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植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植物学报
西北植物学报

赵忠

月刊

1000-4025

xbzwxb@vip.163.com

029-87082936

712100

陕西省杨陵邰城路3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植物学报/Journal 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西北植物学报》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主要刊载有关植物遗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生化、药用植物成分分析,以及植物群落生态学、生物多样性、植被演替、植物区系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原始论文、研究简报以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综述论文和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快报。读者对象为国内外有关植物科学的科学研究人员、高等学校教师、研究生以及植物保健品和药品研究开发的相关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利用荧光SSR标记鉴定茶树自然杂交后代遗传背景

    杨军游小妹陈常颂
    1981-19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茶树自然杂交后代遗传背景,分析不同茶树自然杂交后代遗传差异,利用24对EST-SSR标记对82个茶树自然杂交后代和34个福建主要栽培品种进行分子标记,研究茶树自然杂交后代的亲缘关系、群体遗传多样性并进行亲本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24对SSR标记共检测到157个多态性位点,平均等位位点数为6.542个,Nei's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588,Shannon's信息指数平均为1.182,平均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577和0.591;(2)遗传距离聚类将各供试样品划分为4类,群体1主要为'丹桂'及其自然杂交后代;群体2主要为'丹桂'、'黄观音'自然杂交后代与福建省乌龙茶品种;群体3主要为'白鸡冠'及其自然杂交后代;群体4主要为福建省绿茶品种;(3)'丹桂'、'白鸡冠'和'黄观音'自然杂交后代群体与福建主要栽培品种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79、0.117、0.107;(4)群体1亚群b内'丹桂'自然杂交后代模拟亲本准确率为77.8%,模拟父本主要为福建乌龙茶品种,与群体2(亚群a)的遗传相似度、遗传分化系数、基因流分别为0.899、0.043、5.480;(5)AMOVA分析结果显示,有88.52%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部的个体间,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

    茶树亲缘关系亲本模拟自然杂交遗传背景

    NAC类转录因子在'砀山酥梨'黄化叶复绿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郭国凌余桃汤小美刘伦...
    1994-20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NAC转录因子在梨缺铁黄化叶复绿过程中的表达特性,筛选响应该过程的核心NAC因子,以清水处理正常梨树叶片(N)和黄化梨树叶片(C)为对照(CN和Cc),探讨外源0.2%FeSO4溶液对梨缺铁黄化叶Fe2+积累的影响,研究其关键PbrNAC基因的生物学性质、组织表达特异性以及复绿过程中的表达模式,阐述其与叶内Fe2+积累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于N和C内共鉴定到含NAM结构域的21个显著差异表达的PbrNAC基因,涉及8个亚族,其长度不均,motif数从4~9不等,内含子数较少;(2)该基因倾向于根中表达,且均可响应缺铁黄化叶的复绿,其中 Pbr032231.1、Pbr021393.1、Pbr026635.1、Pbr038615.1、Pbr019210.3、Pbr019212.1、Pbr002372.1这7个基因在Cc内的表达量显著低于CN内表达量,且FeSO4处理后,各时期表达量均较Cc显著上调;与之相反,Pbr007284.1、Pbr016205.1、Pbr007673.1等14个PbrNAC基因均在Cc内显著高表达,而FeSO4处理后,各时期表达量总体较Cc显著下降;(3)各叶样内Fe2+含量与Pbr007284.1、Pbr016205.1、Pbr007673.1基因的表达量均呈显著负相关,且该3个基因表达与Pbr016932.1、Pbr027956.1、Pbr029956.1、Pbr026635.1等基因表达显著相关;(4)多数PbrNAC在正常梨树根系和黄化梨树根系中的表达趋势与其在CN和Cc内的表达趋势基本一致,说明其在地下部根系与地上部叶内可能存在表达协同性.以上结果表明,梨PbrNAC基因可能与梨树缺铁胁迫响应和缺铁黄化叶的复绿相关,其中Pbr007284.1、Pbr016205.1、Pbr007673.1可能起重要调控作用.

    '砀山酥梨'缺铁黄化叶复绿NAC相关性分析

    梭梭qRT-PCR内参基因的筛选及稳定性分析

    张玲玲王淑冉张胜
    2005-2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旨在探明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不同非生物胁迫下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为后续梭梭抗逆性相关基因功能研究奠定基础.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技术从梭梭转录组数据库中检测了GAPDH、EF1-α、UBC、RPL32、ALB、50S-1721、50S-1063、RPⅡ、H3、PP2A、SOD、HSC70、TUA 和TUB 14个候选内参基因在热胁迫、干旱、盐、ABA和昼夜节律条件下的表达变化,利用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和RefFinder软件对梭梭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进行评价,最终筛选出合适的内参基因,并通过对梭梭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PEPC)基因表达分析,验证不同内参基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4种软件分析得到的最优内参基因存在差异,在RefFinder网站上综合排序分析表明,在ABA处理和昼夜节律下,ALB是最优内参基因,RPⅡ基因在干旱胁迫下表达最稳定,TUB和RPⅡ基因在盐胁迫下最适用,H3基因在热胁迫下表达最为稳定.各种胁迫下最适宜的内参基因为ALB和RPL32.计算几何平均值得14个候选内参基因的综合稳定性排名,其中排名前2位的基因分别为SOD和RPL32.综上,SOD和RPL32可作为梭梭qRT-PCR标准化的内参基因.

    梭梭非生物胁迫内参基因qRT-PCR

    马铃薯HXK基因家族鉴定及表达特征分析

    王言何雷刘涛涛王玺...
    2018-20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马铃薯HXK家族功能,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马铃薯HXK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该基因在不同模拟逆境胁迫下的表达进行分析,利用同源比对方法从马铃薯基因组中鉴定获得6个马铃薯HXK基因,分别命名为StHXK1-StHXK6.该家族基因分别分布于马铃薯的6条染色体上,其编码蛋白长度为496~533 aa,等电点为5.36~6.11,分子量在53 736.38~58 184.71 D,均为亲水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表明,StHXK家族成员主要在叶绿体中表达.该家族成员二级结构均以α-螺旋和不规则卷曲为主,三级结构高度相似.顺式元件分析发现马铃薯HXK基因主要包含光响应元件、激素响应元件、胁迫响应元件及生长发育相关元件.qRT-PCR结果表明,StHXK基因在ABA诱导下均上调表达显著,50 μmol/L ABA胁迫下,StHXK1和StHXK2在处理24 h相对表达量较高,分别为对照的286.4倍和152.02倍,200 mmol/L NaCl处理下,除StHXK1和StHXK4基因相对表达量在处理时间2 h呈上调表达,其余StHXK基因均呈不同程度的下调表达.在10%PEG胁迫处理下,StHXK基因相对表达量呈不同程度的上调表达.综上所述,StHXK基因对ABA、NaCl和PEG胁迫处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响应.

    马铃薯HXK基因家族表达分析非生物胁迫

    不同果色辣椒CCS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李全辉马玉杰邵登魁王亚艺...
    2030-2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果实颜色是辣椒重要的商品性状之一.研究以观赏椒GS6、Z1,甜椒SP01及黄色突变体SP02为材料,探究辣椒红素/玉红素合酶基因(CCS)在不同成熟果色辣椒中的序列差异和表达特性,初步解析辣椒不同成熟果色形成分子机理.研究结果显示,成熟色为红色的GS6、Z1和SP01中均能克隆到CCS全长基因,且序列无差异,其全长1 497 bp,编码498个氨基酸,只包含1个开放阅读框序列,没有内含子序列;而黄色突变体SP02中未能克隆出 CCS基因;聚类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辣椒CCS基因与茄科作物的番茄、中华辣椒和灯笼辣椒等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近;qRT-PCR分析结果显示:在GS6中,CCS基因在花中的表达量最高;在Z1和SP01中,CCS基因在果实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在根中表达量最低;而在SP01的茎和叶以及SP02的所有组织中,CCS基因均未表达.在果实不同发育时期,CCS基因在SP01花后30 d(Ⅲ期)、GS6和Z1花后40 d(Ⅳ期)表达量显著上升.研究结果表明,甜椒黄色突变体SP02果实颜色的形成可能和CCS基因的缺失或变异密切相关,而在成熟色为红色的辣椒中CCS基因的表达可能在果实颜色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辣椒辣椒红素/玉红素合成酶基因克隆类胡萝卜素

    葡萄风信子MaMYB114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

    史程程陈鹏焦清正刘艺平...
    2039-2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MYB转录因子在植物花青素生物合成过程中发挥主要调控作用.为探究MYB转录因子在葡萄风信子(Muscari spp.)蓝色花色形成中的作用,研究以葡萄风信子'亚美尼亚'为试验材料,基于课题组前期转录组数据库深度挖掘,经本地Blast比对分析,采用RT-PCR方法克隆获得1个R2R3-MYB基因,命名为MaMYB114(Gen-Bank登录号:OQ615377),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异源转化烟草功能验证.结果表明,(1)MaMYB114开放阅读框全长为714 bp,编码237个氨基酸;MaMYB114蛋白含有R2R3保守结构域,属于R2R3-MYB家族AN2亚家族.(2)亚细胞定位及转录自激活结果显示基因定位于细胞核,且具有转录自激活活性,符合转录因子一般特征.(3)实时荧光定量分析显示MaMYB114基因主要在花中高表达,表达模式具有组织特异性.结合不同时期花青苷含量变化模式,发现MaMYB114在着色期花青素含量高的花蕾中高表达,表明MaMYB114可能参与了葡萄风信子花青苷合成过程.(4)过表达MaMYB114促进烟草花青苷积累,表明MaMYB114正向调控花青素合成.本研究表明,MaMYB114基因可能是参与葡萄风信子蓝色花色形成的重要调控基因.

    葡萄风信子花青素苷MYB转录因子异源过表达基因功能

    盐胁迫下欧李叶片叶绿体结构及功能与超微弱发光激发的关系

    孙聪朱成李东方张洁...
    2049-2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叶绿体及其功能与超微弱发光(ultraweak luminescence,UWL)激发的关系,揭示UWL与植物生长生理的关系及植物中UWL产生来源,以欧李(Cerasus humilis)为材料,采用室内盆栽试验,设置不同浓度盐胁迫处理,研究盐胁迫下欧李叶片的叶绿体结构和功能(叶绿素代谢、光系统Ⅱ活性、光合性能和能量水平)及UWL的变化规律和相关性.结果表明,(1)盐胁迫降低了欧李叶片的UWL强度,且盐浓度越高,UWL强度下降程度越大;(2)盐胁迫破坏了欧李叶片叶绿体结构,并降低了其功能,具体表现为叶绿素合成主要前体物质(ALA、Mg-Pro-toⅨ)含量显著降低,叶绿素降解酶叶绿素酶(Chlase)活性显著升高,导致叶绿素(Chla、Chlb、Car和Chla+b)含量显著降低,同时欧李叶片Fv/Fm、Fv/Fo、PIABS、RC/CSm、φE0和ΨE0快速下降,光系统Ⅱ活性受到严重抑制,Pn、Tr、Gs下降,Ci同时升高,光合性能显著减弱,ATP含量和EC显著降低,导致能量水平整体下降;(3)欧李叶片UWL强度与其叶绿素代谢物质及叶绿素含量(ALA、Mg-ProtoⅨ、Chla、Chlb、Car和Chla+b)、光系统Ⅱ活性(Fv/Fm、Fv/Fo、PIABS、RC/CSm、φE0、ΨE0)、光合性能(Pn、Tr、Gs)及能量水平(ATP、EC)等参数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性正相关关系;(4)盐浓度越高,胁迫时间越长,欧李叶片UWL强度与叶绿体功能各指标变化程度越大,且高浓度处理下的相关性整体高于低浓度处理.可见,在盐胁迫条件下,欧李叶片叶绿体结构被破坏,同时其功能受到损伤,活力下降,从而导致UWL强度降低;UWL强度与叶绿体及其功能关系密切,叶绿体可能是UWL的细胞器之一;UWL强度可以用来反映欧李叶片受盐胁迫伤害的程度.

    盐胁迫欧李叶绿体功能超微弱发光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火焰无核'葡萄果实着色及品质的影响

    王艳蒙麦斯乐韩守安温玥...
    2060-2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S-ABA、MeJA、COR 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火焰无核'葡萄果实着色及品质的影响,筛选出促进葡萄果实着色和品质提升的最佳处理,设置100 mg/L S-ABA、60 mg/L MeJA、2 000倍COR稀释液3个处理,于转色初期蘸穗,处理后至成熟期分7次采样,对果实粒重、纵横径以及可溶性固形物、总酸、花色苷、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酚类物质含量等进行连续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S-ABA、MeJA、COR处理均可以促进果实着色,显著提高果面色泽参数a*、红色葡萄果实颜色指数(CIRG),并降低色泽参数L*、b*和色度角h;3个处理花色苷含量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169.09%、31.55%、142.27%.(2)S-ABA、MeJA、COR处理均可以提高果实品质,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9.17%、7.45%、9.74%,总酸含量分别降低6.81%、4.14%、9.25%,固酸比分别提高17.90%、12.16%、20.82%.(3)S-ABA、MeJA、COR处理的果实粒重、纵径、横径增大,类黄酮、黄酮、黄烷醇、总酚含量增加,总酸和单宁含量下降,但其果形指数和果柄拉力无显著变化.(4)花色苷含量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a*、CIRG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h、L*、b*、总酸含量、叶绿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同时,花色苷含量与总酚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类黄酮含量、黄烷醇含量、黄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研究发现,100 mg/L S-ABA和2 000倍COR在转色初期蘸穗处理均能有效促进'火焰无核'葡萄果实着色,改善果实品质;果面色泽参数a*和CIRG值与花色苷含量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果实着色情况量化的参考指标.

    植物生长调节剂'火焰无核'葡萄着色果实品质

    烘干温度和时间对灰枣品质特征的影响

    左晓婷李丽莉孙玉芳靳娟...
    2070-2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考察不同干燥条件下灰枣品质差异,筛选合适的制干温度、时间,为灰枣热风干燥提供基础理论数据和技术参考,研究以采后灰枣为试材,测定不同干燥温度(45 ℃、55 ℃、65 ℃、75 ℃)、不同干燥时间(4 h、6 h、8 h)下灰枣外观品质及内在品质等相关指标,并综合评价制干果实的品质.结果表明,(1)在45 ℃、55 ℃、65 ℃处理4~6 h下灰枣表皮颜色较亮、内部褐变不明显、感官评价得分较高、果实纵横径差异不大,而随着干燥温度升高和时间延长,灰枣果实的表皮颜色慢慢由明到暗,红色褪去,黄色变深及皱缩现象明显、内部褐变较严重.(2)在65 ℃、75 ℃持续处理6~8 h条件下,灰枣制干黄酮、总酚、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含量较高,但65 ℃/8 h、75 ℃/6 h、75 ℃/8 h处理下表皮颜色、内部褐变、感官评价、果形指数指标表现较差.(3)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出采后灰枣最佳烘干温度和时间为45 ℃/4 h.

    灰枣烘干时间烘干温度外观品质内在品质

    CSCD-JRC 2022年植物学期刊引证指标(2023年版)

    裴阿卫
    20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