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城市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城市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叶菊华

月刊

1009-6000

urbnrech@163.com;editor.mur@gmail.com

025-84784510

210029

南京市华侨路37号29楼

现代城市研究/Journal Modern Urba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6年创刊,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追求学术性、前沿性和前瞻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新动态,刊载有创见的现代城市研究成果、述评、实例分析、文摘等。深受高校、研究机构、设计院所的广大读者的好评。本刊内容充实、版式清新、装饰精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社交媒体文本挖掘的居民低碳出行意向分析

    叶贵李长帆李晋鹏牛佳晨...
    1-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交通运输是碳减排的重要领域,其中城市居民出行碳排放占比达到了20%,低碳出行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了解居民对低碳出行的意向有助于推广该行为,社交媒体平台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文章基于新浪微博中的低碳出行博文数据,采用BERT-BiLSTM模型、LDA主题模型的文本挖掘方法分析居民对低碳出行的行为意向和关注主题.结果表明:居民对低碳出行整体上持积极意向;地铁和公交最受欢迎;低碳出行意向是不同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明星效应对低碳出行意向影响显著.研究结论将有助于低碳出行政策的完善.

    低碳出行社交媒体情绪文本挖掘主题分析

    城市低碳技术建设水平诊断研究——基于网络爬虫数据的分析

    徐向瑞詹鹏申立银蔡鑫羽...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低碳技术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达成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管理过程视角和Python爬虫技术,对我国36 个主要城市的低碳技术建设水平进行诊断,并提出相应发展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北京、杭州、深圳、济南和广州等城市的低碳技术建设水平较高;我国城市低碳技术建设水平表现最好的城市集中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另外,研究发现我国城市低碳技术建设水平存在环节与区域发展不协调等情况.研究旨在为指引我国城市深入认识自身在发展中的优势与短板、合理制定城市高质量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低碳技术过程管理低碳城市绿色科技创新空间格局

    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预测与达峰路径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吴泽洲崔翔宇郎皓牛永宁...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加快交通运输领域实现碳达峰目标,文章选取安徽省为研究对象,利用"自上而下"法测算2010-2021年安徽省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并运用情景分析法设置9类不同情景对 2022-2035 年碳排放量及达峰情况进行预测并提出了减排建议.结果表明:(1)安徽省碳排放量总体呈波动上升的趋势;(2)人口、人均GDP、城镇化率、交通运输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对碳排放均有促进作用;(3)适当约束人口规模、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加强能源结构与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和降低能源强度是最可能符合现阶段的碳达峰路径.

    交通运输业碳排放"自上而下"法STIRPAT模型安徽省

    浙江省县域尺度碳收支时空演变格局分析

    金艳花梁邦利关涛鲍海君...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变化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促使中国在 2020 年出台"双碳"战略目标.探究碳收支时空演变格局,促进低碳发展势在必行.文章以浙江省县域尺度为研究对象,利用高空间分辨率碳排放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研究 2000 年至 2020 年碳排放和碳汇的时空变化趋势,并利用双变量聚类模型对各县域建设用地比例与净碳排放量进行时空耦合分析,为城镇的减排增汇绩效评价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全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从2000 年的3490.96万t增长至 2020 年的13838.43万t,增长了约 2.96 倍.从空间分布上看,二氧化碳排放呈现东北高、西南低且沿海高、内陆低的格局.碳汇总量在 2000年至 2020 年间共下降了4.93%,年均下降速率为0.25%左右,其中碳汇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和西南部的浙西丘陵地带,碳汇低值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的沿海地区.浙江省各区县土地利用效率与净碳排放的时空关联结果揭示,总体上,建设用地比例与净碳排放呈正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开发强度—高排放类型的区县逐年增多,主要集中在杭州、宁波等地.高开发强度—低排放类型的区县在 2000 年至 2010 年间逐年增加,提示在土地开发中需重视碳减排.文章的研究为浙江省积极探索低碳高效发展模式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碳收支核算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格局遥感监测

    基于过程管理视角的城市绿地碳汇水平诊断研究

    张佰良鲁志华潘冰月鲍海君...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城市中的碳排放也随之增加.作为城市区域内主要的自然碳汇,城市绿地系统的固碳增汇作用日益突出.在城市高密度建设与存量发展背景下,诊断城市绿地碳汇水平是实现低碳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文章基于过程管理视角,结合来自政府与学术机构等官方平台的最新数据,对我国36 个主要城市绿地碳汇建设水平进行综合诊断分析,剖析城市绿地碳汇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城市绿地碳汇水平提升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绿地碳汇建设水平整体较好,沿海地区绿地碳汇水平较高,而西北部地区整体绿地碳汇水平较低.(2)城市绿地碳汇建设水平在规划—实施—检查—结果—反馈各环节中表现差异显著,由于城市人口及用地限制,结果环节远低于其他环节.文章旨在帮助城市深入认识自身在绿地系统开发中的优势与短板,有助于国土空间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社区绿地建设管理等减排增汇目标的实现.

    城市绿地碳汇过程管理城市绿地系统水平诊断减排增汇

    碳中和目标下的城市更新法律制度完善研究

    马军杰彭琪琴尤建新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打造以人为本的绿色低碳生活环境是"人民城市"理念下城市更新的核心内容.其中绿色低碳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目标与价值取向,城市更新是"双碳"目标在空间层面落实的重要场景与关键路径.文章着眼于城市更新阶段演进中绿色空间权责的合理分配与正当规制,阐述了碳中和目标下城市更新的内涵、法律主体及其权益格局,剖析了我国绿色城市更新的法律与制度困境.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碳中和目标下城市更新法律制度完善的总体思路,并从 6 个方面提出了将"碳中和"作为管制性约束纳入城市更新制度范畴的具体对策,以期为完善绿色城市更新治理体系和推进高品质可持续的有机城市更新提供理论参考与决策依据.

    城市更新碳中和低碳绿色城市更新法律制度

    世界规划教育30年的演变概览——以代表期刊为例1991-2020年的动态分析

    李翔吴志强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代表期刊《规划教育与研究》(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30年跨度的1670篇文献及 18093 次引用数据,使用"引文关系"替代测度规划教育研究的发展演变概况.研究发现,规划教育群落在扩大,社会关注度随城镇化进程稳步增加,前景广阔.证实其在演变过程中与内外部学科互动日益密切,体现了跨学科、多元的特性.总结规划教育关注领域的演变,将规划教育的核心思想和关注领域归纳为4 个主要群落,展示30 年间规划教育64 个研究方向、热点的演变.按时间维度分类,总结其研究方向的演变规律.规划教育的研究方向和热点虽潮起潮落,此起彼伏,但均与社会保持高度互动,证明规划教育从未脱离物质空间规划这一核心,协同多学科解决城市社会问题,实用性的学科本质未变,促进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初心未变.

    世界规划教育文献计量研究方向关注领域学科发展

    空间生产与地方建构——青岛中山路历史街区更新历程研究

    马晓雯黎斌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街区更新是中国城市发展中前沿而又重要的领域,文章以青岛中山路历史街区1990年至今的更新历程为研究对象,借助长时段个案跟踪研究的方法,基于访谈、现场考察和文献中的数据,以空间生产和地方建构互动的分析框架展开解析.研究发现:中山路更新可以被理解为权力和资本主导下的空间生产,其地方建构历程可以被分为5 个阶段:无地方、符号化的地方、想象的地方、衰落的地方、新的地方.地方建构可反作用于空间生产,使空间生产主体不断调整生产策略和方法.研究旨在将地方建构引入空间生产的分析框架中,为历史街区更新实践提供有益的反思.

    空间生产地方建构历史街区城市更新

    空间转向视角下的南京市博物馆时空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王丽王聪缪柯铭江采芳...
    60-66,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南京市博物馆的时空演化规律,文章以多源数据获取的南京市101家博物馆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博物馆发展历程,综合运用数理统计、GIS空间分析方法以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时空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表明:(1)南京市博物馆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9类博物馆呈现规模化且多元化发展态势.(2)南京市博物馆主要集聚于中心城区及秦淮河沿岸,尽管在空间上有由中心向外围扩散的趋势,但空间上仍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对各乡镇街道博物馆进行聚类和异常值分析的结果表明,聚类态势的高值区主要在中心城区;全局分布具有空间自相关特性,冷热点区域变动显著,热点区沿中心城区向东南和西北不断延伸和扩大.(3)博物馆空间分布的类型和格局基本上是由历史资源禀赋的地域差异所决定的,在此基础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达程度、人口因素,以及政策因素进一步强化了博物馆的空间分异.最后,结合空间转向背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 3 个层面提出调控博物馆空间布局的建议,以期进一步促进博物馆与城市空间的高度融合.

    博物馆时空格局演化影响因素空间转向南京

    区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解方法研究——基于不对称Nash谈判模型

    詹子歆戴林琳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存量发展、建设用地指标趋紧的背景下,面对中心城区和各乡镇强烈的发展诉求,区县政府决策者迫切需要一套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和技术框架指导建设用地指标分解.文章运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耦合了发展潜力评价和用地效率评价两种情景,构建了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提出了运用不对称Nash谈判模型对指标分解的初步结果进行博弈优化的技术方法.新增指标分解应遵循高质量发展、差异性公平、弹性可操作3 条基本原则,在实操层面应兼顾自上而下的区县政府意向和自下而上的乡镇利益诉求.文章以我国T市W县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证明基于耦合情景权重的指标分解方案可以在保障重点发展地区增长空间的同时促进三生空间均衡布局,有助于提高最终决策的客观公正性和综合满意度.

    国土空间规划不对称Nash谈判模型指标分解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