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人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人口
西北人口

郭志仪

双月刊

1007-0672

xbrk@lzu.edu.cn

0931-8912629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

西北人口/Journal Northwest Population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会科学人口学刊物。旨在开拓我国人口科学研究工作,探索解决西北地区的人口问题、宣传我国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交流人口科学研究经验和成果,交流计划生育工作的经验、普及人口学知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家庭困境和欺凌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陈卫方震寰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困境家庭儿童往往面临功能缺失的家庭环境,同时也更容易遭受欺凌,家庭困境和欺凌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对儿童心理健康造成双重伤害.文章基于2018年"困境家庭儿童健康状况研究"全国抽样调查数据,详细剖析了家庭困境和欺凌的互动关系及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表明,家庭困境和欺凌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均会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且家庭困境和欺凌两者的作用存在强化效应.一方面,家庭困境会增加儿童遭受欺凌的风险,受调查的困境家庭儿童在过去30天遭受欺凌的比例较普通儿童高出9.6%,困境家庭儿童的欺凌综合得分比普通儿童高0.217;另一方面,困境家庭往往存在家庭功能缺失的问题,在儿童遭受欺凌时难以给予有效支持.遭受欺凌给困境家庭儿童带来的心理健康损害比普通儿童更大,从情绪症状得分上来看,困境家庭儿童因遭受欺凌而受到的心理健康伤害约是普通儿童的1.5倍.此外,欺凌是家庭困境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欺凌的中介作用大约能够解释家庭困境对儿童心理健康负面影响的24.8%,家庭困境会通过增加儿童遭受欺凌的风险进一步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保护困境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既要从家庭角度干预,也要从欺凌角度着手,不仅需要尽可能弥补其家庭功能的缺失,也需要加强校园内外欺凌行为的管理与干预,阻断家庭困境到欺凌的作用路径.

    家庭困境欺凌心理健康

    教育婚姻匹配对父母育儿分工的影响研究

    刘锦含朱美静
    1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育儿分工作为家庭生活的一个重要面向,不仅影响夫妻劳动参与、婚姻质量与儿童发展,对家庭生育决策也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教育扩张进程的推进,中国教育婚姻匹配模式逐渐发生改变,家庭生活中夫妻双方针对育儿分工的协商互动也随之变化.文章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学年追踪数据,使用分数响应回归模型,考察了青少年家庭中父母的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对各类育儿活动分工安排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父母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对照顾子女日常生活起居的分工安排影响较为有限,母亲的投入时间始终多于父亲.其次,辅导子女功课学习的分工安排受到父母教育婚姻匹配模式的显著影响,由受教育程度相对更高的一方主导,但双方受教育程度相同时,母亲会付出更多时间.最后,在男高女低的教育婚姻匹配模式下,父亲更可能与母亲共同参与陪同子女娱乐玩耍,但不会成为该项育儿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实证结果表明,父母育儿分工既包含基于相对受教育程度的理性考虑,也受到社会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两种机制交互作用,在不同类型的育儿活动中塑造出不同的育儿分工安排.总体上看,母亲仍为育儿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父亲更可能以辅助者的角色参与育儿活动.基于此,研究从增强育儿的性别平等化观念、提供有针对性的育儿政策与服务等方面为促进家庭和谐发展与扭转低生育率提供建议.

    教育婚姻匹配育儿分工性别角色观念

    不同社会经济因素对老年人死亡质量的影响研究

    黄钰婷陆杰华
    2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大健康观的普及,国民的死亡质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不同群体之间死亡质量不平等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为了更深入地探究痛苦死亡风险在老年群体中的分布情况,研究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05至2018年四个阶段的死亡老年人数据,运用描述统计和Mlogit回归模型,从个体、家庭和社会三个层次细致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对老年人死亡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老年人死亡质量存在显著差异: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受教育程度越低、家庭经济条件越差的老年人痛苦离世的概率越大.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虽然可以降低老年人"痛苦"死亡的可能性,但更强支付能力所带来的过度医疗风险亦会降低其"安详"离世的可能性.从地域差别来看,相比农村和西部地区的老年人,生活在城市和中东部地区的老年人死亡质量更优.最后,从年龄的弥合效应而言,死亡年龄推迟仅能缩小不同社会经济背景老年人痛苦死亡的概率差异,而无法缩减其安详离世的可能性差异.为此,建议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基层单位形成合力,共同弥合临终照料资源的分布差距,让更多弱势老年人亦得以善终.

    死亡不平等社会经济因素老年人死亡质量安宁疗护

    全面两孩政策后性别角色态度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

    李艳李长安
    4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自2016年开始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以来,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呈下降态势.基于此,文章使用CGSS2017年、2018年与2021年数据,考察了 2016年中国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性别角色态度对育龄人群生育意愿的影响情况.除了基准回归外,还考察了夫妻相对收入水平在其中的调节效应,以及在不同人群中性别角色态度对生育意愿影响的不同表现.研究发现,性别角色态度趋向平等显著抑制了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与再生育意愿,且对三孩生育意愿的负向影响程度大于二孩生育意愿.边际效应分析显示,性别角色态度趋向平等会增加不愿意生育小孩与只愿意生育1个小孩的概率,降低愿意生育2个及以上小孩的概率.夫妻相对收入水平在其中的调节效应显著,具体而言,"男强女弱"的家庭收入模式强化了性别角色态度趋向平等对生育意愿与再生育意愿的负向影响.此外,男性、农村居民、"90后"的性别角色态度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程度更大,随着受教育程度提升、家庭经济水平提高以及社会阶层认同变高,性别角色态度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大小分别呈倒U型、倒U型与U型变化.最后,针对现阶段性别角色态度趋向平等会显著抑制中国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这一矛盾的客观现实,提出了提高育龄人群生育意愿的政策建议.

    性别角色态度生育意愿夫妻相对收入水平育龄人群

    延迟与弹性退休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影响分析——基于共同富裕的视角

    陈肖华
    5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共同富裕的视角,同时分析延迟退休及弹性退休配套措施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水平及其差距性两方面的影响.选取交叉替代率和平均替代率衡量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水平,选取各年龄段退休人员交叉替代率的基尼系数衡量制度内部的养老金待遇差距,构建退休年龄与这些衡量指标关联的精算模型,对模型参数取值进行设置,预测了延迟退休及弹性退休配套措施在2023~2052年间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设计的五种延迟方案均同时呈现双重利好:不仅利于缩小待遇差距,还能够提升养老金待遇水平,且其有利效果是依次增强的.进一步对比分析可得延迟方案的有利效果强弱与方案中参保人员平均退休年龄成正比,平均退休年龄越高,有利效果则越强.在各延迟方案基础上分别配套实施低延迟意愿情景L与高延迟意愿情景H下的弹性退休措施,发现配套措施实施后延迟退休原有的影响方向不变,仍呈现以上双重利好,只不过有利效果程度会有所削弱.基于此,提出尽快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且在施行延迟退休政策时提倡实施弹性退休配套措施,以及应制定相应奖惩措施,激励参保人员选择高退休年龄等针对性政策建议,为基本养老保险迈向共同富裕发展提供参考.

    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待遇延迟退休弹性退休共同富裕

    自然灾害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影响——基于风险与生计韧性的"推力—粘力"研究

    曾雪婷安贤娟盛亦男向华...
    7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造成的威胁与冲击给农业生产以及农民生计带来了多重挑战.文章以长江流域为研究区域,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自然灾害与生计韧性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推力—粘力"效应.一方面,从经济和社会两个角度验证了自然灾害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推力"作用.另一方面,分析灾害风险背景下农户生计韧性对降低农村劳动力因灾外流现象的"粘力"作用,旨在从自然环境角度为农村劳动力流动提供经验证据.研究发现:(1)自然灾害不仅会减少农业净收入,同时也会提升相对剥夺感,两种因素产生同向的推力效应导致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而那些生活在自然灾害频发区的农村劳动力会受到更大的负面影响.(2)新农合以及政府补贴等形式的生计韧性存在显著粘力,能够降低劳动力由于受到自然灾害冲击而外出就业的概率.(3)洪涝、台风等气象灾害以及农林病虫害导致粮食主产区的农村劳动力因灾外流的现象更为明显.同时各种自然灾害对于长江不同河段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影响也有明显的异质性.(4)受到灾害冲击后,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会选择短期外出就业,该时间效应受到人力资本、家庭抚养情况以及务工收入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在气候变化与灾害频发的背景下,需要及时在灾后给予经济支持与心理疏导,并发挥补助与社会保障的粘性作用,对于减缓农村劳动力因灾外流的倾向,稳定农民留乡就业,保障粮食安全具有积极作用.

    自然灾害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生计韧性"推力—粘力"理论

    极端高温与城市居民失业

    程贵刘宇哲章容洲
    8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变暖问题加剧,极端高温给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高温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造成诸多不利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究极端高温可能引发的失业现象,以及通过何种路径缓解其负向冲击显得至关重要.基于2010~2020年230个地级市极端高温天数与城市失业率数据,探讨了极端高温对城市失业情况的影响,以及具体的影响机制和应用绿色政策可能产生的调节效应.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极端高温天数增加会显著增加城市失业率,且经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极端高温天数增多会提升劳动力成本,进而致使企业岗位数量减少,最终造成城市失业率上升.绿色政策应用的调节效应显示,以绿色信贷为代表的绿色金融政策和以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及环保处罚件数为代表的环境规制政策的应用,均对极端高温所导致的失业问题存在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说明绿色政策具备稳就业效应.最后,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东部地区城市的失业情况受极端高温影响尤为显著.基于此,建议应更为关注气候变化影响,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企业应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开展绿色转型,创造"绿色就业岗位".同时,政府应加强绿色政策的政策惠及面及支持力度,不断丰富绿色政策工具箱,充分发挥绿色发展所具有"稳就业"的效应,为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目标提供重要助力.

    极端高温劳动力需求稳就业绿色政策工具

    数字鸿沟对老年人就业不平等的影响研究

    吴鹏刘慧君
    100-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促进老年人口再就业和继续劳动参与是老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随着数字化浪潮的席卷,数字鸿沟似乎成了老年人就业和劳动参与的新桎梏.因此,文章基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信息效应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利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深入探究数字鸿沟对老年人就业不平等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借以弥合老年数字鸿沟、释放老年人的就业活力.研究发现,数字鸿沟会扩大老年人的就业不平等,包括就业机会不平等、就业层次不平等和就业收入不平等.而不同类型数字鸿沟,包括接入沟、使用沟和获取沟对老年人的就业不平等均有显著影响.与其他群体相比,数字鸿沟对农村老年人和男性老年人就业不平等的影响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鸿沟可以通过信息获取和就业技能改善两种方式影响老年人就业不平等.以上研究发现表明,数字鸿沟是影响老年人就业不平等的重要因素,弥合老年数字鸿沟、释放老年人的就业活力,需要加快建立数字包容性社会,大力推动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缩小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城乡差异,并强化老年人的数字技术接入、使用和知识获取的宣传教育,推动数字技术在老年人群中的应用和普及,以助推数字技术成为老年人就业活力释放的催化剂.

    数字鸿沟老年就业互联网使用不平等延迟退休

    隔代照料对年轻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韩翱翔温勇宗占红
    114-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年人在为家庭提供隔代照料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作用,但参与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仍不清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期的年龄划分标准,60~74岁老年人属于年轻老年人,是参与隔代照料的最主要老年人群体,将研究对象聚焦于这部分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由年龄导致的健康差异.基于2020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截面数据,通过工具变量法解决双向因果等内生性问题,采取倾向值得分匹配法克服样本自选择问题,研究参与隔代照料对年轻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将回归模型分别纳入隔代照料强度与工作强度、是否与子女同住的交互项,进行调节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参与隔代照料对年轻老年人心理健康产生积极作用.工作强度的增大削弱了高强度照料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与子女同住促进了高强度照料对年轻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正向影响,但与子女同住可能直接给年轻老年人心理带来负面影响.考虑工作强度,与子女同住在隔代照料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同时得出一些政策上的启示:增加关于隔代照料益处的公众意识,开展隔代照料的公益培训项目,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与子女和孙辈的关系,避免代际冲突带来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努力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对承担工作和照料双重角色的年轻老年人制定灵活的工作政策,支持参与隔代照料的年轻老年人融入多代同堂的住房模式,资助改善多代同住家庭的居住条件.

    年轻老年人隔代照料心理健康调节效应

    西北人口2024年总目次

    126,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