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人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人口
西北人口

郭志仪

双月刊

1007-0672

xbrk@lzu.edu.cn

0931-8912629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

西北人口/Journal Northwest Population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会科学人口学刊物。旨在开拓我国人口科学研究工作,探索解决西北地区的人口问题、宣传我国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交流人口科学研究经验和成果,交流计划生育工作的经验、普及人口学知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基于教育的调节作用分析

    杜鹏马琦峰和瑾孙可心...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进一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基于2020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倾向值得分匹配等方法,分析互联网使用及其行为特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探讨教育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心理更健康,且使用频率越高、熟练程度越高、使用功能越多,其心理越健康.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具体言之,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互联网使用对其心理健康的正向促进功能越强.从行为特征层面上看,教育在互联网使用熟练程度、信息获取功能中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在社交活动、休闲娱乐功能中发挥着负向调节作用,在使用频率、功能数量中则并未发挥任何明显的调节作用.对此,为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在老年群体中的积极作用,应营造出良好的老年数字网络接入环境,切实提升老年人的互联网使用率;应关注不同受教育程度老年群体间的差异,精准把握老年人差异化使用需求;应推动老年教育形式内容多元纵深发展,不断加强老年人互联网使用能力.

    互联网使用行为特征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调节作用

    降费、延迟退休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充足性

    雒庆举梁靖怡
    1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为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活力,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4月颁布了《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降费政策的实施,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充足性带来较大挑战.2021年"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要"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冲击.文章构建了一个两期的OLG理论模型,通过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数据模拟分析,探究养老保险降费政策与延迟退休政策实施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综合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养老保险降费政策会直接降低统筹账户基金收入,但也会因为稳态工资水平上升、资本回报率下降等变动,提升统筹账户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的收入与支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最终共同导致了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基金缺口和养老保险总基金缺口的明显增加,整体养老保险基金充足性水平显著降低.第二,延迟退休政策的直接效应表现为提高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基金收入、降低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基金支出,间接效应则表现为降低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基金收入与支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结果是提升统筹基金和总基金的充足性.第三,降费与延迟退休两项政策的配套实施,会缓解养老保险降费政策对基金充足性带来的挑战.动态数据模拟显示,延迟退休年龄6岁,会抵消缴费率从20%下降到16%对基金充足性带来的冲击.

    降费延迟退休养老保险基金充足性

    质量型人口红利的数量和质量二重效应

    金牛黄祺雨原新
    2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红利是人口机会在政策环境激活下产生的经济增长效应,随着劳动力表征的数量型人口机会收缩,教育人力资本表征的质量型人口机会迅速扩张,积极开发质量型人口红利以抵消数量型人口红利的衰退逐渐成为共识.考虑教育结构的异质性,构建教育人力资本结构指数表征质量型人口机会,通过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相应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数量和质量二重维度;以技术进步为中介变量,更加印证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转型背后的人口动力也在同步转型;但质量型人口红利的数量和质量二重效应并非绝对替代关系,而是存在主导性差异的互动关系.南北方地区存在异质性特征,北方地区的教育人力资本结构指数对数量维度经济发展的正向影响较为显著,南方地区却不显著;南方地区的教育人力资本结构指数对质量维度经济发展的正向影响较为显著,北方地区却不显著.质量型人口红利的数量和质量二重效应的发现,为未来深度开发质量型人口红利提供分区施策的实践启示,对深入建构具有中国话语权的人口红利理论也具有重要意义.

    人口机会人口红利质量型人口红利人力资本高质量发展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背景下社会公众参与空气质量治理的效应研究——基于中国35个重点城市的现实考察

    张济建侯子雄丁绪辉尹星...
    4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传统的政府单边治理模式收效甚微,推动公众参与空气污染治理成为重要抓手.文章从非正式制度规制的公众参与视角入手,在理论机制分析基础之上,利用2010~2019年中国35个重点城市的面板数据,引入调节效应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探究了社会公众参与空气质量治理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公众参与空气质量治理可以产生显著的积极效应,并且能够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度的提高凝成政府与市场的合力,更有效地协同促进空气质量提升;随着GDP的增长,公众愈发积极地参与空气质量治理会使城市空气质量"先提升、后下降、再提升";此外,公众参与空气质量治理的积极效应还存在城市能级异质性,相较于一线和新一线城市,非一线城市的空气质量提升效果更为明显.鉴于此,应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环保监督作用,构建多种规制方式协调的综合环境治理体系;并注意与经济发展相协同,针对不同城市类型因地制宜地制定环境保护和公众参与的施政策略,以有效提升城市空气质量.

    减污降碳公众参与环境规制空气质量环境保护

    青年群体生育意愿的十年变迁(2012~2021)——基于年龄、时期和世代分析

    赵凤陈李伟桂勇
    5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青年生育意愿的低迷引起学界广泛关注.然而目前青年群体生育意愿的低迷究竟是属于个体生命周期中的年龄效应,还是可以归结为他们独特的代际人口特征,抑或是剧烈社会变迁所导致,依然需要深入探讨.文章基于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追踪调查数据(2012~2021),采用生命历程理论视角和APC模型,探讨了青年群体生育意愿在年龄、时期和世代三个维度上的变化趋势.统计分析发现,年龄与生育意愿呈现倒U型关系;青年群体表达的生育意愿在2012~2021十年间整体上随时间推移而下降;越年轻的世代,其网络表达的生育意愿越低.研究表明,青年群体生育意愿的低迷是个人生命周期、社会变迁和世代更替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世代效应与时期效应的对比来看,时期效应是导致青年群体生育意愿下降的主要动力机制.影响生育意愿下降的主要因素并非世代更替所带来的深层次生育观念变迁,而是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的形塑.在构建生育友好型的社会政策及发展型家庭政策时,需要切实考虑当代青年的生存和发展现状,减轻生育成本,优化生育环境,进一步释放生育潜力.

    青年生育意愿年龄时期世代

    二孩生育对家庭杠杆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张敏锋吴俊瑶
    6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化我国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精确评估生育特别是二孩生育对家庭经济负担产生的系统性影响,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配套支持措施.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2018年微观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二孩生育对家庭杠杆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二孩生育会导致两种类型的家庭杠杆率均有所上升,其中家庭债务收入比的上升幅度比家庭资产负债率高48.8%,但总体影响相对温和;在使用PSM-DID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二孩生育通过降低家庭收入,推高了家庭资产负债率和债务收入比,而地区收入不平等起到正向调节作用;由于存在生育养育成本差异和"男孩偏好",二孩生育对城镇家庭、东部地区家庭、非隔代照料家庭以及第一胎生育女孩家庭的杠杆率的推高作用显著.因此,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加大对重点区域和重点家庭的支持力度,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二孩生育收入不平等家庭杠杆率生育政策

    环境污染、健康冲击与劳动参与——来自CFPS调查经验证据

    张义王爱君黄寰
    8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健康的良好发展与劳动充分供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学界并未真正从健康作用视角,建立理论分析框架,并给出环境污染对劳动参与影响的经验证据.为此,基于家庭时间配置理论,构建健康冲击下的劳动供给决策行为分析框架,并利用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样本,运用Logit模型和非线性中介效应模型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剥离健康冲击作用后,环境污染对劳动参与伴随着不显著的促进作用,健康能够显著提升劳动参与概率,但剥离后的污染健康冲击容易使劳动力发生劳动供给替代行为,会显著降低劳动参与概率,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平均显著降低21.964%,大于环境污染的促进影响,这也包含了健康冲击的中介效应.尤其男性、新生代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中等、非农工作、健康投资意识差和淮河以北的劳动力遭受污染健康冲击时,更易减少劳动参与.这是劳动力对非市场劳动时间供给效用或者健康损害机会成本与市场劳动时间供给收益间的权衡与博弈的结果.

    环境污染健康冲击劳动参与非线性中介效应

    贫困治理视角下中国家庭韧性的区域差异性研究——基于CFPS2018数据的多阶段估计模型分析

    袁年兴朱海龙袁瑞萍任远...
    94-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庭韧性作为一种家庭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内外部冲击的能力,对新时代中国的贫困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但贫困治理与家庭韧性是反贫困工作中的两种不同面向,二者既具有路径方略方面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也具有视角方面的独特性.如何在理论层面上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以及如何在实践层面通过家庭韧性的视角和手段来实现贫困治理的目标,一直是学术界重点考察的问题之一.文章基于CFPS2018数据,通过建立多阶段估计模型,运用多元分析技术对中国6个不同地区的家庭韧性及其6个维度的指标进行测量,结果显示:精准扶贫大大提高了国家总体反贫困水平和家庭生活质量,但家庭适应性并未达到预期水平,家庭韧性仍然具有可提升的空间;不同地区的家庭韧性具有区域异质性,这主要取决于韧性的不同维度指标的差异;家庭的经济收入和社会所提供的保障水平对于家庭韧性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在后扶贫时代,决策者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具体韧性维度的表现采取合理有效行动,提高家庭对抗返贫风险的综合韧性水平.

    家庭韧性贫困治理区域差异

    家庭内部时间禀赋代际转移对子代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李琦钱峰成前
    104-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幸福感是个体对时间精力等生命资源配置的效用最大化体验.立足于中国传统家文化背景,从家庭内部时间禀赋资源配置视角切入,基于CFPS2018数据,使用有序Probit模型,探究家庭内部时间禀赋代际转移对子代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父代向子代转移时间禀赋的隔代抚养显著提升了子代的主观幸福感,子代向父代转移时间禀赋的孝亲敬老显著提升了子代主观幸福感.机制研究发现,父代向子代转移时间禀赋促进了父代向子代的经济代际转移,且该经济代际转移在父代向子代转移时间禀赋对子代幸福感影响效应中存在正向的中介作用;子代向父代转移时间禀赋促进了父代向子代的经济代际转移,且该经济代际转移在子代向父代转移时间禀赋对子代幸福感影响效应中存在正向的中介作用.面对养老、抚幼和幸福感问题,应重视家庭内部资源配置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为隔代抚养及赡养老人等家庭代际帮扶制定相应的补助政策;在制定新的退休制度时将家庭内部资源配置需求纳入考虑,提高政策的人文性以提升个体的幸福感水平;提高公共照护资源的供给,加强公共托幼服务、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时间禀赋代际转移隔代抚养家庭养老幸福感

    工作自主权对劳动者幸福感影响研究

    戴琼瑶张振盛伟
    115-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作自主权的提升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劳动者幸福感,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经济学实证研究.文章采用2014~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以工作任务内容、工作进度安排、工作强度三个维度的变量构造劳动者工作自主权因子,采取Ordered Probit模型考察工作自主权如何影响劳动者幸福感水平.结果发现,我国劳动者工作自主权水平逐年增强并落在中等区间,工作自主权增大显著提高劳动者幸福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者幸福感显著增强;异质性分析表明,30~45岁年龄段劳动者工作自主权对幸福感边际提升作用最大,工作自主权增大对健康水平较低、已婚、女性劳动者产生的边际增长效应更显著,低学历或低收入劳动者工作自主权增大对幸福感边际贡献明显低于高学历或中高收入劳动者,体制内劳动者工作自主权对幸福感的提升更为显著.工作自主权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管理者要重视劳动者工作自主权对其幸福感的提升作用,基于劳动者个体、家庭及工作特征差异进行自主权的选择性授予,注重"权才匹配",有效促使劳动者获得更高幸福感水平.

    工作自主权劳动者幸福感选择性授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