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张光强

双月刊

1009-9107

xuebao2606@vip.sina.com

029-87092606

712100

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34信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是由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主要栏目有“三农”问题研究、农业史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西部大开发研究,经济与管理、哲学、政治与法学、社会学、语言文学、历史学、中外文化研究等,其中“三农”问题研究、农业史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和西部大开发研究是本刊的特色栏目,对于高质量的此类稿件本刊将优先发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域下数字乡村韧性建构的多重逻辑与实现路径

    胡卫卫魏可心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已进入攻坚期与深水区,传统的刚性治理机制在数字化的乡村风险治理场域中面临诸多难题,而公共服务系统的"停滞"、基层政权体系的"梗阻"、社会组织机构的"失灵"以及农村居民主体的"蒙蔽"等现实困境严重掣肘数字乡村韧性的建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因契合风险治理主体、客体和环境的内在逻辑,与数字乡村治理情境的复杂性之间存在高度耦合.以关中平原H 村的数字乡村韧性实践为考察个案,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解释工具,深入剖析数字赋能乡村韧性建构的逻辑理路.研究认为,借助数字赋能的感知逻辑、信息驱动的应对逻辑、多元共建的控制逻辑以及制度管控的防范逻辑,可以有效搭建数字乡村复杂性风险的韧性框架.基于此,通过搭建数字底座,优化制度体系,完善心理机制和吸纳多元主体的举措能有效化解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风险.

    数字乡村风险社会复杂适应系统理论韧性建构

    数字公共性: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建构逻辑与优化路径

    丁波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嵌入乡村社会,改变乡村社会的结构特征与治理模式,重构乡村治理共同体,形成具有数字公共性特征的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以数字主体、数字空间和数字场景的建构逻辑,培育数字参与理念、构建数字联结纽带、搭建数字交往平台,实现数字公共性生产.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通过治理主体的行动共建、治理方式的技术共治、治理资源的利益共享,推动乡村治理的数字赋权、数字赋能、数字赋利,有助于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

    数字乡村建设数字公共性乡村治理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

    数字化赋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机理与路径

    高春凤
    1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是破解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发展困境的重要抓手,对于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作用.数字化有助于打破"空间即建筑,形态即实体"的观念,推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从线下向线上、实体向虚拟、传统业态向新兴业态转变,促进文化基础设施升级、服务机构互联和文化资源整合.鉴于实践中存在的数字化设施不足、文化资源互联共享不足、网络文化治理滞后等问题,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和发展要以数字化赋能为主线,按照理论赋能推动思想理念转变、技术赋能提升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品质、服务赋能增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发展活力、治理赋能提高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管理效度的逻辑机理,依据"新空间、新基建、新机制、新场景"路径,以"数字化+""互联网+""人工智能+"为驱动,打造多元场景融合、线下线上协同、供给需求匹配、数量质量并重、标准特色兼容的新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数字化赋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逻辑机理空间重塑

    延安精神融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价值传递与路径探析

    赵延安施苏生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安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助促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和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宝贵精神资源.鉴于延安精神在与时俱进中不变的普遍性指导价值以及党对延安精神的重视,将延安精神融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具备实施的现实基础和政治保障.提炼延安精神的内在精神因子,将之融入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之中,实现了延安精神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价值传递,有助于解决乡村人才"用不上、下不去、留不住"的现实问题.在融入的具体路径上,主要针对乡村振兴从业者和高校学生,在党的领导下做好融入的顶层设计,充分凝聚地方政府、培养单位、用人单位和宣传媒体的职能合力,有效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并经由广泛的农村体验将延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其在体悟精神伟力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本领和能力.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延安精神融入路径

    乡村文化振兴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优势、障碍与进路

    贺莉莉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共同富裕旨在实现生活品质全面提升,不仅追求物质层面的富饶与充裕,而且强调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满足,即物质富足与精神充实和谐并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发展阶段,积极培育并激发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助于提升农民文化底蕴与道德修养,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推动乡村社会全面发展与繁荣.乡村文化振兴是解决城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关键途径.乡村文化振兴具有统一思想认识、培育乡风文明、实现精神自强等显著优势,为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思想基础、文化资源和内生动力.然而,囿于农民综合素养不高、乡村文化价值在多元文化碰撞中日渐式微以及文化振兴载体建设不畅等现实障碍,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为此,应通过强化宣传教育、推动乡村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大局之中、建设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举措,充分发挥乡村文化振兴在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

    乡村文化振兴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海外学者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动因与成效

    高小升高嘉悦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受到海外学界的持续关注和研究.海外学者的研究具有极强的实用主义目的,重在剖析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因,评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以及展望乡村振兴战略的未来前景.在海外学者看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重塑中国城乡关系和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是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原因.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提振了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而且极大地助推了新时代中国的文化传承.归因于世界农业发展的日益数字化趋势等因素,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未来发展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需要解决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需要平衡如土地用途调整与保障粮食安全的关系.总体来看,海外学者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以肯定为主,并且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提出了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海外学者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出台的部分政策的意图仍存在一定的误解和错误认知,需要在对外传播中主动予以回应、批驳和积极引导.

    海外学者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动因实施成效

    设计赋能乡村六次产业:基本路径、演化过程及创新实践

    张犁李思佳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六次产业化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和有效抓手.从分析六次产业化的内涵入手,探寻设计赋能乡村六次产业的基本逻辑和演化机制;从"设计乡村化和乡村设计化"双路径赋能机制和"设计介入-产业协同-融合共生"三个赋能维度,探索设计赋能的运行方式;构建一个包含资源支撑、设计驱动、制度保障的理论框架,提出乡村设计实践可以通过"一个框架、一个体系和一套制度"来实现设计赋能,并以农产品包装设计和非遗信息图形设计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指出设计驱动产业融合创新,可促进乡村"三产融合、两化融合、全域融合",赋能优质资源不断转化为乡村永续发展动能,促进乡村六次产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乡村产业兴旺和高质量发展.

    第六产业设计赋能产业融合创新生态

    现象学视域下农村集体经济的本质再诠释

    李林峰刘启明饶静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鉴于当前政策、理论和实践领域对农村集体经济本质缺乏共识,本研究采用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论,特别是一般现象学还原、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等技术,系统地审视了"农村集体经济应该是什么"这一核心议题.通过全面梳理当前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维认知,从而为其本质探索提供更为宽广的视角.在搁置既有认识的基础上,采用更加开放的态度识别出土地集体所有制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共相,这一发现为理解其本质提供了关键线索.进一步从源初意向性与结构性剖析农村集体经济,揭示其本质在于注重公正,并凸显了其深厚的社会性和伦理性.这种本体论式反思既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科学性及其生命力,更展示了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独有的文化烙印.同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或为理解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

    农村集体经济现象学本质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演进逻辑和创新路径

    樊晓燕蒋明
    6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具有市场性和社区性,农民共同富裕强调发展性和共享性两个维度的目标,二者在基本原则的人民性、实现途径的互助性和目标指向的全面性上相契合,这是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理论发展、实践探索和现实需求是揭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内在逻辑演进的三个方面:理论逻辑是坚持公有制基础上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的理论创新;历史逻辑是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现实逻辑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意义.由此从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和基层治理制度创新的整体视角提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创新路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战略作用,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规律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需要坚持的重要原则.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农民共同富裕制度创新

    中国文化情境下价值感知对农户混农林低碳增汇措施采纳的影响

    薛彩霞侯广健
    7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混农林是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减缓气候变化的生态农业模式,农户的混农林低碳增汇措施对其贡献"双碳"目标具有重要影响.基于陕南秦巴山区 864 份调研数据,运用多元Probit模型以及调节效应模型探讨中国文化情境下价值感知对农户混农林低碳增汇措施采纳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措施之间的关联效应以及社会权威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农户的减少含碳要素投入与减少非合意产出、减少含碳要素投入与提高经营强度、减少含碳要素投入与加强森林保护以及提高经营强度与加强森林保护措施之间均存在互补效应;(2)功利感知对各低碳增汇措施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合群感知对减少含碳要素投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颜面感知对减少含碳要素投入和提高经营强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社会权威在合群感知、颜面感知与减少含碳要素投入,功利感知、颜面感知与提高经营强度,功利感知与加强森林保护的关系中起负向调节作用.建议政府从中国本土文化特征入手,激发农户响应"双碳"目标的内生力量,同时发挥不同措施与技术之间的协同效应,推动农林减排增汇的长效开展.

    陕南秦巴山区价值感知中国农村社会特征混农林关联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