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城市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城市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叶菊华

月刊

1009-6000

urbnrech@163.com;editor.mur@gmail.com

025-84784510

210029

南京市华侨路37号29楼

现代城市研究/Journal Modern Urba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6年创刊,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追求学术性、前沿性和前瞻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新动态,刊载有创见的现代城市研究成果、述评、实例分析、文摘等。深受高校、研究机构、设计院所的广大读者的好评。本刊内容充实、版式清新、装饰精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创新型城市构建全球知识管道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市海外协同创新中心为例

    王亮项欢欢胡晓辉
    7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创新网络的浮现,创新研发活动日渐统合.作为网络组织中创新资本最为集聚的地方,节点城市成为全球创新网络构建的主要支撑载体,创新型城市应如何探索出一条能够集聚创新资源、参与国际创新活动、深度融入全球创新链的有效路径,显得至关重要也迫在眉睫.文章以南京市海外协同创新中心为例,基于全球管道—本地蜂鸣理论,通过梳理南京市海外协同创新中心的现状和挑战,探索南京市海外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及其运作方式对于构建以地方为中心、由点及面的全球知识管道的价值体现.通过国内外两端的实体机构协同,搭建"哑铃式"资源平台,打造"多中心一基地"的模式,可实现全球创新网络中创新资源的"全球管道"和"本地蜂鸣"的最佳汇聚.

    创新型城市国际科技合作全球管道本地蜂鸣科技创新中心

    首都功能核心区居住空间热环境差异与形态响应研究

    李硕石炀管亚平张杰...
    8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首都功能核心区内居住空间形态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可为优化居住空间形态,改善居住空间热环境提供科学依据.以首都功能核心区为例,利用遥感数据和城市基础空间信息数据,以局地气候区分类体系为基础,划分核心区居住空间形态类型,利用单窗算法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对比不同居住空间形态的热环境差异;借助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探究居住空间形态和城市热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核心区什刹海、南锣鼓巷、大栅栏、西四北等历史住区的地表温度总体上较多层老旧小区、高层住区高,自由肌理历史住区地表温度总体上较规整肌理历史住区高;建筑密度对空间热环境效应呈正相关,建筑平均层数则呈负相关,且这种相关性在冬季强于夏季.最后,探讨了除建筑高度、建筑密度、肌理类型等空间形态因素,建筑材料、经济社会和住房条件也可能是影响热环境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热环境改善措施.

    热环境居住空间空间形态局地气候分区首都功能核心区

    滨海新城与福州新区联动发展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陈可嘉吴芊芊傅晟昱
    9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滨海新城在福州新区规划中的重要地位,文章明确滨海新城与福州新区联动发展的特征,建立滨海新城与福州新区联动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借助Vensim软件进行模型检验,选择信息港科技研发系数、投资贡献度、GDP增加系数等作为控制变量进行仿真,结果显示:为了推动滨海新城与福州新区的联动发展,需要加大滨海新城科技研发的投入,重点发展大数据相关产业,同时稳步推进海港、空港、陆港的投资,提升海港、空港、陆港吞吐能力.

    滨海新城福州新区联动发展系统动力学

    交通规划导向的科技赋能交通小区划分方法

    俞艳何宇嘉高昕欣张宸赫...
    10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手机信令、路网大数据为基础,提出了针对交通规划的科技赋能交通小区划分方法,以路网数据划分聚类单元,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准确识别聚类单元内居民出行时空分布特征,基于改进耦合空间聚类算法进行聚类,借助现状路网对聚类结果进行修正得到交通小区划分结果.宁波市实例研究表明,科技赋能交通小区划分方法能兼顾居民出行时空特征和城市路网匹配,并能较好保证交通小区的整体连续性,该方法适用性强,可为交通规划的科学制定提供借鉴.

    交通小区划分手机信令出行特征耦合空间聚类算法

    适老化视角下居住型轨道交通站域街道步行适宜性研究

    饶传坤田雪琪翟端强
    107-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轨道交通迅速发展、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当下,老年人使用轨道交通却遇到多种阻碍.轨道站域街道作为老年人使用轨道交通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也作为城市开发的重点区域,其街道空间品质的提升不容忽视.构建轨道交通站域街道适老化的步行适宜性评价体系,并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分析各指标重要性的差异,选择杭州市9个典型居住型地铁站点,通过城市POI数据及街景数据等,对各站点安全性、舒适度和便捷性及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总体上看,各居住型地铁站域街道的适老化步行适宜性较弱,较多站点在无障碍设施、站点可达性和步行环境等方面存在不足,今后应以"便捷性为主导,安全性为保障,兼顾舒适性"为原则,不断提升轨道交通站域街道步行适宜性,提升城市整体步行环境品质.

    街道步行适宜性适老化轨道交通站域街道杭州市

    苏州传统村落历史建筑保护的底层实践——基于关系产权视角

    徐金王勇李广斌
    114-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权是影响传统村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关键变量.文章尝试从关系产权视角,为传统村落历史建筑保护提供一个分析框架,基于"获取资源、进入联盟、稳定环境"3个维度,结合苏州市3个典型案例,剖析不同关系产权路径在传统村落历史建筑保护中的作用机理,为我国传统村落历史建筑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系产权传统村落历史建筑苏州

    基于机器学习和街景图像的历史城区店招色彩量化研究——以苏州为例

    朱隆斌赵瑞寅
    120-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店招色彩是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元素,特别是风貌重点管控的历史城区.文章运用机器学习技术和街景图像数据,以苏州历史城区为例,基于"传统建筑—管控建筑—现代建筑"3个尺度构建一套历史城区店招色彩的评价方法.该方法以街道为单位识别不同类型建筑的店招主导色彩并对街道的店招色彩协调度进行评价.通过筛选协调度较高和较低的街道,分析其店招色彩特点,提出历史城区店招色彩量化管控的依据.该方法可为历史城区店招的精细化更新管控提供技术支持.

    街景数据店招色彩色彩评价历史城区机器学习

    城市人口—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及障碍因子分析——以苏州市为例

    张振龙吴迪蒋灵德
    126-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是衡量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两者的协调发展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支撑,探究两者协调关系对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多指标评价法、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探究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发展特征及其障碍因素,并以苏州市为例,以乡镇街道为研究单元,选取2010年、2020年为研究断面,分析其协调发展水平、演变过程及影响因子.结果显示:(1)苏州市2010年、2020年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均值均大于0.975,说明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作用程度高.(2)2010年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度均值为0.529,2020年数值上升0.009,协调发展度提升主要源自"濒临失调区—勉强协调区—初级协调区依次演进"的贡献,协调发展整体水平呈现"两轴多片"分布格局.(3)人口就业结构、人口教育结构、人口规模、产业规模、产业结构高级化是制约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最后,提出分区分类优化策略,以期促进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进而实现苏州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人口结构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发展度苏州市乡镇街道尺度

    城市化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规律探讨——评《城市化与乡村振兴》

    赵雪芬
    后插4页

    新形势下城市经济的运行与管理——评《中国城市经济问题研究》

    高伟
    后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