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民族研究
西北民族研究

郝苏民

季刊

1001-5558

xbmzyj@263.net

0931-2938256

730030

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新村1号西北民大院内

西北民族研究/Journal N. W Journal of Ethn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 《西北民族研究》由国家民委主管,西北民族大学主办,资深教授郝苏民先生主编,以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为主并已形成专业特色的大型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6年。 《西北民族研究》立足西部民族社会、面向全国、与国际学界对话。刊载有关蒙古学、藏学、阿尔泰学、中亚学、回族与伊斯兰文化研究,并涉及边疆学、以及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和专题研究方向的生态环境、宗教、人口、妇女、文化遗产、语言文字及其文献、历史考古等内容的最新学术成果;涉及西部开发现实的田野考察报告为本刊特色与己任。经过近30年努力,我们努力将中外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我刊学术指导费孝通先生对本刊所作“专家办刊、学术水准很高”评价作为办刊理念和追求。 《西北民族研究》一贯追求学术规范,讲求学术质量。敬重老、中学者的真知灼见,提携青年学子的创新佳作。曾连续三届被遴选为CSSCI来源期刊和RCCSE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多次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之民族学类核心期刊。是甘肃省一级名牌期刊,美国国际期刊指南收录刊物,《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各类学术数据库(网)全文收录刊物。 《西北民族研究》特色鲜明、学术性强,信息量大、收藏价值高。2007年始由邮局全国发行,全国各地邮局(所)可随时订阅。邮发代号:54-181。国外刊号:QA1090。16开本,季刊,逢季中月15日出版。每期30余万字。国内单价15.00元,全年价60.00元(含邮资)。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1—5558 国内统一刊号:CN62—1035/D 地址:甘肃兰州市西北新村1号 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研究》编辑部邮编:730030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的思考

    严庆郭雨晨
    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是体现学术自主、理论自信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是事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实践.观念反映事实,观念推动建设实践,实践推动本体的发展,从而形成本体——意识——实践的能动循环,助推本体的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对本体的反映,而是通过主动"铸牢",能动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生动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上的责任与使命担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意识实践理论体系

    共同体化:赋予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的实现机制

    何明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迈向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各民族和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无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经济基础,然而二者之间并非必然性的因果关系.推动各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共同体化",赋予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才能使之成为有效支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固基石,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

    经济发展共同富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体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俗方位与时代路向——基于多民族民俗生活共同体的视角

    王丹
    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多民族民俗生活共同体是历史传统与现代生活融合的结果,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成果,包含从区域到国家的不同认同层次,包含共同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俗生活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基础,多民族民俗传统赓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向度,乡村振兴实践多民族民俗生活共同体的发展路径.要增进多民族民俗生活和民俗传统的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多民族民俗生活和民俗传统的差异性,提升中华多民族民俗生活的辨识度,突出民俗传统中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多民族民俗生活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经验智慧,民俗生活共同体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土壤和传统根基.新时代民俗生活共同体建设立足于中国多民族民俗传统的历史实践、现实生活和面向未来的内在需要与外在驱动的综合的自我更新,通过多民族民俗自身持续生成变化和加强主体性的推进策略,将民俗传统的主体性与互主体性置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进程中,精准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俗方位与时代路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民族民俗生活共同体民俗方位时代路向

    "圆融":超越本体论转向的一种可能

    徐飞倩梁永佳
    3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本体论转向的讨论,国际和国内学界很少有人通过转换"认识域"的方式尝试从总体上超越本体论转向.本文将中国佛教哲学的"圆融"概念吸收、转化为人类学本体论的理论来源,认为"圆融"概念有可能在当前西方人类学本体论转向中流行的结构论、栖居论和对称论之外开辟一条新路径.文章将用"圆融"分析一名在德国的越南留学生日常饮食背后的本体观念,解释她对生命、存在、身体的理解,实践一种"以中释外"的思考方式和解释路径.

    本体论转向"圆融"饮食观宇宙观

    家父长之外的自由:马林诺夫斯基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挑战

    高寒张亚辉
    4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综述了20世纪初精神分析和人类学领域围绕俄狄浦斯情结普遍性的问题展开的讨论.马林诺夫斯基的特罗布里恩德研究显示,母系社会不存在俄狄浦斯情结,而存在"憎母舅恋姐妹"的母系情结.一些学者对此表示质疑,认为母系情结只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一种转移,俄狄浦斯情结存在于母系社会,而且比西方父权社会更强烈.文章认为任何一个早期人类社会都必然存在俄狄浦斯情结.在以家父长制度为基础的印欧社会中,俄狄浦斯情结造成压抑并成为文明的动力;而在特罗布里恩德社会中,库拉交换渗透至家庭内部,形成以姻亲关系为本质的父子关系,因而俄狄浦斯情结可以被摆脱.

    人类学与精神分析马林诺夫斯基俄狄浦斯情结家父长

    文化主体性的呈现与解读——基于非遗旅游实践的扎根研究

    陶慧杨洋张希月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涵在于其主体性,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是当下主流的非遗保护途径,但在旅游实践中如何呈现文化主体性价值还有较大的讨论空间.本研究以恩施土家女儿城为例,采用探索性案例分析与扎根结合的研究方法,在互动仪式链的理论视角下探索非遗文化的旅游实践路径及其主体性呈现过程.研究总结了文化主体从离散到团结的共生发展模型,表明恩施土家女儿城非遗旅游的现代化实践主要按照构建期、交融期和共生期三个阶段展开,其中文化主体的情感能量从自在到自觉的演变是非遗文化主体共生的核心驱动力.研究揭示了非遗的传承、创新及文化共同体的价值重塑逻辑,旨在为民族地区的非遗旅游创新实践与现代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指导.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主体性旅游实践扎根研究恩施土家女儿城

    观影者视角下的神话再讲述:基于网络影评定性分析的观众研究

    李靖
    7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神话主义理论的提出,学者们对神话传统在影视媒介中的再讲述机制作了颇有新意的探讨,这种再讲述得以实现并形成社会实践层面的意义场域在于观影者.因此,影视媒介中的神话主义的研究仍需要走向实体的观众和他们在解码过程中展现的充满主体性的观影感受.通过思考传播学和影视领域中实体观众研究的不同趋向,文章把由观影者自发主导的网络影评作为一个有效的定性分析对象,并以豆瓣网中对动画片《女娲补天》跨越15年的影评为个案,在理论层面探讨观影者如何体验、解读并形塑影视媒介化下的神话再讲述.对这个个案的分析表明,以个性化写作、平民化视角和草根情结为特质的网络影评在突显新媒体时代主体经验的多元自发表述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而且影评中最为普遍长久的话题清晰地映射出神话传统通过动画媒介观众而形成的衍生和意义生产过程,包括女娲神话传统的承继和再造的神话体验,不同神话脉络跨时空表达的差异性与意义生产,以及通过对当下语境中动画民族情结和女性主义话语的参与而实现的再制码和意义的延展.

    神话主义神话再讲述影视媒介《女娲补天》网络影评受众/观众研究

    符号的协商:神话的舞台艺术表达与跨媒介融合叙事——对于"嫦娥奔月"神话剧的一项考察

    王旭
    8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话剧是一种具有民族风格与魅力的戏剧类型,通过舞台表演对口承神话或书面神话予以形象化、艺术化的重塑,向大众直观立体地呈现民族文化,传递价值取向.文章通过探讨"嫦娥奔月"神话剧这类个案,发现:神话的舞台艺术表达是一种跨媒介融合叙事,由多元主体创作,运用多种媒介符号,经过主体间协商完成;由此,神话不再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既定作品,而是以视觉为中心、动态开放的综合表演艺术.这一发现为戏剧媒介中的神话主义的研究提供了一种以"视觉""表演""交流"为中心的分析视角,丰富了神话研究的艺术维度,对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神话剧、构建中华民族的舞台视觉艺术形象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神话主义媒介舞台艺术视觉符号嫦娥奔月

    频道化讲述:神话在电视媒介中的再语境化

    贾志杰
    94-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话的电子媒介讲述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其中电视是神话展演最丰富的媒介之一.然而学界对此类现象的阐释显得力度不够,原因之一是长期以来神话学界一直存在着重内容而轻媒介的研究取向,对媒介本体与神话讲述的关系认识不足.在媒介能动性的视角下,电子媒介并不是惰性的、静态的,而是可以形塑神话讲述活动的重要因子.就电视媒介而言,频道化讲述是重要的节目播出机制,它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神话的讲述方式和呈现形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少儿频道神话创演节目《少年的奇幻世界》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其所展演的神话在内容、形式、功能等方面都受到电视台和频道立场的规约,在频道化讲述的机制中被再语境化,鲜明展现了媒介对神话讲述的形塑力.

    神话电视媒介的能动性频道化讲述《少年的奇幻世界》

    网络游戏对神话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何帅
    106-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时代,随着玩家需求的上升,网络游戏也进行着深层次的建构.在当下热门的网络游戏中,往往能看到传统神话的影子.网络游戏中的神话不是传统神话的再现,而是挪用与重构传统神话后生成的符合游戏情节的神话.在网络游戏对神话资源的改造中,游戏场域代替了神圣殿堂,人本主义的娱乐文化取代了传统神话的宏大叙事.虽然重构后的神话中古老文化的内涵会流失,呈现扁平化的降维特征;但是游戏与神话的深度融合,在增加游戏文化厚度的同时,也使玩家战斗的场面更为精彩,创造了具有明显时代气息的"游戏神话".游戏中的神话被玩家广泛接受和传播后,又不断塑造着专属游戏时代的神话传统.网络游戏对神话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体现在故事原型的再现、英雄人物的重塑、神怪角色的重构三方面.

    网络游戏神话资源开发与利用神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