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人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人口
西北人口

郭志仪

双月刊

1007-0672

xbrk@lzu.edu.cn

0931-8912629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

西北人口/Journal Northwest Population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会科学人口学刊物。旨在开拓我国人口科学研究工作,探索解决西北地区的人口问题、宣传我国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交流人口科学研究经验和成果,交流计划生育工作的经验、普及人口学知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智慧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现实障碍、建设逻辑与实现路径

    蒲新微张馨康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打造高质量的智慧养老服务是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然而囿于养老服务的技术斥老化、主体碎片化、模式分层化和保障空心化等问题,老年人并未在智慧养老领域中获得较好的数字化服务体验.文章对当前我国智慧养老服务低效运行现象隐含的底层冲突和诱发的现实原因进行了系统深入分析,基于主体性和嵌入性的建设逻辑,从多个维度探寻应对问题的有效良方:一是针对数字技术进行适老改造,使老年人摆脱被动型数字化,消解其与数字社会的双向互斥,实现老年友好型数字社会的建设构想;二是侧重服务主体、强调包容协同,从整体性视角出发,整合各方利益诉求,调配多元角色站位,落实主体本位职责,推动服务开发升级;三是围绕服务模式展开耦合创新,根植于多种养老模式的性质与类型差异,巧妙化解资源整合困难、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矛盾现象,实现模式机制的共生共创;四是立足保障制度深化要素改革,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提升政策支撑力度,扩大福利配套范围,强化老年群体的服务购买能力与意愿,优化智慧养老结构.在此基础上,合理维持多重举措间的动态平衡与辩证调整,为老龄群体享受高质量的老年生活、破解数字时代老年人急需解决的服务难题提供一条可供参考的实践路径.

    数字社会智慧养老服务急难愁盼问题高质量发展

    人力资本异质性与农民工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

    盛伟董雅倩廖桂蓉
    1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和健康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民工的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通过Probit和Tobit模型来考察教育人力资本和健康人力资本对农民工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的影响,并对其内在传导机制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研究发现:教育人力资本和健康人力资本的提升会促进农民工参与风险性金融市场,并增加对风险性金融资产的投资.异质性分析表明,教育人力资本和健康人力资本的提升效应存在区域差异性,经济条件较差、教育水平较低地区的农民工参与风险性金融市场的潜力较大;就性别而言,教育人力资本在男性农民工的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中影响更大,而健康人力资本对女性农民工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更为明显.机制检验表明,教育人力资本通过提高农民工的风险偏好和金融素养的方式增加其对风险性资产的配置比例;健康人力资本越高,农民工的风险偏好越强,越倾向于投资风险性金融资产,其财产性收入也因此提高.据此,应加速提升农村地区教育和健康人力资本水平,并优化金融环境,针对农民工的实际需求提供金融服务;农民工自身也要主动学习金融知识,提高金融素养水平,拓展了解金融信息的渠道,提升抗风险能力,不断优化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

    人力资本异质性教育人力资本健康人力资本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农民工

    人口流动、知识关联与城市创新——基于空间溢出与距离约束视角

    曾永明钟子康
    2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口负增长程度不断加深,流动人口成为未来城市人力资本竞争的关键,也成为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多视角探究人口流动对城市创新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运用空间经济学框架下的知识创新与扩散模型(TP模型),利用2010~2021年中国28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结合空间计量模型方法,基于空间溢出与地理距离约束双重视角,研究人口流动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城市创新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与集聚特征,具体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高高集聚",东北部、西部、西南部等内陆地区"低低集聚".(2)人口流动规模扩大强化了知识关联进而对城市创新水平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空间效应分解发现,人口流动对城市创新发展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人口在空间上的自由流动可以产生区域创新发展的知识溢出与扩散效应.(3)人口流动产生的创新溢出效应受到地理距离的约束,50~300公里是城市创新水平空间溢出效应的密集溢出区、300~500公里是边缘溢出区、500~1 000公里是空间收敛区.(4)在地理距离的约束下,人口流动产生的创新溢出效应在不同城市群中存在异质性影响,京津冀、长三角与长江中游城市群能有效发挥人口流动的创新溢出效应,而珠三角与成渝城市群还未能激活人口流动的创新溢出效应.

    人口流动知识关联城市创新溢出效应空间经济学

    "历久弥新"还是"归于平淡":结婚时长、夫妻共识与中老年人婚姻满意度

    马琦峰杜鹏
    3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婚姻是联结家庭的重要纽带,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与推动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双重背景下,关注中老年人婚姻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些观点认为夫妻在历经"七年之痒"后双方的婚姻关系将逐渐趋于稳定、回归平淡,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基于2014、2018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三期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结婚时长对中老年人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并探讨夫妻共识在其中所发挥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从基准关系来看,结婚时长会对中老年人婚姻满意度产生显著的线性影响,结婚越久,中老年人的婚姻满意度就越高,这一结论在使用四种不同稳健性检验方法后依旧成立;其次,从群体差异来看,相较于老年、非农户口群体,中年、农业户口群体更有可能在夫妻婚姻延续过程中获得婚姻满意度的提升;最后,从内在机制来看,夫妻共识是结婚时长影响中老年人婚姻满意度的重要作用机制,结婚时长会通过增进女性婚嫁、女性生育与家务责任上的夫妻共识来提升中老年人的婚姻满意度.对此,为进一步推进和谐婚姻家庭建设、改善居民中晚年生活福祉,应加快构建婚姻家庭建设的支持性政策体系,积极宣扬男女平等与责任共担的社会理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

    中老年人结婚时长婚姻满意度夫妻共识机制检验

    家庭育儿效用、社会经济地位与育儿经济成本

    贾志科罗志华薛琪薪
    5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低生育率背景下,育儿经济成本及其差异问题已经成为家庭社会学和人口学领域的重要议题.利用2019年在西安市五城区针对955名已育一孩夫妇开展的"养育成本及生育意愿状况"专项调查数据,基于新家庭经济学和社会分层理论视角,讨论了家庭育儿效用和社会经济地位对育儿经济成本的影响及其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差异.研究发现:第一,育儿效用、社会经济地位与育儿经济成本之间更多表现为一种同向递增关系,并且家庭育儿经济支出在0~3岁、3~6岁和6~12岁家庭之间呈现出一种倒"J"型结构.第二,家庭育儿效用、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对育儿经济成本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以心理满足为主的情感效用、家庭的客观和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的上升有利于提高家庭育儿经济成本,且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的向前推进也会促进家庭育儿经济成本的投入.第三,家庭育儿情感效用、社会经济地位对育儿经济成本的正向影响效应存在家庭生命周期阶段方面的分异,尤其在3~6岁和6~12岁家庭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建议出台差异化的家庭育儿经济补贴政策,降低育儿家庭尤其是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育儿经济成本.同时,加强儿童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幼有善育"的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不同特征家庭的共同育儿需求.

    城市家庭育儿经济成本育儿效用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生命周期阶段

    低生育率背景下人工智能的劳动力替代效应研究

    田成诗刘彦霞盖美
    6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替代人力劳动进行智能化生产进而完成大量繁杂的生产任务不只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亦与低生育率导致的劳动力供给结构改变存在紧密关联.文章基于2000~2019年20个国家的面板数据,研究了低生育率背景下人工智能的劳动力替代效应,判断低生育率背景下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之间是否存在"互补式替代"抑或"挤出式替代"效应.结果表明,在低生育率背景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属于"诱导式技术创新"型发展,生育率降低推动企业引进人工智能来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其对人力劳动的替代属于"互补式替代";低生育率对人工智能发展起到正向推动作用,在平均生育水平较低的亚洲最为明显;人工智能发展与生育率之间存在产业结构门槛效应,制造业占比越高,生产所需劳动力数量越大,低生育率对人工智能发展具有越显著的促进作用;智能化生产可提升劳动生产率,进而缓解生育率低下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对生产活动造成的负向影响,产生正向经济效应;发达国家较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短缺更严重,因此,引入智能机器人进行生产可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总的来说,一国或地区是否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应充分考虑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并结合产业结构与人口变化,衡量人工智能引入生产活动带来的经济效益,避免盲目智能化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平衡好这些关系,那么人工智能可作为一国或地区应对"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的有效手段.

    低生育率人工智能替代效应生产力效应

    婴幼儿托育服务对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

    李晓鹤吴梓辛
    7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高女性劳动供给是激发劳动力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而婴幼儿托育服务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基于贝克尔的家庭时间分配理论,并结合既往的研究成果,将劳动供给质量即小时工资率纳入女性劳动供给分析框架,丰富了女性劳动供给的研究维度.文章根据2019年的实地调查数据,主要研究了婴幼儿托育服务对女性劳动参与、劳动供给数量和劳动供给质量的影响效用与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婴幼儿托育服务与女性劳动供给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机构托育服务能够显著提高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增加女性整体的劳动供给数量,同时提升劳动供给的质量.稳健性检验表明,相比于机构托育服务,保姆或月嫂照护孩子对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更为显著.此外还发现,婴幼儿托育服务对生育一个孩子、年龄在20~30岁以及体制外的女性劳动供给产生了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这表明机构托育服务在促进女性劳动供给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基于此,构建普惠、倾斜于部分群体、性别平衡的托育服务体系与家庭生育支持体系,有助于缓解托育服务的供需矛盾,改善青年女性的孩子照护责任对其劳动供给的挤出状况,建立生育、孩子照护友好的劳动环境,来促进女性劳动供给的增加,最终提升整体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和活力,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托育服务女性劳动供给家庭生育支持体系

    互联网使用与相对贫困缓解:作用机制与实证检验

    朱桂丽洪名勇
    88-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对贫困的有效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关键,互联网使用能够提升农户收入增加的能力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能力,缓解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是相对贫困治理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青藏高原农牧区1 104份微观调查数据,采用A-F双界线法、倾向得分匹配法和中介效应法,研究互联网使用对农户相对贫困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互联网使用能显著缓解西藏农户相对贫困,使用互联网农户比未使用互联网农户的相对贫困程度和相对贫困概率均明显下降,且老一代农户使用互联网的相对贫困程度下降更显著,有信仰、半农半牧区和牧区农户使用互联网的相对贫困概率降低更明显.(2)互联网使用通过促进非农就业减缓物质贫困而间接缓解农户相对贫困.(3)互联网使用通过提升奋斗幸福感减缓精神贫困而间接缓解农户相对贫困.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偏远农村地区信息通信设施,提高农户数字素养,缩小数字鸿沟;畅通互联网信息发布与传播,促进就业信息获取和非农转移,缓解物质贫困;积极宣传勤劳致富典型事例,引导农户塑造劳动幸福思想和共建意识,缓解精神贫困;发挥数字经济赋能和减贫作用,缓解农户相对贫困,促进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互联网使用数字素养相对贫困物质贫困精神贫困

    隔代照料、成年子女劳动参与和老年生产性

    石贝贝杨成钢候蔺
    10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少子化、老龄化人口发展形势下,老年人提供隔代照料成为缓解家庭照料负担、增加成年子女劳动参与、提升老年生产性的重要途径.基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验证了控制不同协变量的老年人提供隔代照料会显著促进成年子女劳动参与;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考察二者间的因果关系,结果发现,隔代照料能够保障成年子女的劳动参与率;这种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即隔代照料对年轻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更显著,在城市地区更突出.基于实证结果,结合《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和国际劳工组织数据测算得到:老年人提供隔代照料具有间接生产性,至少增加了1.63%(约675.71万人)的女性劳动参与.这有效保证了有照料需求女性的劳动参与,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代际间劳动力的结构性替代.老年人提供隔代照料一方面减轻了家庭照料负担,缓解了母职困局,增加了成年子女劳动参与;另一方面也实现了老年人力资本的开发,提升了老年生产性.中国具有隔代照料传统,且当前仍是紧密型代际关系为主导,因此,在中国劳动力短缺和结构性矛盾伴生以及生育政策调整交叠背景下,隔代照料有助于实现代际互助,提高家庭福利,并进一步促进代际共融,提升劳动生产力.

    隔代照料劳动替代老年生产性倾向值匹配

    两代教育对农村老年人抑郁的影响

    王萍唐子尧韩瑶李逸明...
    11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安徽省农村老年人生活福利状况"2001~2018年的7期专项追踪数据,采用个体增长模型及广义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两代教育对农村老年人抑郁的影响及其路径.研究发现:第一,老年人教育和子女教育均显著降低农村老年人的抑郁程度,且子女最高受教育年限部分解释了老年人教育对其抑郁程度的影响.第二,两代教育对农村老年人抑郁程度的影响具有年龄组差异,即农村老年人教育仅降低低龄组老年人的抑郁程度,在纳入子女教育变量后,农村老年人获得经济支持仅显著降低中低龄组老年人的抑郁程度,农村老年人获得情感支持显著降低全年龄组老年人的抑郁程度.第三,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是两代教育影响农村老年人抑郁程度的内在根源,老年人教育会影响子女教育,进而引起子女向上代际支持的变化,最终影响农村老年人的抑郁程度,且子女代际支持与子女数之间存在替代效应.基于此,文章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关注农村教育滞后性问题,重视农村子女成才教育,教育资源适当向弱势家庭倾斜,保障农村子女高等教育的可达性.第二,针对不同年龄组老年人的需求,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增加中低龄组老年人获得经济支持和全年龄组老年人获得情感支持的来源.第三,重视家庭养老功能,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子女提供代际支持,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子女给予父母经济支持,提供购房或租房优惠政策鼓励子女与父母同住,进而提高代际间的情感支持.

    两代教育农村老年人抑郁追踪数据年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