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城市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城市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叶菊华

月刊

1009-6000

urbnrech@163.com;editor.mur@gmail.com

025-84784510

210029

南京市华侨路37号29楼

现代城市研究/Journal Modern Urba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6年创刊,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追求学术性、前沿性和前瞻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新动态,刊载有创见的现代城市研究成果、述评、实例分析、文摘等。深受高校、研究机构、设计院所的广大读者的好评。本刊内容充实、版式清新、装饰精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本期聚焦:新时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理论解析与方法探索

    金晓斌
    1页

    跨区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逻辑解析与实施路径

    金晓斌施釉超吴舒心施晓辉...
    2-7,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跨区域全域整治的资源整合逻辑与协同发展路径,对缓解传统土地整治范围局限、城乡要素联动不足和治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全域整治要素构成及其跨区域流动的动力机制,明确了以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协作为核心的实践策略,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探讨跨区域全域整治在土地资源优化、农业产业提升、生态价值保障以及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等的阶段性成效.研究表明:(1)乡镇内部的全域整治通过整合城乡资源要素和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城乡融合、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乡镇间则通过区域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和产业协调,推动要素流动与优化配置,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和城乡高质量融合.(2)宁波市作为全国首个市域全域整治试点,通过实施子项目工程建设,激发了乡村活力,促进市—区县—镇域多元要素流动,实现了空间优化和功能提升.(3)跨区域全域整治不仅依赖资源配置,还需通过政策调控、市场协同和机制改革,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促进资源合理流动与高效配置,同时加强基层组织参与,确保整治工作的可持续性与区域协调发展.

    跨区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逻辑解析实施路径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的协同机制

    杨忍葛语思林元城
    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新时期破解乡村发展难题的重要举措,关系着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转型.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的协同,对于优化土地利用、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改善农村生态、加快城乡融合及激发乡村发展动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①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演进历程具有耦合性,经历了从关注实现农业生产力提升与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到农村产业升级与土地开发及盘活,再到重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全面现代化与人—地—协同的3个阶段.②构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的协同联动体系需从组织、空间和目标等方面展开,组织协同上需构建能辐射带动土地以外其他资源整合活化的多元主体内外联动模式;空间协同上需把握空间的横纵向联系,注重多维空间的系统整合;目标协同上则需坚持全域尺度的转型发展,促进土地整治功能性、实践性与现代化转型内生性、全面性的协同.③典型实践案例表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在组织、空间和目标上的协同,需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以推动多重目标的实现,创新土地整治模式实现空间的差异化发展,通过优化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实现乡村全域整治与转型发展.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发展土地利用转型乡村空间协同

    土地资本化与乡村治理转型的耦合机理研究

    郭炎王清璇申明锐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农村市场化的逐步深入和农地产权制度的逐步细化,农村土地逐步由原生的自然资源走向资本化,乡村治理的架构也相应发生变化.文章从土地资本化的视角,试图构建一个理论框架解释乡村治理演化的逻辑机理.研究认为,土地资本化从城乡关系、人地关系、制度变迁和主体重构等4个维度推动了乡村治理结构的转型,传统的乡村治理裂变成6种主要的模式原型(政府主导型、集体主导型、集体中介型、集体自治型、村民主导型和资本嵌入型)以及多种亚型.土地资本化与乡村治理模式的耦合机理在城郊和远域有所不同:在城郊大体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土地资本化和乡村治理、集体自主型土地资本化下的集体与资本协商型治理、政府—集体协商型土地资本化下的集体中介型治理;在远域乡村大体形成了村民主导土地资本化下的政府—集体—资本互动型治理、集体主导土地资本化下的集体—资本—村民协商型治理、个体与集体主导土地资本化下的集体—村民互动型治理.未来走向善治的乡村治理,需建立政府、市场和集体平等协商的治理格局.

    土地开发权土地资本化乡村治理集体组织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如何促进城乡融合——基于城乡合作伙伴关系新视角的思考

    谷晓坤刘博研甄奚周小平...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融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政策工具,从城乡关系调整本源上理解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城乡融合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文章引入城乡合作伙伴关系的新视角,结合发展经济学中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的概念,尝试构建一个新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影响城乡融合的理论解释框架,并以全国首个全市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宁波市典型案例予以佐证.研究发现:(1)城乡合作伙伴关系是对城乡协同的进一步发展,强调通过平等合作与共同繁荣提升双方特定利益点的各自优势,推动城乡融合发展.(2)区别于以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强城乡比较优势的观点,文章提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增强乡村比较优势并叠加乡村后发优势,构建新型城乡合作伙伴关系.其中,前者是普遍性路径,后者则是具有一定门槛的选择性路径.(3)前湾新区庵东整治片区是宁波市先期11个示范片区之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首先增强了该区域已有的乡村农业、生态和低成本居住的比较优势,形成了现代化科技农业园区、乡村生态农业微度假等城乡合作关系;继而叠加乡村新功能形成的后发优势,形成了基于城市产业集聚区人口居住生活需求外溢的新型居住功能的城乡合作伙伴关系.研究结论:城乡合作伙伴关系为解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城乡融合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可丰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相关理论,以期为实践提供借鉴.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合作伙伴关系城乡融合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宁波市城乡公共治理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模式与路径

    范业婷廖钟淇金晓斌王晓瑞...
    32-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因地制宜进行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坚实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基础.文章试图厘清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逻辑,结合典型案例系统梳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模式,提炼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具体路径,以期为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和实践突破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造空间基础,以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构建平台优势,以创新政策制度安排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制度保障;(2)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模式主要包括生态修复治理、生态产业化经营、生态保护补偿3种类型;(3)未来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创新优化技术方法体系、创新完善市场化机制,促进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转化,为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提供有力支撑.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产品价值基本逻辑典型模式实现路径

    基于空间关联的社区O2O零售微区位特征研究——以长沙兴盛优选为例

    周洋周恺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O2O销售模式是一种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线上+线下"的零售商业模式,其区位选址特征有别于传统线下零售.文章选取长沙兴盛优选社区团购自提点及相关线下零售店的POI数据,运用多种空间统计方法,结合实地调研成果,分析了社区O2O零售门店与相关线下零售店区位的空间关联性,并讨论了社区O2O零售门店的微区位特征、形成机制及对城镇空间功能布局的影响.分析发现:(1)在空间关联视角下,社区O2O零售一方面依附于线下店,与线下店总体呈现庇附型关联结构;另一方面,区位限制变小,空间选址向社区内部拓展.(2)在"社会—文化—行为—经济"分析框架下,社区O2O零售"面向社区"的市场定位与"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决定了其区位要素限制降低、社区布局偏好差异、不同尺度下的线下店关联结构差异的微区位特征;其扮演的新型社区、交流平台、消费空间、交易平台多重角色,反过来又巩固了微区位选择.(3)线上平台作为虚拟空间作用于实体零售空间,为社区创造了一个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服务空间,并推动了城镇商业空间、生活空间、物流空间的交融.

    社区O2O零售微区位空间关联多元空间统计

    大都市区边缘社区居民生活空间行为特征研究——以佛山大沥镇海北片区为例

    占玮袁奇峰吴泉隆韩帅...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广佛大都市区边缘的海北片区作为实证案例,结合田野调查与大数据分析进行大都市边缘区社区生活空间行为特征研究,发现:(1)以户籍与住房产权划定3类群体(本地村民、定居新市民、流动临居人口)的社会、身份属性具有明显差异,其生活空间行为选择特征不同;(2)群体重构后的边缘社区居民生活空间选择向大都市区核心靠拢;(3)边缘区嵌入同城化生活体系的构建,需要从政府治理体制转变与生活服务体系共享两个层次进行优化.

    嵌入大都市区边缘社区居民生活空间

    城市公共医疗设施分布的社会公平绩效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以合肥市主城区为例

    顾大治惠强郑志元张世连...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医疗服务设施作为城市医疗卫生用地的空间实体,其位置分布与规模分配的合理性直接反映了居民获得医疗资源的公平性.文章以社会公平为切入点,对合肥市主城区公共医疗服务设施数据进行核密度分析,发现其空间分布总体呈现"核心集聚,周边分散"的多中心格局;在主城区公共医疗资源社会绩效总体评价层面,采用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进行分析,发现主城区公立医院资源在常住人口间的分配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处于较为平均的状态;使用网格化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进一步对其进行空间可达性与公平性测度,归纳出公平性极高和公平性极低两类异常空间单元.在此基础上,基于生活圈理念,以城市拓展区、开发区及城市新区为例提出基层医疗设施布局的优化策略.

    公共医疗设施社会公平绩效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合肥市主城区

    基于耦合模型的城市收缩与更新协调发展研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

    王海燕唐瑄
    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收缩与城市更新之间存在耦合关系,且城市之间会互相影响,因此城市收缩与更新协调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题中之义.文章首先结合自然城市的定义使用NPP-VIIRS夜灯数据及LandScan人口数据来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44个城市节点的收缩情况,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完善城市收缩与更新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文章分析典型节点的动态耦合情况,根据耦合协调类型判断城市更新是否有效应对城市收缩,从而预测不同收缩程度的城市发展重点,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城市收缩城市更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耦合协调度模型区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