组和高位体系域中的Ⅱ油层组.Ⅴ油层组砂体展布受东部物源体系的影响,主要发育河道型砂体和席状型砂体;Ⅱ油层组砂体分布受西部物源体系影响,主要发育河道型砂体、河口坝型砂体和席状型砂体.明下段Ⅴ油层组勘探重点区带在东北部,明下段Ⅱ油层组勘探重点区带在西北部.

    渤南低凸起短期旋回砂体发育差异性河道型砂体河口坝型砂体

    基于DnCNN与多尺度特征提取的地震数据去噪方法

    刘威徐振旺未晛江源...
    1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震数据中混杂的随机噪声严重影响数据的解释和应用,传统的去噪方法在去除噪音的同时无法避免丢失有效信号,难以满足精准去噪的需求.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降噪卷积神经网络(DnCNN)与多尺度特征提取的地震数据去噪方法.在多尺度特征提取模块中加入通道注意力机制、空间注意力机制以及深度可分离卷积,并且借鉴残差网络结构,使得网络不仅可以学习不同尺度的特征,还能够合理分配不同通道和空间的权重,充分利用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这种方法不仅显著提升了网络训练的效果,而且在去噪的同时,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原始地震数据的有效信号和局部细节.

    地震数据去噪深度学习多尺度特征DnCNN

    页岩油储层前置CO2压裂返排提高原油动用机理——以长庆油田为例

    齐银薛小佳戴彩丽陶亮...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系列实验探究CO2 压裂返排纳微米孔隙原油动用特征,对比分析了不同层位动用差异及动用机理.结果表明:页岩岩心CO2 压裂返排驱油效率平均达到60%左右,其中大孔原油贡献度超过70%,残余油主要分布在小孔.CO2 返排驱油过程,长8 和长7 层采出程度接近,均好于长6 层岩心.长 8 和长 7 层增能系数比长6 层提高9.5 和3.8 倍,具有更好的增能效果.压裂过程前置CO2 能够在返排过程中抽提原油中的低碳数组分,C 13以下增加6.2%,C13—C33减少7.5%.CO2 在改变岩石润湿性的同时,促使原油在纳微米孔隙中形成连续相,进而减少气液相界面运移阻力.CO2 返排驱油可有效降低孔喉原油动用下限,最低可达149 nm.

    CO2压裂提高采收率作用机理页岩油储层

    基于SAE和LSTM神经网络的深部未钻地层可钻性预测方法

    朱亮李晓明纪慧楼一珊...
    39-4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制定深部地层钻进提速方案时,对地层可钻性进行钻前预测是十分必要的,现有的岩石可钻性预测方法精度低,难以满足钻井设计的要求.为此,提出一种基于SAE 和LSTM神经网络相结合的组合模型对深部未钻地层的可钻性进行预测.并将SAE-LSTM组合模型的训练时间和预测结果与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单一的LSTM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构建的SAE-LSTM组合模型预测地层可钻性训练用时最短,预测值与实际测量值误差最小,拟合结果的均方根误差RMSE 仅为0.081,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 1.189,决定系数R2 为0.966,其RMSE 和MAPE 最小,R2 最大,较其他模型预测精度更高.该方法为地层参数预测提供了新的途径,能改善以往预测方法在处理复杂地层问题时预测效率低、预测精度不高等问题.

    深部地层钻探岩石可钻性预测模型栈式自动编码器LSTM神经网络深度学习

    不同储层条件下自清洁射孔技术的适用性研究

    曹砚锋侯泽宁马楠齐致远...
    47-54,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虑聚能射孔产生压实带及爆炸碎屑堵塞孔眼对射孔效果的损伤,采用自清洁射孔弹能够有效解除射孔污染伤害,提高油气藏产能.应用LS-DYNA软件结合ALE 算法,建立自清洁"射孔弹-射孔枪-射孔液-套管-水泥环-砂岩储层"动态射孔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可靠性;开展动态射孔仿真模拟研究,分析自清洁射孔技术在不同储层物性参数下及射孔弹药型罩直径与弹药量对射流侵彻效果的影响规律,并与常规射孔效果进行对比.同时,以产能比最大化为目标,研究自清洁新型射孔技术在不同储层物性参数条件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所建动态射孔有限元模型与标靶数据相比误差最大为 5.13%,数值仿真模拟模型可靠.不同射孔弹侵彻的孔深、孔径随储层物性参数的改变呈规律性变化,且随着射孔弹的药型罩直径和弹药量的增大呈上升趋势.同时,自清洁平均射孔孔深较常规下降40.1%,平均孔径较常规增大 15.1%.以产能比最大化为目标,自清洁新型射孔技术与储层物性参数适用性关系为:孔隙度为 15%~25%、抗压强度在20~60 MPa、弹性模量在2.4~3.6 GPa、负压在0~10 MPa、围压在 10~20 MPa时,自清洁射孔效果较好.

    自清洁射孔动态射孔LS-DYNA仿真模拟射孔适用性

    氢气在页岩有机孔隙中存储及滞留特点的分子模拟

    白世勋黄瑞赵仁保秦子强...
    5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废弃的页岩气藏有机纳米孔隙是否具有额外的存储H2 的潜力,以及降压释放的过程中H2 是否会在地层中发生滞留,通过分子模拟,对比了不同形状干酪根纳米孔隙中H2 和CH4 的分布规律以及在不同压力下H2 的存储-释放过程.结果表明,CH4 在干酪根孔隙中存在有限的优势吸附,随压力增加,该优势逐渐减弱.H2 与干酪根壁面间作用力较弱,限域效应不显著,不同孔隙尺寸、压力条件下,H2 在孔隙内均呈均匀分布,减压过程中不存在滞后效应.

    分子模拟H2地下封存氢能存储纳米孔隙限域效应干酪根页岩

    适用于高温高盐油藏冻胶堵剂的研制与应用

    党杨斌濮兰天星占龙贾志伟...
    6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冻胶类堵剂高温条件下耐温性差的问题,优选了四元疏水缔合型耐温抗盐聚合物(AM/AMPS/DMC/NVP)为主剂,研究了其与多元酚醛树脂交联剂、硫代硫酸钠、纳米二氧化硅反应生成冻胶堵剂的成胶规律.评价了各组分使用浓度、地层水矿化度、温度、剪切程度对成胶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冻胶堵剂在配方浓度范围内均可成胶;矿化度对堵剂成胶强度和封堵性能影响较小;130℃下养护60d后的脱水率小于 10%,堵剂长期热稳定性良好;岩心封堵率大于90%,封堵性能良好;在5 000 r/min条件下,剪切 10 min,成胶性能稳定.最优冻胶堵剂配方为 0.6%聚合物+0.6%多元酚醛树脂交联剂+0.2%硫代硫酸钠+0.3%纳米二氧化硅.该堵剂在青海油田跃 13 块某井上开展了现场试验,堵水后含水下降 23.7%,封堵效果明显.

    堵水冻胶堵剂配方性能评价高温高盐油藏

    高温高压N2泡沫性能评价与微观驱油效果

    何舸航何宏李宗阳李伟涛...
    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常规氮气泡沫在油藏条件下稳定性不佳和驱油效率低的问题,采用高温高压泡沫评价装置,优选了纳米颗粒与起泡剂复合的高稳定性氮气泡沫RTS-1,并评价了温度、压力、矿化度、含油量对RTS-1 泡沫体系性能的影响,对比了常规RT-1 泡沫和高稳定性RTS-1 泡沫体系的微观驱油效果.结果表明,纳米颗粒能提高泡沫的稳定性;随着温度从80℃升高到 120℃,体系的起泡性能与稳定性分别下降 18.7%和43.3%;RTS-1 泡沫体系具有良好的耐盐性能;随着压力从5MPa升高到20 MPa,半衰期提高了54.3%;当体系含油量升至 10%时,泡沫性能下降幅度不大,半衰期仅下降 12.3%,具有一定的耐油性能;微观驱替实验表明RTS-1 泡沫体系相对于RT-1 泡沫体系具有更大的波及面积和更高的洗油效率.RTS-1 泡沫体系较RT-1 泡沫体系提高采收率 10%.

    N2泡沫性能评价微观驱油高温高压提高采收率

    泡排井地面集气管流特性模拟实验

    孙杰崔淑云冯永振张家伟...
    7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泡排采气工艺因经济高效、施工便捷等优势在国内外各大气田应用广泛,在众多排水采气工艺中扮演主力军角色.为准确揭示泡排井集气管流流型、压降规律及泡沫稳定性,设计加工了一套泡排井集气管流特性模拟实验装置,以含聚合物的气井地层水为介质对其进行可靠性验证.实验选用UT-5D型起泡剂,在气液比0.55~137.42 范围内,测试分析起泡剂浓度、起始温度、管径等7 个因素影响下的气-液-泡沫多相管流流型、阻力特性及泡沫稳定性.基于相关性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揭示了泡沫高度、压力梯度与各因素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随气液比增加,管内依次出现液-泡沫分层流、气-泡沫段塞流、气-泡沫波动流、气-泡沫分层流4 种流型;气液比、起泡剂浓度和管长对压力梯度和泡沫高度影响显著,其余因素影响均较小,不同因素影响泡沫高度和压降的显著性强弱分别为气液比>起泡剂浓度>管长>温度>弯管>聚合物>管壁粗糙度>管径、气液比>起泡剂浓度>管长>管径>管壁粗糙度>温度>弯管>聚合物;泡沫高度、压力梯度与气液比均表现为强负相关,上述研究可为泡排采气工艺参数优化提供指导.

    泡排采气多相流动流型阻力特性泡沫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