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杨士宏

双月刊

1001-5140

xbmz0931@sina.com

0931-2938091

730030

兰州市西北新村1号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宣传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开展民族学、宗教学以及西北各少数民族的经济、历史、语言、文学、艺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术讨论,为本校的教学与科研服务,为西北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本刊以西北、民族为立足点,保持西北与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为浓厚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智能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结机理、驱动路径与风险应对

    张劲松曾城皓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时代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探赜人工智能技术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隐逻辑和表征逻辑,明确意识形态是风险由技术领域向民族领域扩散的关键属性,以及其间的技术驱动逻辑和行为塑造逻辑.据此分析风险的具象化呈现,包括错误认识催生个体行为异化、舆情泛滥诱发群体倾向异化、话语冲击造成社会规范异化.最后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出发提出应构建意识形态立体防护网络、搭建完备的意识形态监管体系以应对风险挑战,进而优化互联网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

    人工智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结机理驱动路径风险应对

    情感共鸣与自我调节反馈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创新路径

    申莎普琳洁祁馨宇
    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课程思政铸魂育人实效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聚焦于课程思政中如何通过教学内容与教师反馈策略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实证分析显示,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产生情感共鸣,提升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内涵的注意力,进而促进深度学习;同时,自我调节水平反馈在优化学生注意力分配、提高学习效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尤为重要的是,情感共鸣内容与自我调节水平反馈的有机结合,产生了显著的交互效应,在深度学习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课程思政的理论体系,而且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具体路径,有助于在教育领域内广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深走实.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情感共鸣机制自我调节反馈机制

    大禹文化符号的形成演进与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的构建——以北川大禹崇拜为例

    王巡华范召全
    2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化符号是各民族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标识,是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的映像.每当国家和民族面临挑战时,共同历史文化记忆就会被激活,转换为中华民族命运与共、共克时艰的精神源泉.本文以北川地区大禹崇拜为例,对该区域大禹崇拜的历史起源、多元融合发展与当代升华进行系统梳理,解读大禹文化如何凝结为象征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的中华文化符号,并逐渐升华为中华民族命运与共、共克时艰的"大禹精神".

    大禹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祁连山地区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研究——以"吃人婆"型故事为中心

    贺卫光扈永辰
    3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祁连山地区是中国几大文化类型交融共生的重要场域.运用故事形态学方法,对祁连山地区各民族流传的25个"吃人婆"型故事进行文本分析,发现该地区各民族"吃人婆"型故事均属于中国"狼外婆"故事类型且具有明显的共同性特征.流传于祁连山地区各民族神话传说中的角色,具有形象和行为上的共性特征,这些特征符合吃人婆故事的角色功能设定,均被纳入到"吃人婆"型故事中.基于各民族情感、心理、信仰等文化内涵的互通性,各民族"吃人婆"故事中表征出共同的文化象征和隐喻.研究该地区"吃人婆"型故事中蕴含的各民族共同传承、交融、共享的文化质素,对于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共同性"吃人婆"型故事狼外婆文化认同

    明清湖广土司辖区与中原内地人员往来研究——基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

    安志强
    4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湖广土司辖区与中原内地存在广泛且频繁的非官方人员往来.土司同文人士大夫、卫所官员等王朝国家的代表之间,常常吟诗作赋、尽翰墨之交,更有互构姻联、作白头之约.土司治下地区也同中原民间相互保持着密切交往,如接纳中原移民、贸易往来、儒释道精神追求等非官方活动.这些人员往来的原因,既有土司对政治的诉求、经济的考量,更有对中原物质及精神文化的钦慕.这些人员往来最终强化了地方人群的国家认同意识,促进了土司辖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关系向好,是中国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珍贵历史片段.

    湖广土司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

    回应性供给:农村老年人智能服务供给的实践逻辑

    钟曼丽杨宝强
    5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完善的智能服务供给是保障农村老年人共享数字红利的基础.然而,在智能服务供给实践中,一些基层政府却延续了传统的单向度供给模式,忽视了服务对象的差异性及农村老年人应享有的数字权利,导致智能服务供给的结构性困境.提升农村老年人智能服务供给实效,需遵循"需求锚定—结构调适—技术支持—精准回应"的回应性供给逻辑.构建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以锚定老年人智能服务需求,调适政府治理结构以形成矩阵式基层组织,打造数字化人才队伍和适老设计以构建技术支持体系,多元协同和主体赋能以实现精准回应,这将为农村老年人智能服务供给提供适配基础、组织保障、动力引擎和协同合力,保障其共享数字红利,解决数字应用"最后一公里"难题.

    农村老年人智能服务单向度供给回应性供给主体赋能

    初育年龄的同伴效应研究

    梁嘉宁管梓妤
    7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初育年龄的推迟已成为全球趋势,初育年龄直接关系到生育期时间的长度.基于此,本文使用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从邻里同伴和教育同伴两个维度分析初育年龄的同伴效应.研究表明,初育年龄存在显著的同伴效应,行为个体会受到同一社区和同一教育背景的同伴晚育行为的影响,从而推迟个人生育计划.同伴效应的作用存在异质性,其对男性群体的影响较大,邻里同伴效应对农村个体的影响较大,而教育同伴效应则对城镇个体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初育年龄推迟的成因,而且能够解释区域和群体初育年龄的分异,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提供参考.

    初育年龄晚育潮同伴效应邻里同伴教育同伴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数字乡村治理:理论阐释与实现机制

    雷浩然
    8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和规范应用不仅是推进数字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有效方式,也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的重要动力.从逻辑起点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成为数字乡村治理场域拓展的重要路径、治理结构转型的有效举措和治理效能提升的关键手段.从应然图景来看,可以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源头治理、精准治理和系统治理,实现数字乡村治理的前瞻化、精细化和协同化.从实现机制来看,可以从深刻转变治理思维、全面拓展治理功能、统筹协调治理资源、有效巩固治理成果等方面入手,实现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数字乡村治理的深度融合.

    生成式人工智能乡村治理数字治理智慧治理乡村振兴

    少子老龄化影响国家经济增长机制路径研究——基于G20经济体的经验证据

    汪小龙丁佐琴
    9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波特假说理论和熊彼得科技创新理论,依据1999-2022年G20经济体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模型,探讨少子老龄化与科技创新对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少子老龄化对国家经济增长具有显著负面影响;科技创新在少子老龄化与国家经济增长之间发挥正向部分中介效应,从而缓解少子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城镇化和私营程度在缓解少子老龄化对经济增长负面影响中起到重要作用;发展中经济体在科技创新促进国家经济增长方面表现出"后发优势"效应.政策制定者应重视城镇化和私营部门发展,通过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完善延迟退休和生育支持政策等措施促进国家经济增长.

    少子老龄化科技创新国家经济增长莫兰指数门槛效应

    金融科技、乡村产业与农民增收的实证研究

    张振卜祥彭李明珠
    104-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融科技能够有效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为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新活力.本文通过构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标评价体系,从理论和实证双重维度探究金融科技发展对农民收入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的发展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能够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的增长,乡村产业发展在金融科技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金融科技服务能力,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应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金融素养,加大农村地区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竞争体系.

    金融科技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中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