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西安工程大学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西安工程大学

姚穆

双月刊

1674-649X

xuebao699@163.com

029-82330074

710048

西安市金花南路19号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原《西北纺织工学学院学报》)是经国家科技部、新闻出版部署批准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中国工程院院士,本院名誉院长姚穆教授任主编。它以繁荣科学文化,发现、培养人才,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现代化建设为办刊宗旨,主要刊登纺织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机械工程、信息技术与自动控制、管理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以及基础学科等方面具有创见性或实用性的学术论文、研究简报及文献综述等。读者对象为自然科学工作者,高等院校教师及研究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超疏水棉织物制备及其雾收集性能

    王煦漫卢俊龙张彩宁柴柏龙...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以六水合硝酸钴、尿素、氟化铵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在棉织物上生长出碱式碳酸钴纳米棒,经硬脂酸表面处理后制备超疏水棉织物.采用XRD、FT-IR及SEM对该棉织物进行表征,研究棉织物种类、收集距离和雾流量等对超疏水棉织物雾收集性能的影响,同时考察了该织物的雾收集持久性和自清洁性能.实验结果显示,超疏水棉织物具有最佳的雾收集性能,可达1 006.85 mg/(cm2·h);雾收集性能随收集距离减小和雾流量增大而增加,当收集距离和雾流量分别为3 cm和237 mL/h时,集雾效率高达1 514.65 mg/(cm2·h).此外,超疏水棉织物还具有良好的雾收集持久性和自清洁性能.

    超疏水棉织物雾收集雾流量碱式碳酸钴

    芳纶柔性复合材料防刺机理有限元模拟

    王蕊宁侯宵张亚娟贾笑娅...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预测芳纶柔性复合材料的防刀刺性能,及其受到刀穿刺响应的基本规律,采用多相剪切增稠液浸渍和碳化硅/热塑性聚氨酯涂层制备芳纶柔性复合材料,并进行抽拔和准静态刀刺实验.通过细化摩擦因数建立单层准静态刀刺芳纶复合材料模型以及多层纯芳纶材料动态刀刺模型的有限元模拟,并采用Python脚本有效简化建模流程,探究芳纶柔性复合材料以及多层纯芳纶材料的防刀刺机理.结果表明:碳化硅/热塑性聚氨酯涂层芳纶复合材料纱线间摩擦因数最高;剪切增稠液浸渍芳纶纱线间摩擦因数较好且不限制纱线拉伸变形,具有较好的防刺性能;多层纯芳纶织物动态穿刺过程中织物的主要失效模式为纱线断裂,纱线形变较少;模型的建立可为快速准确预测柔性复合材料的防刀刺性能提供参考.

    芳纶柔性复合材料防刺机理穿刺模拟

    2,3,3-三甲基-3H吲哚荧光微胶囊的合成及其在纺织品上的荧光性能

    王新苗王星星魏欢欢张轲...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合成可用于纺织品的荧光涂料,在氮气氛围下,苯肼和甲基异丙基甲酮经过多步分离提纯,以较高的产率合成了2,3,3-三甲基-3H吲哚.以其作为芯材,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与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混合作为油相,采用原位聚合法,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水相充分分散乳化油相,采用微胶囊技术成功制备了具有快速颜色响应的荧光微胶囊,提高了2,3,3-三甲基-3H吲哚荧光性能的稳定性.以水性聚氨酯为黏合剂将荧光微胶囊应用在棉、涤纶织物上,增强了荧光微胶囊与织物的相互作用,荧光微胶囊复合的棉和涤纶可以发出绿色荧光,在紫外光下由淡黄色变为薄荷绿.这项工作提高了荧光染料稳定性,为荧光微胶囊的制备以及广泛应用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价值.

    吲哚微胶囊原位聚合荧光织物

    基于7~10岁儿童防护口罩设计的面部特征

    周捷万晴吴瑕玉王思佳...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设计研发更贴合儿童面部的防护口罩,运用三维扫描技术采集130名7~10岁儿童的面部数据,获取了包括面宽、形态面长、耳屏颌下弧长等10项面部指标,探索儿童面部发展规律及脸型分类.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挖掘各面部指标的发育相关程度,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面部指标在性别上的差异,使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提取能反映面部数据的3个主要因子;基于主成分分析结果,结合K-means聚类将儿童脸型分为狭面型(44.9%)、中面型(32.2%)和阔面型(22.9%),提出按脸型分类进行儿童防护口罩设计的理念.

    儿童面部特征儿童口罩三维扫描性别差异相关性分析脸型分类

    真空热处理对不锈钢表面TiN薄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卢琳琳刘晨曦曹航玮徐洁...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不锈钢材料在海洋环境中的耐腐蚀能力,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304不锈钢表面沉积TiN薄膜,并在不同温度下对其进行真空热处理,研究热处理温度对TiN薄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的真空热处理可提高304不锈钢表面TiN薄膜的结晶度及致密性,缓解其残余应力.与未处理薄膜相比,500℃真空热处理后薄膜内部应力可降低87%,与基底的结合强度提高78%,其腐蚀电流密度由2.42×10-6 A/cm2 降低到4.43×10-7 A/cm2,腐蚀电位由-0.247 V提高到-0.044 V,耐腐蚀性能明显提升.

    真空热处理TiN薄膜不锈钢残余应力结合强度耐腐蚀性

    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B10铜镍合金及其耐腐蚀性能

    常延丽张卓栋张思瑶
    39-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高效、简单的铜镍合金制备方法,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ark plasma sintering,SPS)技术制得B10铜镍合金.采用SEM、静态浸泡和电化学站等研究了B10铜镍合金的腐蚀形貌、腐蚀产物成分、电化学阻抗及电位极化曲线.结果表明,SPS技术可制备组织致密、均匀的B10铜镍合金.随着腐蚀时间的增加,腐蚀产物逐渐增多形成一层致密的钝化膜,这层钝化膜可阻碍腐蚀介质进一步侵蚀基体表面.腐蚀产物主要为铜的氧化物、氯化物.结合XRD分析得出腐蚀产物膜为Cu2O和Cu2(OH)3Cl,腐蚀初期腐蚀速率大,随着腐蚀时间延长,低频区容抗弧半径增大,腐蚀电位逐渐增加,电荷转移电阻逐渐增大,表明腐蚀产物膜在不断变厚、变致密,对腐蚀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B10铜镍合金耐蚀性能放电等离子体烧结电化学

    应变对非常规间距双壁碳纳米管层间摩擦的影响

    张红卫郭中骏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低维纳米材料的摩擦规律,并对摩擦过程进行有效调控,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轴向拉伸应变对不同层间距双壁碳纳米管层间摩擦行为的影响机理.模拟结果显示,与常规间距(层间距d=0.34 nm)双壁碳管相比,非常规间距(d<0.34 nm)的碳管层间摩擦行为受应变的影响更显著,即非常规间距双壁碳管层间摩擦力随着应变的增加明显降低,而常规间距双壁碳管层间的摩擦变化相对较小.分析发现,应变作用使非常规间距双壁碳纳米管较强的层间范德华作用逐渐变弱,导致层间剪切阻力降低、摩擦力减小.研究表明,应变工程可有效调控非常规间距碳纳米管层间的摩擦行为,结果对深入理解低维纳米材料摩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纳米摩擦碳纳米管非常规间距应变摩擦调控

    化学镀温度对镀银镍粉的微观结构及其性能的影响

    苏晓磊张聪聪刘毅贾艳...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在镀银镍粉制备过程中温度对其性能的影响,以硝酸银为银源,Ni颗粒为基材,采用置换-还原化学复合镀法制备镀银镍粉.以粉体为填料,不饱和聚酯树脂为基体,制备导电涂层,并对其导电性和电磁屏蔽性进行测试分析.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松装密度测试仪、振实密度测试仪、直流低电阻测试仪等对镀银镍粉微观形貌和宏观特征进行表征与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当化学镀温度为40℃,所制镀银镍粉的Ag层包覆完整、均匀、致密,银的质量分数可达75.01%,粉体的压实电阻可低至293.15 mΩ.粉体松装密度为5.417 g·cm-3,振实密度为5.778 g·cm-3.所制导电涂层的电阻率为4.30 mΩ·cm,电磁屏蔽效能为45.27 dB,具有良好的电磁屏蔽性能.

    银包镍粉化学镀压实电阻率导电涂层电磁屏蔽

    β-葡萄糖苷酶J384W位点突变的生物信息学及分子对接

    潘虹姚向钰洪一楠王晓军...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β-葡萄糖苷酶对人参皂苷Rb1的转化效率,通过分子对接得到β-葡萄糖苷酶转化人参皂苷Rb1中参与底物识别及结合的关键区域和位点.将J384位点进行定点突变为 W384,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比较野生酶和突变酶的理化性质、亲/疏水性、跨膜区、二/三级结构.结果表明:改变酶的内部结构可使结合位点数增加,整体的稳定性更强;突变酶比野生酶与人参皂苷Rb1更容易自发进行结合,最低结合能为-9.02 kJ/mol.

    β-葡萄糖苷酶定点突变生物信息学分子对接

    基于BP-SVM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设计算法

    张建民陈敏杰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设计的效率,建立污水处理工艺数据库,用以保存从现实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抽象而来的数据样本.使用基于边界点的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boundary points,BP-SVM)的工艺流程设计算法选择工艺,设置多个BP-SVM解决多分类问题,并使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对BP-SVM参数进行参数寻优.结果表明:工艺流程设计算法给出了合适的方案,准确率达到94%,并且与其他算法相比消耗更小.证明了算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支持向量机遗传算法边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