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民族研究
西北民族研究

郝苏民

季刊

1001-5558

xbmzyj@263.net

0931-2938256

730030

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新村1号西北民大院内

西北民族研究/Journal N. W Journal of Ethn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 《西北民族研究》由国家民委主管,西北民族大学主办,资深教授郝苏民先生主编,以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为主并已形成专业特色的大型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6年。 《西北民族研究》立足西部民族社会、面向全国、与国际学界对话。刊载有关蒙古学、藏学、阿尔泰学、中亚学、回族与伊斯兰文化研究,并涉及边疆学、以及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和专题研究方向的生态环境、宗教、人口、妇女、文化遗产、语言文字及其文献、历史考古等内容的最新学术成果;涉及西部开发现实的田野考察报告为本刊特色与己任。经过近30年努力,我们努力将中外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我刊学术指导费孝通先生对本刊所作“专家办刊、学术水准很高”评价作为办刊理念和追求。 《西北民族研究》一贯追求学术规范,讲求学术质量。敬重老、中学者的真知灼见,提携青年学子的创新佳作。曾连续三届被遴选为CSSCI来源期刊和RCCSE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多次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之民族学类核心期刊。是甘肃省一级名牌期刊,美国国际期刊指南收录刊物,《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各类学术数据库(网)全文收录刊物。 《西北民族研究》特色鲜明、学术性强,信息量大、收藏价值高。2007年始由邮局全国发行,全国各地邮局(所)可随时订阅。邮发代号:54-181。国外刊号:QA1090。16开本,季刊,逢季中月15日出版。每期30余万字。国内单价15.00元,全年价60.00元(含邮资)。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1—5558 国内统一刊号:CN62—1035/D 地址:甘肃兰州市西北新村1号 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研究》编辑部邮编:730030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需要观念更新

    李大龙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是当前学界关注的热点,侧重于理论的探讨是一个突出特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是确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观,而正确历史观的确立需要多学科学者的共同努力,既需要历史学学者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摆脱已有的历代王朝史观、"民族"(nation)观念的桎梏,更新一系列观念.

    中华民族共同体天下国家主权国家传统族群观整体史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多维论析

    乌小花郝囡
    1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理论的标志性成果和民族工作的核心主线,具有引领导向作用.在理论丰富和实践推进中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若干知识场域,形成学理性深厚、原创性突出、政治属性坚定、实践导向鲜明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新"是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在话语体系中,"新"表现为语词凝练、理念深化、范式转换的概念之新,由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差异性与共同性、传统与现代共同构成的范畴之新,以及系统陈述、意蕴丰厚、有效传播的表述之新,充分彰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特征与中国价值.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族际交往与文化混融的历史学考察——基于马长寿神话研究的思考

    伍婷婷
    2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前半叶民族学集共时与历时于一身的研究方法对中华民族建设具有独特的理论意义.其中的历史叙述既对阐述中华民族建设的合法性意义至关重要,事实上又可能对中华民族建设起到反作用.如何在研究方法上调和这一矛盾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鉴于此,文章以马长寿的神话研究为分析对象,试图揭示他如何通过理解民族迁徙、族际互动的历程解释文化混融的机制.文章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展示马长寿具体研究中方法使用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更在于揭示此方法对理解民国时期民族学论证多元民族与一体国族相互兼容的意义.

    迁徙传播族际交往多元一体

    探寻超越雅利安道路的可能性——论林耀华的原始社会史研究

    王宏宇
    3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耀华的原始社会史研究应时代风潮而生,深耕三十余年,兼具进化论与功能主义的学术取向.他的原始社会史学说前后历经两个阶段,自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初步探索,于20世纪80年代逐渐形成体系化学说.他澄清了氏族起源程序与军事民主制问题,先后订正了苏联学界的原始社会史二阶段分期法并提出原始社会史三阶段分期法,致力于父系家族公社研究,指出父系氏族与父系家族公社的对张关系,提出水利社会与军事民主制二分的国家生成理论.他的原始社会史学说有力地反驳了雅利安道路的双重模式,并为非雅利安道路的可能性及其普遍性方案作出积极探索.

    原始社会史雅利安道路氏族父系家族公社

    茶及饮茶习俗向北方民族地区和青藏高原的传播

    刘志扬
    4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得益于气候和土壤条件,秦岭—淮河以南的酸性土壤地区是茶叶的主要产地,因此北方各民族必须通过与南方产茶区的交易来获取茶叶.茶叶传入北方民族地区和青藏高原的时间较晚,及至宋代,才有关于北方民族饮茶的确切记载,茶马贸易是当时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物质交换的重要形式.元代,入主中原的蒙古人与汉人杂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相互借鉴和影响,出现融合的趋势,蒙古人开始将茶与奶制品结合在一起,创制出适合自己口味的奶茶或酥油茶.茶叶从南方向北方民族地区和青藏高原传播的历史,不仅是中华各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历史,也为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发挥了重要的经济纽带作用.这一历程反映了跨区域、跨文化的物资流通对中华文明的丰富和多元的贡献,也是各民族团结协作、共同发展、利益共享的历史见证.

    北方民族地区青藏高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地缘结构下的议程设置——我国区域国别研究中的历史框架与认知投射

    袁剑吴思源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缘态势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对外区域认知的基本框架,既有的圈层秩序与线网秩序是中国历史上的两种区域知识类型.随着历史的演进,如何面对新的世界变局,美苏两国的实践提供了认识区域研究的重要维度.如何在理解历史性的圈层秩序与线网秩序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议程设置,接续具有现代性的当代区域知识框架,进而形成新的、具有自身地缘特色与区域关注度的区域国别研究框架,寻找一个全新意义上的"东方"舞台,将是希望与挑战兼具的重要使命.作者围绕这一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思考,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地缘结构议程设置区域历史传统东方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建设研究

    巴战龙
    7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教育人类学在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取得长足进步和显著成就,但也面临如何提高研究质量和提升创新能力的尖锐挑战.当前中国教育人类学的繁荣发展,需要紧紧抓住新文科建设提供的难得契机,在厘清和重构学科定位和愿景的基础上,构建以学会组织为核心的学科创新生态系统.为实现"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目标和任务,中国教育人类学界需要齐心协力,从开发和健全学会组织功能、激励和加强高等学校教学、构建和密织学术合作网络、加强和提升学术创新能力、普及和传播学科视角方法等五个方面着手构建学科创新生态系统.通过不懈努力将教育人类学打造成文科教育中国范式的典型案例和示范学科,真正开创出国际学界公认和国内学界自豪的"教育人类学的中国时代".

    创新生态系统新文科建设学科建设教育人类学

    佛教艺术"新遗产"的再造——河南嵩山少林寺佛教文化遗产考察

    邓启耀
    89-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建于北魏时期的少林寺,历史上是"中州佛教文化圈"的代表性寺院之一,拥有不同时代的建筑、雕刻、绘画与书法作品,可谓中国佛教艺术遗产的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拥有1500年佛教艺术遗产的少林寺,在21世纪萌发创制后1500年"新遗产"的宏愿,邀请著名美术院校艺术家创作壁画,发动全国书法家写经.在这种"新遗产"的创制中,佛教艺术的作者、作品和受众处在什么样的精神性、文化性和社会性的语境,觉察佛教艺术的形似与神似、审美与信仰等问题,是认知佛教艺术作品和世俗作品差异的关键.

    少林寺佛教艺术"新遗产"再造语境

    活态遗产:墨西哥学界非遗保护的知识贡献

    张青仁
    103-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30年代后,在民族主义的支配下,墨西哥革命制度党政府开始对文化遗产进行发掘与建构,形塑遗产的建构属性与遗产保护的世俗化特征.20世纪70年代后,墨西哥文化部门开始保护活态遗产.在墨西哥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其学界主张非遗是从历史上延续至今的活态传统,形成批判本真性、承认主体性的保护理念.通过对大众的政治动员,实现民众文化自觉的生成,完成对活态遗产的激活,以对活态遗产的保护来实现社会活力的再造.墨西哥学界在非遗保护方面的知识贡献明晰了这一事实:兴起于全球化时代的非遗保护不是对本质主义的、固化的历史传统的追寻,亦非民族主义支配下对遗产神圣属性的建构和文化独占权的确认,而是将文化保护实践与地方社会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行动.

    墨西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遗产全球化

    裕固族祁连山文化空间的生产与民族文化交融研究——以民间文学为例

    安帐·瑙汗吉斯钟进文
    117-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祁连山是西北游牧民族世代生息繁衍之地,也是青藏高原北下河西走廊的过渡地带,为生存于其间的各民族提供了互动与发展的空间.裕固族先民自明朝中后期东迁至祁连山后,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以民俗认同为基础,利用民间文学逐步生产裕固族祁连山文化空间,构建祁连山地方文化认同.文章认为,对于裕固族祁连山文化空间的生产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深入探索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机制,以及多民族互嵌式发展的有效实践.

    祁连山文化空间裕固族民间文学民俗认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