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震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震工程学报
地震工程学报

王兰民

季刊

1000-0844

dzgcxb@gxxb,gov.cn dzgcxb@yahoo.com 2506121280@qq.com

0931-8275892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450号

地震工程学报/Journal China Earthquake Engineering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报道和交流西北地区及全国地震科学领域内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进步为宗旨。主要内容有:地震基础理论(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地震地质学、流体地球化学、地震工程学、灾害学等),地震观测技术与预报方法,工程项目的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与工程探测、工程抗震、防震减灾规划措施,以及相关交叉学科。适合广大地震工作者、防灾减灾部门管理人员及相关地球科学工作者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格宾支护-边坡体系地震响应数值模拟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豪李立云吴浩瀚
    1109-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对格宾支护-边坡体系地震稳定性进行研究,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ABAQUS的动力分析模块,建立模拟格宾支护-边坡体系地震响应的数值模型,并以振动台试验结果加以验证,同时对可能影响格宾支护-边坡体系地震稳定性的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格宾单元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时程曲线遵从相似的规律,在加速度达到峰值时位移曲线突变达到峰值,之后逐渐平稳;产生的位移沿高程逐渐增大,且最大位移增幅发生在底部和顶部的格宾单元处;控制格宾单元位移的关键在于减少相邻格宾单元之间的相对错动和格宾单元在地震作用下产生的变形,增大格宾单元的弹性模量、增大格宾单元间的摩擦系数、减少台阶的相对长度,都能明显增强格宾-边坡结构整体稳定性.

    格宾支护-边坡体系数值模拟抗震性能相对位移

    翼缘连接板削弱型上焊下栓钢梁柱节点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巴金璐董锦坤
    1118-1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不同参数对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为梁柱翼缘连接板削弱型上焊下栓钢结构梁柱节点的设计提供参考.通过改变下翼缘连接板削弱区长度和框架梁截面形状,设计7组算例,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翼缘连接板削弱型上焊下栓钢梁柱节点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其破坏模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最大承载力和螺栓孔径变化率.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下翼缘连接板削弱长度过短无法达到塑性铰外移的目的,削弱长度过长则会导致严重的平面外屈曲;梁全截面削弱组的抗震性能优于半截面削弱组与无变化组.翼缘连接板削弱型上焊下栓钢梁柱节点能有效利用翼缘连接板削弱区的塑性变形、拼接区螺栓的滑移、螺栓杆与孔壁的挤压,以及板件的摩擦来实现耗能.

    钢结构梁柱节点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非饱和土地基中双层波阻板屏障对S波的隔离效应研究

    江烨马强
    1126-1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传统波阻板的基础上,将屏障隔振改进为相同厚度的双层波阻板.基于非饱和多孔介质和弹性介质中的波动理论,研究非饱和土地基中双层波阻板对S波的隔离效应.根据Helmholtz原理,获得S波入射下非饱和土地基中设置双层波阻板后地表竖向位移解答.首先研究双层波阻板的材料参数对其隔振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通过调控双层波阻板的密度和剪切模量能够使双层波阻板隔振屏障获得最优隔振效果;然后对比双层波阻板与相同材质的单层均质波阻板的隔振效果,并分析入射角、频率、饱和度、波阻板的厚度和埋深等物理力学参数对其隔振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厚度的波阻板隔振体系中,双层波阻板的隔振效率比同等材质的单层波阻板分别提高了 49.18%和42.59%;双层波阻板对低频、中频和高频的环境振动均有较好的隔振效果.

    双层波阻板环境振动隔振效果非饱和土振幅衰减系数

    高性能泡沫混凝土耗能墙-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数值模拟

    杨守猛孙柏涛陈相兆
    1142-1150,1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降低填充墙与框架柱在地震中发生的不利相互作用(如短柱破坏),提出将高性能泡沫混凝土作为耗能墙布置在填充墙与框架柱接触区域,减缓框架柱的损伤;结合现有试验,对耗能墙-R C框架进行模拟,选取模型参数与材料本构关系,划分各构件单元类型,设置构件之间相互作用形式,建立高性能泡沫混凝土耗能墙精细有限元模型;并对耗能墙-R C框架进行滞回加载模拟,以获取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模拟结果表明,在层间位移角较小时,耗能墙耗能效果不明显,随着层间位移角的增大其耗能能力逐渐显现;当层间位移角为1/109时,耗能墙相比于普通填充墙,耗能能力增加了约30.20%;层间位移角为1/48时,其耗能能力增加了约21.54%.相较于普通填充墙,在相同的位移下,耗能填充墙与框架柱的接触压力最大值减小了约2/3.从模拟结果可以看出,提出的组合墙体对于地震高烈度区填充墙框架抗震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高性能泡沫混凝土抗震性能填充墙框架结构耗能墙数值模拟

    黄土地震滑坡运动特征研究——以海原特大地震诱发滑坡为例

    段俊杰李孝波周兴浩柳耀阔...
    1151-1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920年海原8 1/2级特大地震诱发的568处典型黄土滑坡,从方向性特征、远程滑移特征以及流滑特征等3个方面探究黄土地震滑坡运动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海原地震诱发黄土滑坡主滑方向集中于60°~90°和270°~300°两个区间,与斜坡坡向优势范围50°~90°和255°~290°较为一致,体现出明显的顺坡向特征;(2)主滑方向与发震断裂走向平行或呈小角度相交(0°~30°)的滑坡占比41.9%,滑动方向受断层错动方向的影响较为显著;(3)滑坡密集分布于迎坡面,发育数量为背坡面的1.98倍,表现出典型的迎坡面特征;(4)滑坡最大水平距离与坡高的相关性明显,滑坡密集发育在坡高30~120 m的范围内,滑坡的等效摩擦系数均小于0.4,展现出典型的远程滑移特征;(5)568处滑坡中等效摩擦系数小于0.17的占比70.95%,表现出显著的流滑特征.作为黄土地震滑坡发育特征研究成果的重要补充,所得结论对深入开展黄土地震滑坡成灾机理与风险评估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920年海原81/2级特大地震黄土地震滑坡方向性特征远程滑移特征流滑特征

    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超高层建筑结构模态识别

    罗渊杨江范涛
    1160-1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远场地震动长周期成分显著,与高层、超高层建筑基本周期相近,容易产生放大效应,给高层、超高层建筑结构带来严重震害.以2022年9月17日21时41分至次日17时39分发生在台湾省花莲县 M6.5、M5.7、M6.9 和 M5.4 地震为例,利用 Hilbert-Huang Transform(HHT)方法,初步分析距震中超1 000 km的武汉某超高层建筑结构台阵对这4次地震的结构动力响应观测数据,在对不同时间尺度的本征模态函数分量进行地震动长周期特性分析的基础上,重构各结构层的地震动,通过功率谱法得到结构层相对地面层的频率响应函数,并利用复模态指数函数法获得结构第一阶模态频率和振型.对4次地震中该超高层建筑结构模态频率和振型的初步分析表明:在花莲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结构未受到损伤.这一认识将为远场长周期地震动影响下超高层建筑的震后安全性评价提供重要参考.

    远场长周期地震动HHT方法结构地震响应时程重构模态频率模态识别

    干密度对定向剪切下重塑黄土力学特性影响研究

    刘红张吾渝冯永珍
    1172-1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干密度对定向剪切下重塑黄土力学特性的影响,采用英国GDS空心圆柱扭剪仪(HCA)对青海重塑黄土进行一系列定向剪切试验.试验保持平均主应力、中主应力系数和大主应力方向角不变,重点探讨干密度的变化对定向剪切条件下重塑黄土强度和变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重塑黄土在定向剪切路径下破坏强度随着干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重塑黄土的八面体剪应变和主应变的开展模式受到初始干密度的显著影响;重塑黄土的归一化强度随干密度的增大呈现出近似线性增长的趋势;重塑黄土在剪切破坏后期的大主应力方向和应变方向不一致,存在明显的非共轴现象;在干密度为1.72 g/cm3时,重塑黄土剪切破坏时的非共轴角超过12°.

    重塑黄土干密度应力-应变非共轴角

    页岩油气开发诱发地震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以加拿大、美国和中国为例

    刘汉青胡才博石耀霖
    1179-1195,1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页岩油气的开发助推了全球油气储量及产量增长,重塑了全球能源格局.伴随着页岩油气开发过程中的水力压裂和废水处理,页岩油气田附近的诱发地震频率急剧增加,其中大多数为微地震,但破坏性地震也时有发生.这种现象主要发生于美国中西部、加拿大西部和中国西南地区.页岩油气开发诱发地震成因复杂,目前普遍认为主要有三种诱发机制: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孔隙弹性介质理论和流体压力扩散及无震滑移.在汇总全球主要页岩油气诱发破坏性地震分布及其诱发机制的基础上,以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霍恩河盆地和阿尔伯塔省的Fox Creek地区,美国的科罗拉多州南部、新墨西哥州北部的Raton盆地和俄克拉何马州,中国的重庆市荣昌地区和四川省长宁—兴宁地区为例,系统论述页岩油气开发典型诱发地震的基本情况和诱发机制,介绍诱发地震的前瞻性预测与管控措施,并对页岩油气开发诱发地震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总结和展望.

    页岩油气水力压裂废水处理诱发机制前瞻性预测红绿灯系统

    公元1290年宁城地震分歧综述和新考

    胡廷荣黄瑞滨孙加林
    1196-1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1290年宁城地震是内蒙古东部发生的一次历史大地震,多年来对其震害及地震参数的认识并不统一.1960年,李善邦主编的《中国地震目录》对宁城地震基本参数始有估评:震中宁城西,震级6 3/4,烈度Ⅸ.20年后,受《元史·赵孟頫传》记此地震"人死伤数十万"的影响,国外专家认为此地震"死10万人"或震级远大于7级.1983年后,内蒙古地震工作者从史料挖掘、古塔地震遗物、遗迹考古等方面,对此地震作了较详尽的考察与研究,成果刊登于《中国地震年鉴》和《地震学报》,佐证李善邦对此地震参数的正确认定.文章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及其认识分歧的基础上,对1290年宁城地震进行新的史料考证,进一步厘清其震灾特征.

    元代宁城地震分歧死伤人数新考与野外考察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6.8级地震强震记录及典型强震动站点特征分析

    潘章容周扬朱永莉苗在鹏...
    1203-1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M6.8地震中获取的205条强震动观测记录进行计算处理,发现近场站点NS向的地震动参数高于EW向,呈现出显著的方向性差异;根据计算的地震动参数结果,绘制峰值加速度(PGA)及峰值速度(PGV)等值线分布图,并研究该地震的衰减规律;计算近场站点的加速度反应谱峰值周期、90%重要持时及卓越周期,得出近场站点90%重要持时变化范围为10~30 s、平均持时为20 s;分析台站51LDJ及51LDL的加速度反应谱、傅里叶谱谱比,发现在不同震级、类似震中距的情况下,同一台站谱形主要受震源影响,震级越大,反应谱衰减越慢;计算分析M6.8主震及余震中典型台站的水平与竖向速度反应谱谱比,51LDL台在主余震中卓越频率平移不明显,而51LDJ台在强震下出现卓越频率向低频(大周期)的大幅度移动,可能是站点的场地非线性反应引起.

    泸定M6.8地震PGA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加速度反应谱谱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