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肖彦君

双月刊

1672-7533

dtqg@rails.cn;bjdtqg@126.com

010-51893693 51849570

100081

北京市西直门外大柳树路2号铁科院主楼610B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Journal Modern Urban Transit
查看更多>>本刊为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发展服务。面对中央部委和省市相关部门及决策者,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者、管理者和科技人员,高等院校师生等,全方位介绍国内外城轨建设和运营经验,及时报道相关技术和装备以及高新技术成果,不断扩大国际合作,多元化促进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日本铁路2040年发展趋势和展望

    铁路视点
    60页

    基于集群控制的轨道交通全移动式站台门系统设计

    韩鹏非杜呈欣李帅张胜阳...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以及"四网融合"战略的加速推进,针对不同车型列车共线运营的需求,传统站台门与车门对位难题凸显.文章提出一种集群控制的轨道交通可移动式站台门系统设计方案,在站台边缘安装隐藏轨道,并在轨道上布置可移动门体,门体可智能识别并跟随不同列车车门的位置变化,自动调整位置以形成精准的滑动门通道.通过引入粒子群优化算法,计算出最优的移动路径和速度,确保站台门与每一列车的车门精准对位.在实验室环境中对该系统的样机进行研制与功能测试,结果显示其可准确配合各种车型列车,具备工程实施的基础,使得该系统在现代多元化、复杂化的轨道交通领域中具有极高的应用潜力,对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轨道交通站台门系统移动式集群控制

    基于SEM的市域铁路房建结构维保策略分析

    王儒翁兆奇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国内针对BOT模式下的市域铁路房建结构维保策略尚处于探索阶段,传统地铁维保研究成果主要是基于经验的定性分析,缺乏对各类潜在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和影响路径分析.为深入探索市域铁路房建结构维保策略对维保质量的影响机制,文章设计并实施问卷调查,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委外策略、委外管理水平及质保策略对维修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且影响力依次递减.同时,业主单位在整个管理路径中对维修质量起到一定的正向调节作用.结合某BOT模式下新建市域铁路实际运营经验,进一步从委外模式、合同计价方式及质保策略等多个维度,提出相应的维保优化策略,以期为后续新线路运营筹备提供参考和借鉴.

    市域铁路结构方程模型BOT模式维保策略房建结构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寿命周期后期一体化维护方案探讨

    邓奇
    7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蓬勃发展,车辆寿命周期后期管理亟待优化.文章提出一种一体化解决方案,以"车辆延寿+修程修制保障"为核心,旨在提升车辆性能并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通过分析传统修程体系的问题,提出新的修程修制以适应当前需求,制定车辆延寿程序体系,其中专项寿命评估至关重要,为延寿改造提供基础信息.改造后,实施修程修制匹配、备件供应保障等措施,确保车辆安全、可靠和可用.为保证延寿工作的有序开展,构建科学的延寿标准体系是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需要明确延寿策略和流程,以规范评估、改造、检验、退运等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寿命周期延寿改造修程修制标准体系

    地铁盾构隧道穿越采空区地面注浆保压技术对地表沉降影响研究

    于洪彪陈熙曹伟杨于广明...
    8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盾构隧道在采空区周围施工时,由于采空区内部结构的特殊性和不稳定性,极易导致围岩失稳.为保证地铁施工期间隧道围岩稳定性以及地表沉降的控制效果,文章针对地铁盾构隧道穿越采空区引起地表沉降过大问题,提出一种注浆保压的采空区提前处理工法.依托广州地铁12号线工程,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研究采空区注浆对围岩的支撑能力以及地表沉降控制的影响,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际工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模拟结果的正确性并总结规律性成果.结果表明,注浆保压控制地表沉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良好效果,研究成果可对其他盾构隧道穿越采空区地表沉降控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地铁隧道施工采空区注浆保压地表沉降

    基于IFC拓展模型的邻近施工对既有地铁隧道变形影响研究

    冯萌萌
    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土木行业的信息化发展,BIM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不断拓展.为解决以往邻近施工过程中难以准确反映施工加卸载对既有建(构)筑物影响的问题,文章依托某邻近既有地铁隧道施工的建筑工程,首先在概述IFC模型多种拓展机制并对比其优缺点的基础上,对BIM模型进行IFC属性集工况信息拓展;然后,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进行邻近施工加卸载荷载模拟,并据此建立IFC实体数据与加卸载施工对地铁隧道变形影响值的数学定量关系;最后,基于IFC模型中的几何数据信息及拓展属性信息,提出能够直观展现施工加卸载对既有地铁隧道变形影响的信息化方法,并对其计算出的影响值与实际施工过程中地铁隧道竖向变形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IFC模型属性集拓展方法能够对工况信息进行有效补充;邻近施工加卸载荷载对既有地铁隧道变形的影响规律呈近似指数函数关系;所提方法算出的施工加卸载对既有地铁隧道变形影响值与地铁隧道变形实际监测值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能够准确反映施工加卸载对邻近地铁隧道变形的影响情况.

    地铁BIM技术IFC拓展模型数值模拟邻近施工加卸载隧道变形

    软土地层地铁双线盾构推进地表沉降规律研究

    薛华坤李晓飞许万丰林本清...
    97-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地铁隧道施工中,为提高施工效率,双线同步施工法被广泛采用.然而,该施工方法在加速施工进程的同时会增加对土体的扰动,尤其是面对软土地层等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时,扰动更为显著,进而影响施工安全.文章以厦门地铁3号线为研究对象,采用ABAQUS有限元模拟软件,模拟盾构掘进的不同工况(单线掘进、不同掘进间距的双线同步掘进).通过结合现场监测数据,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同时,分析不同工况施工对土体地表横截面的变化以及沿着开挖方向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双线同步掘进间距保持在30 m以上时,地表沉降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其影响程度显著降低,处于安全可接受的范围内.相关研究可为其他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和借鉴.

    地铁同步施工软土地层有限元模拟地表沉降

    复杂地层地铁盾构近距离下穿市政隧道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陈永武
    105-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紧邻既有盾构隧道下方新建地铁隧道,必然会导致既有隧道产生不均匀形变,如何控制变形、确保施工安全是亟待解决的工程技术难题之一.文章依托广州地铁12号线云溪公园站—小金钟站区间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金源路市政隧道项目,研究在上软下硬复杂地层条件下盾构施工对既有隧道沉降变形的影响及控制技术.通过分析工程概况、地层特性及盾构施工条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方案和施工措施,从而有效减小新建盾构隧道施工对既有隧道的影响.为验证保护方案的可行性,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盾构下穿隧道的三维模型,并将有限元模拟结果与现场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在该工程中的适应性.此外,总结并提出针对盾构下穿既有隧道工程的保护对策和技术措施,可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和借鉴.

    地铁复杂地层近距离下穿变形控制有限元分析

    管片接缝对地铁振动源强影响现场测试研究

    陈江雪姜博龙谭新宇王少林...
    11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铁振动源强的选取是开展环境振动评估的核心环节.目前,地铁盾构隧道普遍采用管片拼接方式,在进行振动源强测试时存在跨越管片接缝和不跨管片接缝 2种情况,文章通过现场行车测试和锤击试验,研究管片接缝对振动源强的影响效果和振动传递特征.结果表明:对于最大Z振级评价,全天车次最大Z振级差值统计结果的平均值为 0.77 dB,最大值为 2.22 dB;对于典型工况分频最大振级评价,Z计权前分频最大振级在200 Hz频率处,测点1和测点2的差值为3.44 dB,Z计权后分频最大振级在50 Hz频率处,测点1和测点 2的差值为 0.45 dB;管片接缝在141~346 Hz和410~502 Hz频率段具有振动减小作用.相关研究可为地铁振动源强测点选择提供参考.

    地铁管片接缝振动源强锤击试验传递函数

    双线盾构隧道下穿河道地表及管片变形特性研究

    杨璐田峰叶振东李坤...
    119-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苏州地铁8号线盾构下穿中塘河为工程案例,采用Midas GTS NX有限元仿真和现场实测分析方法,研究双线盾构隧道下穿既有河道时地表和管片的变形特性,并讨论不同注浆压力和注浆材料性质的工况下,双线盾构下穿河道对地表变形规律的影响.研究表明,双线盾构隧道下穿河流过程中引起的地表变形表现出明显的"叠加效应".双线隧道开挖完成引起的地表最大隆起变形是单线开挖的1.5倍左右.管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上浮"特性.右线管片竖向位移略大于左线,最大水平位移出现在管片外侧偏下约45°角度的位置.注浆压力、注浆材料弹性模量和地表变形呈近似线性正相关关系.考虑到管片上浮的原因,下穿河流不宜选择弹性模量过大的注浆材料,宜控制在10 MPa左右,注浆压力宜控制在0.2~0.3 MPa.

    地铁盾构隧道地表隆起管片上浮注浆压力注浆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