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药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药学杂志
西北药学杂志

杨世民

双月刊

1004-2407

xbyxzz@xjtu.edu.cn

029-82655134

710061

西安市雁塔西路76号西安交通大学医学校区药学系

西北药学杂志/Journal Northwest Pharmaceutical Journal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药学学术刊物。1986年3月创刊。本刊连续数年被我国医药主要检索期刊《中国药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等收录。本刊在陕西省科技期刊审评中多次获奖。本刊设有药物分析、中药及天然药物、药理、药剂、药物与临床、药事管理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茯苓多糖对自身免疫性炎性肌病大鼠的作用

    张宗芳江万清陈增华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茯苓多糖(Poria cocos polysaccharide,PCP)对自身免疫性炎性肌病(autoimmune inflammatory myopathy,IIM)大鼠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造模成功的40只IIM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及PCP低、中、高剂量组,各10只,另设对照组10只。PCP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灌胃75、150、300mg·kg-1 PCP溶液(用蒸馏水配制),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并记录体质量;观察各组大鼠肌电图变化;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称取各组大鼠脾脏、胸腺质量并计算脾脏指数、胸腺指数;用HE染色观察骨骼肌病理学变化;评定大鼠骨骼肌病理损伤情况;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大鼠骨骼肌干扰素调节因子3(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3,IRF-3)、干扰素调节因子7(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7,IRF-7)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PCP低剂量组、PCP中剂量组和PCP高剂量组大鼠体质量、运动单位时限、波幅、脾脏指数、胸腺指数、IRF-3与IRF-7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多项波、CK、LDH、AST和骨骼肌病理评分降低(P<0。05)。与PCP低剂量组比较,PCP中剂量组和PCP高剂量组大鼠体质量、运动单位时限、波幅、脾脏指数、胸腺指数、IRF-3与IRF-7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多项波、CK、LDH、AST和骨骼肌病理评分均降低(P<0。05),高剂量组诸项指数水平变化比中剂量组更显著(P<0。05)。结论 PCP能够调节IIM大鼠免疫功能,改善大鼠肌损伤,可能是通过激活IRF-3、IRF-7表达发挥作用的。

    茯苓多糖自身免疫性炎性肌病干扰素调节因子3干扰素调节因子7免疫系统

    丹参酮ⅡA调节骨关节炎小鼠骨代谢的作用机制

    张超周迎锋路坦赵红星...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 A(Tan Ⅱ A)通过介导Yes激酶相关蛋白(Yes-associated protein,YAP)、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核因子 KB 受体活化因子(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KB,RANK)/骨保护蛋白(osteoprotegerin,OPG)调节骨关节炎小鼠骨代谢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骨关节炎小鼠模型,将60只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Tan ⅡA低剂量组和Tan Ⅱ A高剂量组,每组15只,造模成功后灌胃给药,连续4周。HE和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软骨组织病理损伤并进行Mankin评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骨钙素(osteocalcin,OC)、Ⅰ 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CTX)、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IL-8 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YAP、RANK、RANKL和OPG蛋白。结果 Tan ⅡA可改善小鼠软骨组织病理变化并降低Mankin评分。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BALP、OC水平下降,CTX、TNF-α、IL-6、IL-1β、IL-8、MMP1、MMP3和MMP13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Tan ⅡA低剂量组、Tan ⅡA高剂量组BALP、OC水平升高,CTX、TNF-α、IL-6、IL-1β、IL-8、MMP1、MMP3和MMP13水平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软骨组织中YAP、OPG和RANK蛋白水平下降,RANKL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Tan Ⅱ A 2组小鼠软骨组织中YAP、OPG和RANK蛋白水平上升,RANKL蛋白水平下降(P<0。05)。结论 Tan ⅡA可能通过介导YAP、RANK/RANKL/OPG信号通路调控骨关节炎。

    丹参酮ⅡA骨关节炎Yes激酶相关蛋白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骨保护蛋白

    姜黄素对EMs大鼠子宫异位内膜体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李素艳蔡海瑜
    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姜黄素介导Janus激酶2(Janus kinase 2,JAK2)/信号转导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s and 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s 3,STAT3)信号通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大鼠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10只雌性Wistar大鼠作为假手术组,剩余大鼠于第3个动情期通过子宫内膜自体移植构建EMs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姜黄素低剂量组(48mg·kg-1)、姜黄素高剂量组(96mg·kg-1)及达那唑组(36 mg·kg-1),每组10只,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大鼠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处理15 d。评估治疗后腹腔内粘连程度;检测异位内膜体积;HE染色观察异位内膜病理形态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大鼠腹腔灌洗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异位内膜CD31、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阳性表达;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 B 细胞淋巴瘤/白血病-xl(B-cell lymphocytoma/leukemia xl,Bcl-xl)、Bcl-2 相关 X蛋白(Bcl-2 related X protein,Bax)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及JAK2、STAT3蛋白磷酸化情况。结果 成功构建EMs大鼠模型;模型组大鼠腹腔内粘连评分升高,异位子宫内膜体积增大,间质细胞增多,结构致密,血供丰富。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PCNA、CD31阳性细胞比例及腹腔灌洗液中TNF-α、IL-6、VEGF水平均升高,p-JAK2/JAK2、p-STAT3/STAT3比值及Bcl-xl蛋白高表达,Bax蛋白低表达(P<0。05);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低剂量组、姜黄素高剂量组及达那唑组大鼠腹腔内粘连评分均降低,异位子宫内膜体积减小(P<0。05),上皮结构不完整,间质细胞稀疏、结构松散和炎性细胞浸润,供血不足,异位子宫内膜PCNA、CD31阳性细胞比例及腹腔灌洗液中TNF-α、IL-6和VEGF水平降低,且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p-JAK2/JAK2、p-STAT3/STAT3比值及Bcl-xl蛋白低表达,Bax蛋白高表达(P<0。05);姜黄素低剂量组、姜黄素高剂量组及达那唑组对降低EMs大鼠异位子宫内膜体积、JAK2/STAT3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及异位子宫内膜结构的病理损伤作用逐渐增强(P<0。05)。结论 姜黄素可减小异位子宫内膜体积,增强对异位子宫内膜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激活进而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减少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并抑制血管新生有关。

    姜黄素Janus激酶2/信号转导转录激活因子3信号通路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体积

    利拉鲁肽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介导心肌细胞凋亡

    黄学明戴萌徐菁慧
    8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利拉鲁肽在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处理的心肌细胞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心肌细胞株(H9C2)H/R模型以模拟体外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用四甲基偶氮唑盐[3-(4,5)-dimeth-ylthiahiazo(-z-y 1)-3,5-di-phenytetrazoliumromide,MTT]和 Annexin V FITC-PI 染色法测定细胞增殖和凋亡。检测细胞氧化应激产物和线粒体功能。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凋亡蛋白表达和细胞色素C的释放。结果 利拉鲁肽保护H9C2细胞免受H/R诱导的损伤,因其可减弱H/R对H9C2细胞活力、细胞凋亡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产生的影响(P<0。05)。利拉鲁肽可保护线粒体功能并防止H/R损伤后H9C2细胞中细胞色素C的释放(P<0。05)。结论 阐明了利拉鲁肽在治疗I/R相关心肌损伤中的潜在心血管保护作用。

    利拉鲁肽缺氧/复氧线粒体-细胞色素C心肌细胞株凋亡

    夏枯草抑制人胃癌细胞上皮间质化的机制

    李云川王刚李强李玉庆...
    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夏枯草对胃癌细胞上皮间质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s,EMT)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人胃癌细胞株HGC-27,将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夏枯草低、中、高剂量组(20、40、80μg·mL-1夏枯草提取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3-(4,5)-dimethylthiahiazo(-z-y 1)-3,5-di-pheny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率;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miR-155、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mRNA表达情况;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 GSK-3β、β-catenin、E-钙黏蛋白(E-cadherin)、神经性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和锌指蛋白(Snail)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夏枯草3组胃癌细胞增殖抑制率、GSK-3βmRNA、GSK-3β和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细胞迁移率、细胞侵袭数量、miR-155、β-catenin mRNA水平、β-catenin、N-cadherin、Vimentin和Snail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夏枯草低剂量组比较,夏枯草中剂量组、夏枯草高剂量组胃癌细胞增殖抑制率、GSK-3βmRNA、GSK-3β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细胞迁移率、细胞侵袭数量、miR-155、β-catenin mRNA水平、β-catenin、N-cadherin、Vimentin和Snail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夏枯草高剂量组诸项指数变化尤其明显(P<0。05)。结论 夏枯草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有效阻断胃癌细胞发生EMT,可能是通过降低miRNA-155表达水平、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夏枯草miR-155胃癌细胞上皮间质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β连环蛋白

    肉苁蓉复方咀嚼片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的研究

    刘佳丽张石蕾胡君萍王郑园...
    99-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肉苁蓉复方咀嚼片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基于中医理论对肉苁蓉、黄精和党参进行配伍,将其药材提取物与若干辅料等量递加混合,再加入硬脂酸镁,混合后过80目筛3次,每次混合时间超过5min,压片制成肉苁蓉复方咀嚼片;以外观、硬度和口感等为指标进行工艺初步筛选,用正交实验法优选最佳处方;对用最佳处方制得的咀嚼片进行质量评价,用HPLC法测定有效成分的含量;通过研究肉苁蓉复方咀嚼片低、中、高剂量对小鼠体质量、力竭游泳时间及疲劳代谢产物等的影响来验证该咀嚼片在缓解体力疲劳方面的功效。结果 3批工艺验证结果显示,用最佳处方制得的咀嚼片口感细腻、酸甜适宜,片质量为0。5 g·片-1,硬度>8 kg·mm-2、脆碎度<1%;每片含松果菊苷>0。025 g,松果菊苷>0。003 g。0。25、0。50、1。50 g·kg-1·d-1剂量的肉苁蓉复方咀嚼片均能显著延长小鼠力竭游泳时间,降低尿素氮和乳酸的含量,增加肝糖原、肌糖原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优选了肉苁蓉复方咀嚼片的处方工艺。用最优处方制备的肉苁蓉复方咀嚼片的外观性状、口感、硬度及脆碎度等均达到预期要求。肉苁蓉复方咀嚼片对体力疲劳有缓解作用。

    肉苁蓉复方咀嚼片制备工艺质量控制抗疲劳

    基于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联用正交设计优选抗骨质疏松颗粒的制剂工艺

    季欧范依霖骆巧媚洪冉...
    10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CCD-RSM)联用正交实验设计优选抗骨质疏松颗粒的制剂工艺。方法 以溶媒用量、煎煮时间为考察因素,以有效成分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总量和干膏收率的总评"归一值"(optical density,OD)为评价指标,用CCD-RSM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以颗粒溶化性、吸湿率、水分、成型率、休止角为评价指标,用正交实验优选最佳成型工艺。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为加水量12倍,提取2次,每次130 min;成型工艺为浸膏与辅料的比例为1∶2,可溶性淀粉与糊精的比例为1∶3,用体积分数为90%的乙醇制粒,75 ℃干燥,过16目筛整粒,即得。结论 优选的制剂工艺条件稳定、可行,可为抗骨质疏松颗粒的实际生产提供依据。

    抗骨质疏松颗粒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星点设计-效应面法正交实验设计

    对药"远志-酸枣仁"中CaMK Ⅱ调控成分的虚拟筛选及抗癫痫活性的研究

    赵泽丰年梦王咏琪陈靖轩...
    113-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远志-酸枣仁"中潜在作用于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Ⅱ,CaMK Ⅱ)靶点的活性物质进行筛选,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以药效团为基础的虚拟筛选手段,通过收集已出版文献中报道的具有调控CaMK Ⅱ作用的化合物信息,建立基于CaMK Ⅱ配体的HipHop药效团模型,收集文献中报道的"远志-酸枣仁"中的成分并建立化合物库,对"远志-酸枣仁"中的成分与药效团进行匹配,随后使用分子模拟对接手段对匹配到的小分子化合物与CaMK Ⅱ靶点(PDB ID:2V7O)进行对接,研究潜在活性单体与CaMK Ⅱ的作用。用戊四唑(pentylenetetrazol,PTZ)点燃模型对活性单体细叶远志苷A(39)的抗癫痫作用进行测定,并对CaMK Ⅱ水平的调控作用进行评价。结论 通过文献检索建立包含"远志-酸枣仁"中109种化学成分的化合物库,通过测试集验证确定将药效团03用于对"远志-酸枣仁"化合物库的虚拟筛选,对匹配度排前6位的单体通过分子模拟对接分析其与CaMK Ⅱ的作用情况,并用抗癫痫动物模型对单体的活性进行评价,化合物39能够在中高剂量下延长PTZ致癫痫发作的潜伏时间,改善PTZ所致的焦虑抑郁样行为,改善PTZ诱导的癫痫发作后脑内尼氏体丢失,提升PTZ所致的CaMK Ⅱ表达水平降低,提升海马CA1、CA3区及颞叶皮层内CaMK Ⅱ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并进一步对nAChR4受体水平进行调控。表明基于虚拟筛选与活性评价手段探讨"远志-酸枣仁"中CaMK Ⅱ调控作用的成分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远志酸枣仁CaMK虚拟筛选活性评价

    痛舒凝胶膏剂的制备及体外透皮研究

    薛云凤王佳婧杨雪刘婧...
    127-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痛舒方为治疗痛经的临床常用方,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将该散剂改良为凝胶膏剂,并考察其体外透皮吸收性能,为其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建立综合评分标准,结合单因素实验与响应面法确定凝胶膏剂的基质用量。进行体外透皮实验,以延胡索乙素、芍药苷、粉防己碱、乌药醚内酯为评价指标,考察加入不同比例氮酮促渗剂对凝胶膏剂体外透皮渗透量的影响。结果 痛舒凝胶膏剂基质的最优处方为聚丙烯酸钠0。50 g、甘氨酸铝0。1 g、保湿剂8。00 g(甘油∶丙二醇=8∶2)、酒石酸0。1 g、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明胶1。75g(CMC-Na∶明胶=1∶3),体外透皮吸收实验结果表明,透皮促渗剂比例为3%时药物透皮效果最好。结论 用最优处方制备的痛舒凝胶膏剂,具有骨架型缓释制剂的特性,为痛舒方外用新剂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凝胶膏剂基质响应面法体外透皮实验氮酮

    经鼻高流量鼻导管湿化氧疗联合氨溴索双途径给药对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

    李伟锋杨艳李陈芳
    135-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经鼻高流量鼻导管湿化氧疗(high-flow nasal cannula,HFNC)联合氨溴索双途径给药对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动脉血气指标、超敏C 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肺表面活性蛋白 D(surfactant protein D,SP-D)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收治的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92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氨溴索双途径给药(氨溴索肺泡灌洗和氨溴索雾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HFNC。2组均连续治疗7d。比较2组临床相关指标和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和血清hs-CRP、SP-D水平的变化,记录治疗期间2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再插管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9。13%)高于对照组(71。74%),P<0。05。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均高于对照组(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清hs-CRP和SP-D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接受HFNC联合氨溴索双途径给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减轻炎性反应,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病情恢复。

    氨溴索肺泡灌洗雾化给药经鼻高流量鼻导管湿化氧疗重症肺炎呼吸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