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教育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

钟晓流

月刊

1009-8097

xdjyjs@tsinghua.edu.cn

010-62785595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电教中心112室

现代教育技术/Journal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为:立足学术研究、带动实践探索、促进教育技术发展、推动教育现代化。本刊可供高校及其他各级各类学校电教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CAI中心、远程教育机构、多媒体研究开发人员和热心教育现代化的教师及管理人员阅读,是学校图书馆、资料室、教育技术中心等部门的必备资料。本刊对师范院校教育技术类专业师生的学习及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教育强国建设的初心、创新和信心

    熊璋
    5页

    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的教育技术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孙立会沈万里
    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抓手和重要先手棋。教育技术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承载着数字化时代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现实诉求,其变革应从教育问题情境出发,超越传统教育学藩篱,倡导问题导向的研究范式;强化跨学科思维,树立"大教育技术观"的融合理念,突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体系的交叉创新;深化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警惕"单极化"的发展偏向,致力于培养具备复合能力的新质人才。然而,当前教育技术学知识体系变革或因一流学科建设的政策桎梏、非理性专业倾向引发的学科交叉融合不深的理念瓶颈、盲目移植诱发的本土化体系"水土不服"的实践壁垒等多重障碍,影响了教育技术学自主知识体系发展的进程。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的教育技术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理论层面应以"两个结合"为基本遵循,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实践层面应瞄准市场需求变化,以超前的供给侧谋划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思想层面应构筑交叉共生的集群学科信仰共同体,以增强学科凝聚力;文化层面应按照多元并蓄的理念,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以此更好地通过教育技术学知识的迭代更新赋能教育强国建设。

    教育强国教育技术学自主知识体系大教育技术观

    数智技术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五重逻辑

    朱珂王建明
    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数智技术作为这场革命的关键引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社会运行模式、经济发展方式和国际竞争格局。教育强国建设是国之大计,阐释数智技术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逻辑理路对于当前我国教育强国建设必要且紧迫。基于此,文章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发展逻辑和实践逻辑五个方面剖析了数智技术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理路,分别是:科学技术迭代是世界教育中心转移的根本源动力,数智技术是教育发展变革的新质生产力,数智技术是夯实教育强国底座的核心内驱力,数智技术是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的战略支撑力,数智技术是"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关键联结力。这五个方面的逻辑阐释,进一步明晰了数智技术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可为提升教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学理支撑。

    数智技术教育强国数字教育新质生产力教育新质生产力

    人机共强:实现智能技术与教育"赛跑"的正和博弈

    林松柏
    2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智能技术与教育"赛跑"引发了负和博弈效应。从技艺现象学视角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一效应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技术主体与教育主体在"人-技术-世界"关系中的具身关系、诠释学关系、它异关系和背景关系的视域焦点存在差异。同时,智能技术的开发逻辑构建了一种新的"人-技术-世界"关系——竞争与共生。这种关系颠覆了传统技术应用的认知模式,引发了人类深层次的不安与质疑,但也为实现人机关系的正和博弈提供了新的可能。为了将负和博弈效应转为正和博弈效应,实现人机共强的目标,需要从共生角度加强技术主体与教育主体的交流合作,达成共识;需要提升技术诠释的透明性与可信度,增强技术主体与教育主体之间的信任;同时,需以人文精神为教育机器立"德",保障教育主体的核心地位。

    人机共强人机共生关系技艺现象学正和博弈人文精神

    大语言模型工具能促进高校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发展吗?——基于12所双一流大学学生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

    李曼丽乔伟峰李睿淼
    3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智时代,重视培养高校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已逐渐成为共识,但高校学生使用大语言模型工具能否促进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尚存争议。澄清这一争议,不仅有助于在理论上分析人工智能背景下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机理,也可以为学校和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采取何种措施提供可靠依据。基于此,文章利用我国 12 所双一流大学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对当前高校学生的大语言模型工具使用情况及其对高阶思维能力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高校学生使用过大语言模型工具,但深度创意应用仍有待加强;增加大语言模型工具的基础执行应用与深度创意应用频次,均对高阶思维能力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交互质量在大语言模型工具使用频次对高阶思维能力的影响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建议高校正视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应用;结合课内外真实情境,促进大语言模型工具的深度创意应用;加强师生人工智能素养培养,提升人机交互质量。

    大语言模型高阶思维能力高校学生双一流大学

    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赋能高校内部治理?

    李素军杨挺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已开始赋能高校内部治理,推动了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确保生成式人工智能合法合规地赋能高校内部治理,文章首先从教育转向和管理转型两个方面,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内部治理的多元效应。之后,文章审视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内部治理面临的法治化风险,主要表现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存在的法律风险及其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法治化风险。最后,文章从深化立法、强化监督两个方面,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内部治理的法治路径,以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内部治理从共治走向善治。文章的研究,可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内部治理提供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生成式人工智能高校内部治理ChatGPT大数据法治化

    GenAI技术在教育评价中的算法偏见:表现、成因与对策

    谢琦余日季蔡苏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GenAI)技术正逐步成为推动教育评价体系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然而,当前教育领域对智能技术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尤其在大语言模型的可解释性方面面临严峻挑战。数据偏差、算法设计缺陷和测试验证不足导致的"算法偏见"问题,已成为制约技术公平应用的关键难题。对此,文章结合GenAI技术在教育评价中的实际应用,首先系统梳理了算法偏见的具体表现,涵盖个体差异、地域差异、社会地位差异等维度;之后深入剖析了偏见产生的成因,主要从数据质量、模型设计、应用场景三个方面展开;最后提出完善算法设计、统筹治理主体、促进技术普惠等对策,以期为构建公正、透明、包容的教育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GenAI技术算法偏见教育评价数据伦理人工智能

    大语言模型支持的元综合研究:基于智能体的方法

    仇星月陈向东陈鹏褚乐阳...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语言模型凭借强大的分析与推理能力正在变革教育研究范式,特别是其在智能体技术方面取得的显著进步,为系统性解决科研领域的复杂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基于此,文章聚焦元综合这一典型的研究任务场景,探讨如何基于智能体的方法提供更加系统化的支持:首先,文章提出了多步骤规划、协同模式构建、提示赋能、工具集成的元综合智能体应用原则,设计了由 6 个智能体协同的应用模式,并基于该模式开发了元综合智能体工具。然后,文章通过案例研究将智能体工具应用于典型的元综合任务,发现与人类团队相比,智能体更能遵照元综合研究流程执行任务,生成结果更全面;人类团队在应用过程中对智能体的准确性和使用体验给予了积极评价。最后,文章基于研究发现提出了智能体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深入解决教育研究实践问题提供新的人机协同思路。

    大语言模型智能体元综合教育研究

    ChatGPT辅助下的学生创造性思维特征分析

    沙景荣赵亚南唐天奇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 ChatGPT 在现有创造性思维框架下准确识别学生讨论维度的能力,文章使用 ChatGPT 对学生讨论文本进行智能评估,并采用认知网络分析法对不同学业投入水平小组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各维度特征差异、认知网络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高水平学业投入小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整体表现优异,而低水平学业投入小组学生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不同水平学业投入小组的认知网络在不同讨论阶段呈现不同结构,其中高水平学业投入小组学生的认知网络结构相对更复杂;不同学业投入水平小组的认知行为多聚焦发散性思考和社会交流维度。此外,文章还针对ChatGPT作为辅助工具的应用提出建议,以使其更好地服务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提升,进而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融入未来的教育教学。

    创造性思维ChatGPT认知网络分析学业投入

    人智协同迭代共生教学模式研究——AIGC的融入与实践效果分析

    李浩君黄沁儒陈伟许灼灼...
    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生成性学习在实践中仍面临学生自主性不足与个性化学习需求难以满足的挑战,而AIGC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促进生成性学习的优化和改革方面蕴含潜力。为此,文章基于社会文化活动理论,提出了AIGC赋能教学的三维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文章以SOI框架为指导,构建了人智协同迭代共生教学模式。之后,文章通过职业学校Python课程的准实验研究,对该模式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人智协同迭代共生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成绩、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其中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效应最大,而学习成绩和学习动机的提升效应较低。文章通过研究,旨在推动人工智能时代教学模式的创新,为有效提升生成性学习效果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AIGC生成性学习社会文化活动理论学习绩效人智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