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肖彦君

双月刊

1672-7533

dtqg@rails.cn;bjdtqg@126.com

010-51893693 51849570

100081

北京市西直门外大柳树路2号铁科院主楼610B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Journal Modern Urban Transit
查看更多>>本刊为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发展服务。面对中央部委和省市相关部门及决策者,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者、管理者和科技人员,高等院校师生等,全方位介绍国内外城轨建设和运营经验,及时报道相关技术和装备以及高新技术成果,不断扩大国际合作,多元化促进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运量城市轨道交通应用TACS信号系统研究

    刘鲁岳李鹏喻奇崔德慈...
    6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大多采用基于车地通信技术的CBTC,该系统存在轨旁设备多、维保工作量大和故障率偏高等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及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需求的改变,基于车车通信技术的 TACS应运而生.文章首先对TACS的架构组成与功能特点进行介绍,并与CBTC进行对比分析,阐明TACS的技术优势.其次,结合既有线路升级需求和信号系统改造的重难点,提出TACS工程应用实施思路,并以芜湖市轨道交通 2号线为例,对中运量城市轨道交通既有CBTC改造为TACS所涉及的工程内容进行详细描述,分析改造工程实施的可行性.TACS系统作为CBTC的升级版,未来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城市轨道交通TACS信号系统工程应用

    A型地铁列车碰撞吸能及配置研究

    姜杉李茁
    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A型车是地铁列车型号中宽度最大、载客量最大的车型,尤其适合人口密度高、客流量大的城市使用,因此A型地铁列车的安全性对于大中型城市地铁安全运营至关重要,其中列车的碰撞吸能是列车安全性能指标之一.文章首先基于用户对车钩的吸能需求及EN 15227-2020 要求,提出钩缓装置与防爬器组合使用的A型地铁列车碰撞吸能方案.其次,对该吸能方案的设计思路、验证方法、吸能装置关键部件及其主要技术参数进行逐一介绍.最后,确认该方案通过高弹性可恢复EFG缓冲器、压溃单元、可拆卸式防爬器作为吸能组合,能在A型地铁列车连挂、碰撞、救援等多工况中起到缓冲吸能的作用,不仅可以保护乘客安全和车体主结构不受损坏,还具有方便维护和替换的优点.该研究可为后期地铁列车吸能方案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A型地铁列车碰撞吸能钩缓装置

    不同基坑开挖卸荷方案对既有地铁隧道结构的影响研究

    谢强马瑗婕吴俊董匡...
    7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地下工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基坑工程对下方既有结构的影响不可忽略.基于此,文章以某换乘地铁站项目上方基坑开挖为例,通过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既有隧道结构上方基坑在一次性开挖、分区开挖、跳挖方案下隧道洞顶结构的变形状态.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否考虑反压作用,3种方案下洞顶结构竖向最大变形排序均为:一次性开挖方案>分区开挖方案>跳挖方案,跳挖方案相较于一次性开挖方案和分区开挖方案隧道洞顶最大位移分别减少了 48.6%、38.3%,可有效降低基坑开挖变形量.相关研究可为此类工程施工方案选择提供参考和借鉴.

    既有地铁下穿隧道开挖方案数值分析机理研究

    预制装配式地铁车站整体结构受力变形特性分析

    孙兴广张岷筱郝琪琪刘月...
    8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预制装配式地铁车站作为一种新型建筑形式,其受力性能和变形特性与传统的现浇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由于地铁车站对结构安全性要求极高,因此深入分析装配式地铁车站结构的受力和变形至关重要.文章以青岛市某预制装配式地铁车站为例,建立该车站整体结构实体单元模型,赋予该车站整体结构在实际施工情况下的材料及属性,从而研究分析该车站整体结构的应力及变形情况.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文中的有限元模拟方法能够实现装配式车站整体结构受力变形的有效分析.在正常使用工况下,装配式结构的应力和变形均满足规范要求.研究结果可为装配式地铁车站安全使用提供参考.

    装配式地铁车站整体结构数值模拟静力分析

    复合地层中盾构施工掘进参数相关性及预测研究

    何华飞林雪冰胡朋贾柏源...
    88-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盾构掘进过程中,众多掘进参数交织在一起,规律错综复杂.科学地分析这些参数之间的规律与相关性,对于盾构的实时控制至关重要.依托济南地铁R2左线工程,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对复合地层中盾构施工的掘进参数进行研究.首先,分析地层参数与盾构掘进参数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6个掘进参数中,盾构的总推进力和刀盘扭矩与其他参数的相关性尤为显著.然后,利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对不同地层中盾构总推进力和刀盘扭矩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监测结果基本一致,证明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最后,为进一步提高预测精度,采用PSO算法对盾构掘进参数预测模型进行优化.优化后的模型总推进力R2 提升约3%,刀盘扭矩R2 提升约10%,优化效果十分显著.该项研究可为复合地层中盾构施工参数选择提供重要参考.

    盾构施工复合地层机器学习掘进参数相关性分析支持向量机

    地铁钢轨表面短波不平顺对钢弹簧浮置板道床减振效果的影响测试研究

    李磊
    96-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地铁线路运营时间的延长,部分区段钢轨表面出现不均匀磨耗,形成波长迥异的钢轨不平顺.钢弹簧浮置板道床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被应用于各地铁线路.为研究钢轨表面短波不平顺对钢弹簧浮置板道床减振效果的影响,分别在直线段与曲线段选取钢弹簧浮置板道床测试断面和普通整体道床测试断面进行钢轨表面短波不平顺测试及振动测试.结果表明:直线段钢轨表面状态良好及钢轨表面短波不平顺地段钢弹簧浮置板道床的减振效果分别为24.3 dB及24.4 dB,曲线段钢轨表面状态良好及钢轨表面短波不平顺地段钢弹簧浮置板道床的减振效果分别为 20.5 dB及20.3 dB,钢轨表面短波不平顺对钢弹簧浮置板道床的减振效果影响较小.

    地铁短波不平顺钢弹簧浮置板道床减振效果现场测试

    地铁盾构用高黏度速凝触变泥浆配制及应用

    李子华
    104-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适应深圳市轨道交通14号线工程昂鹅车辆段试车线盾构机始发防水及掘进过程中地层沉降控制需要,通过对不同种类泥浆用土、水玻璃固化剂比较及泥浆黏度变化规律试验,配制出一种以膨润土、水玻璃、水玻璃固化剂为主要材料的高黏度防水触变泥浆.该种泥浆生产成本低廉,现场生产工序简单,成品浆液前期黏度低、可注性好,随龄期增长,黏度有较大幅度提升,可较好满足盾构机始发及掘进过程的防水需要.同时,因其具备较高的承载能力,在掘进过程中地层沉降控制、掘进线形纠编方面同样可以应用,结合常规的施工控制措施、监控量测和地质雷达检测手段,证明高黏度触变泥浆在盾构施工中应用效果显著,特别是浅覆土且沉降控制严格的盾构或顶管工程.

    地铁盾构膨润土水玻璃固化剂高黏度

    浅埋地铁隧道上方大范围基坑开挖风险控制研究

    赵丽雅
    112-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建设过程中,地铁的快速发展对城市地块开发和地下空间利用产生一定限制,特别是当新建工程不可避免地与既有运营地铁线路交叉或临近时,会极大增加工程建设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基于此,文章对浅埋地铁隧道上方大范围基坑开挖的风险及控制措施展开研究.由于管幕顶进施工方法具有施工便捷、扰动效应小和适应狭小空间作业的特点,管幕抗浮体系可用于控制浅埋地铁隧道上方基坑开挖卸载后结构上浮,从而保护运营地铁安全.文章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法对MJS工法和管幕法的结合应用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管幕抗浮体系可以减弱上跨工程对下方隧道的扰动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施工风险控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地铁隧道管幕法基坑开挖数值模拟变形控制

    沪苏城市轨道交通票务互联互通研究

    陆海亭付保明金立艳张宁...
    117-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推动上海和苏州两市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对其建设的业务需求、现存难点及实施方案等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梳理上海市与苏州市轨道交通票务系统的发展现状,并分析票务系统互联互通的业务需求.然后从密钥体系、票卡结构以及软件接口 3方面详细探讨票务系统互联互通的难点和挑战.最后,综合考虑这些需求和难点后,从二维码车票互通、换乘客流组织以及票务处理 3个方面提出沪苏城市轨道交通票务互联互通的解决思路及相关方案,为乘客提供更加便捷、畅通的出行体验.可有效推动沪苏城市间票务系统"互联互通"格局的建立,同时为都市圈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的互联互通设计与实施提供指导与参考.

    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系统互联互通沪苏都市圈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线路客流热度评价研究

    才溢马兴宇李哿赵洋...
    123-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新时期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客流快速回升的情况,从基础客流、基础线网、出行特征以及运力与运能 4个方面选取12项评价指标,对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客流热度进行深入研究.采用熵权优劣解距离法(TOPSIS)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北京市轨道交通路网中的15条线路客流进行客流热度评价和分类.研究结果显示,10号、1-八通、6号和 5号线作为大环线或贯通线,均属于高热度客流线路.而除11号线外,其余线路均属于中热度客流线路,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客流特点.基于这些发现,提出以下建议:北京市轨道交通发展应更关注中低热度地区;运营企业可根据线路客流热度的不同,合理分配人力和物力资源;一线部门可根据客流热度的预测提前采取措施应对客流冲击.

    城市轨道交通熵权-TOPSIS客流热度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