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城市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城市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叶菊华

月刊

1009-6000

urbnrech@163.com;editor.mur@gmail.com

025-84784510

210029

南京市华侨路37号29楼

现代城市研究/Journal Modern Urba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6年创刊,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追求学术性、前沿性和前瞻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新动态,刊载有创见的现代城市研究成果、述评、实例分析、文摘等。深受高校、研究机构、设计院所的广大读者的好评。本刊内容充实、版式清新、装饰精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我国31个省区市的乡村振兴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耦合协调研究

    尚子娟任禹崑杨斌陈怀平...
    1-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耦合协调发展是促进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乡村振兴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耦合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构建二者耦合分析框架、耦合指标体系,采用2017-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度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乡村振兴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实证结论为实现乡村振兴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双赢提供政策建议.

    乡村振兴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耦合协调乡村文化治理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黄土沟壑区乡村流域空间治理:目标、困境与实现路径

    刘苗苗雷振东高雅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发展阶段,黄土沟壑区乡村治理的空间范畴、配置动力、行动主体已发生变化.面向生态安全到生态持续、经济脱贫到经济高效、社会稳定到社会公平的目标变化,针对乡村治理载体、治理动力、治理主体呈现的空间要素分散治理、资本价值诉求冲突、参与治理意愿减弱等问题,基于乡村空间流域化特征,依托次沟流域构建乡村治理单元,文章提出功能协同、价值协调、主体协作3大治理路径,以促进乡村空间要素、资本要素和行动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乡村空间治理流域单元治理路径高质量发展黄土沟壑区

    "观水"理论视角下水系对徽州传统村落村址的影响

    徐震吴金辉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水系发达的徽州而言,堪舆学"观水"理论在村落选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在堪舆学的视角下,对"观水"活动的主要观测对象"水口"与"水势"进行研究:从"藏风聚气""形势说"理论出发探究"水口"对村落基址选择的影响;从"五星"理论出发探究"水势"与村域选址之间的联系.最终发现"水口"能够影响村落大布局(整体布局)的界定以及小布局(建筑布局)的面积,"水势"影响村落小布局(建筑布局)的选址界定以及面积.

    "观水"理论水口水势村落整体布局村落建筑布局

    基于系统风险格局识别的乡村产业韧性布局研究——以大运河天津段乡村为例

    田健曾穗平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我国乡村产业自适应、自组织、自协调与自恢复能力持续下降,产业风险"外部胁迫加剧—内生动力弱化—治理机制滞后"等系统化特征凸显,空间异化程度加深.研究提出了基于"风险源—风险受体—风险治理机制"结构的乡村产业系统风险评估方法,通过大运河天津段乡村的多源数据解析,识别乡村产业风险格局特征并提出基于风险治理的乡村产业韧性布局策略.研究表明:大运河天津段乡村产业的系统风险呈现"高低交错+多元驱动"的空间异化特征和"低风险均衡型+单一高风险型+多风险并存型"的聚类规律;近郊乡村风险源压力较大,远郊乡村的风险治理机制建设相对滞后,风险受体状态主要与农作类型、非农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组织建设及资源承载能力有关.研究针对风险的空间分异及聚类特征,通过统筹乡村产业的风险源控制、风险受体优化、治理机制建设等路径,提出乡村产业"外源协同—内生培育—机制响应"的系统韧性布局策略,为实现乡村产业系统风险的长效治理提供相关借鉴.

    乡村产业系统风险风险源风险受体风险治理韧性布局

    基于"载体—荷载"视角的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测度

    杨楠罗文竹申立银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测度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是缓解公共服务供需矛盾、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文章基于"载体—荷载"视角,从公共服务载体和荷载的适配状态入手,构建了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的测度方法.同时,为验证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选取长三角地区的41座城市展开了实证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是公共服务载体的荷载强度,可表现为承载状态值,这一状态值并非越大越好,也非越小越好,而应当在城市特定的发展条件下有一个合理的相对值;(2)城市公共服务承载状态具有区间特征,可以通过四分位法将其划分为4个区间,即高风险超载区间、高利用区间、中度利用区间和低利用区间;(3)实证结果发现,研究期内长三角地区城市的公共服务承载状态总体上从以高风险超载和高利用为主逐步过渡到以中度利用和低利用为主,公共服务超载风险得到缓解.

    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载体—荷载区间特征

    典型发达国家智慧城市的建设经验及启示:"理念—机制—方法"范式

    李德智李蓓黄冠英于路港...
    40-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各个国家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迈入融合发展期,但仍存在建设与地方情景脱钩、社会力量参与不足、技术中心主义等问题.文章从"理念—机制—方法"范式出发,分析并总结了美国纽约、日本东京、韩国首尔3个典型发达国家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并提出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启示:建设理念需要"因城定策,顺时应变,统筹规划",建设机制需要"政府引领,企业主导,公众参与",建设方法需要"畅通数据,整合技术,聚合服务".

    典型发达国家智慧城市建设国际经验建设体系

    基于身体活动及心理感知的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研究

    宋晗甄峰徐海贤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居民身心健康问题愈受关注,城市空间环境对居民心理感知、身体活动的影响逐渐成为城市研究热点.文章分析并揭示了空间环境、心理感知、身体活动三者的相互关系及整体关联,提出了基于心理感知与身体活动一体化的空间环境设计框架.进而以增进人的身体活动、促进人的积极心境、缓解人的精神压力、提升人的归属认同作为设计导向,制定5个方面的空间环境设计策略,运用融合多学科交叉及智慧规划设计方法,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环境设计新范式.

    建成环境空间环境心理感知身体活动积极心境

    轨道交通TOD模式对站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规划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袁满严明瑞朱俊青单卓然...
    52-5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随着绿色TOD模式研究的不断推进,学者们对轨道交通是否能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展开了广泛探讨.该类研究主要以城市或区域等宏观尺度为对象,而忽略了轨道交通对沿线及站点等微观地区的影响.文章以武汉市6条轨道交通线路的站点为例,评估轨道交通对站点空气质量的影响,并探讨TOD模式指标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机制,提出改善空气质量的TOD模式优化策略.结果发现,轨道交通对多数站点空气质量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但不同站点间的影响差异较大.站点地区的工业用地占比、绿地与水域占比、土地混合度、容积率等因素与空气质量具有相关性.高水平的土地混合,可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改善空气质量;开发集聚度越高,城市越紧凑,空气污染改善越明显;合理的交通接驳方式,减少了机动车尾气排放,可改善空气质量.因此,应通过高水平的土地混合、紧凑的空间形态、完善交通接驳等措施,优化轨道交通TOD建设,提升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

    轨道交通TOD模式站点空气质量

    基于多源数据的"夜津城"活力时空特征及规划策略研究

    张天洁苏静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津自2018年底便着手发展夜间经济,提出构建"夜津城"格局并打造多个市级示范街区.揭示其实施几年以来的夜间活力时空特征,既是对已有政策实施绩效的评估,也为今后提升夜间活力提供依据.文章基于百度热力、大众点评POI、豆瓣同城等多源数据构建夜间活力时空数据库,借助ArcGIS、Geoda对中心城区进行夜间活力静态分布及动态变化分析,识别夜间活力高值及低洼区域并探究其静动态耦合特征,分析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

    城市活力"夜津城"时空特征规划策略

    基于分形理论的滨海城市与内陆平原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对比研究

    张洪恩阙凌杰韩沛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滨海城市作为海洋经济发展与内外联动交流的物质载体,城市拓展受到海岸线、腹地地貌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城市空间沿海岸线延伸,呈现带形、湾形等空间形态特征,与内陆城市存在显著差异.文章基于分形理论,对滨海城市与内陆平原城市的外部空间形态与内部主要功能用地布局进行横向对比,揭示内陆平原城市与滨海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分形差异,并归纳解析其空间形态形成差异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滨海城市的城市形态优化和空间布局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分形理论滨海城市内陆平原城市空间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