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矿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矿业
现代矿业

刘效良

月刊

1674-6082

xdky@vip.163.com

0555-2404809,2309828

243004

安徽省马鞍山市经济开发区西塘路666号

现代矿业/Journal Modern Mining
查看更多>>传播现代矿业技术,拓展先进技术在矿业领域的应用范围和层次,提升我国传统矿业工程技术水平,活跃学术思想,传播矿业科技成果和技术改造经验,以市场为导向,密切联系现场实际,对象:矿业企事业单位、科研设计单位、矿业院校、矿业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经理、厂长、工程技术人员及国外相关矿业企业驻华机构工作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规则孤岛工作面回采期间应力分布特征分析

    周亚菲王轩胡建王鹏...
    4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防治不规则孤岛工作面采掘期间因应力集中引起的冲击地压,以二井田煤矿E8104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用GDEM数值模拟软件对E8104工作面回采期间应力分布进行探究,分析受回采影响的工作面应力分布规律及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规则孤岛工作面开切眼工作后两侧煤柱应力较为集中,受动载影响易诱发冲击地压;回采至首次见方阶段时,两侧煤柱的应力集中程度明显增大,应力值为44.5 MPa,应力集中系数达4.45;回采至二次见方阶段时,E8104右侧的煤柱由于宽度加大,应力水平相对较低,但与E8102采空区之间有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且直角煤柱拐点处的应力值高于邻近位置,应力集中系数高达5.1,开采时应注意采取防冲措施.

    地下开采不规则孤岛工作面数值模拟冲击地压

    非煤矿山企业智慧化建设评价系统构建

    孙彬彬聂闻曾学敏
    49-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内非煤矿山规模与发展程度不一,对智慧化建设情况了解不足.对非煤数字、智慧矿山建设情况及成果进行评价时,无法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阻碍了非煤矿山企业进行智慧化建设统筹安排.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矿山生产、环境安全、可视化系统、企业管理多面评价模型,对非煤矿山企业智慧化建设程度进行评价分析.最终对安徽省非煤矿山企业进行评价分析,得出安徽省非煤矿山大部分仍停留在数字矿山与感知矿山阶段,仅有少数非煤矿山达到了智慧矿山阶段的结果.

    智慧矿山数字矿山层次分析法非煤矿山智慧化建设评价模型

    非洲某大型露天矿废石运输方案研究

    张恒瑜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洲某大型露天矿存在废石量巨大,排土场距离远,采场至排土场间地势陡峭、高差变化大等问题.为了寻求一种经济、安全、高效,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废石运输方案,以当前先进且成熟的矿山运输技术为基础,借鉴国内外大型露天矿的生产运行经验,研究全汽车运输和汽车+破碎站+胶带联合运输2个方案的可行性,并在设备和基建投资、生产运营、环境保护3个层面进行量化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汽车+破碎站+胶带联合运输方案较全汽车运输方案投资减少了1.05亿元,平均经营成本降低4729.5万元,且对环境影响更小,为矿山建设经营提供决策依据.

    露天矿废石排土场汽车运输破碎站胶带运输

    某金属矿体充填开采对地表建(构)筑物稳定性的耦合评估

    尹裕黄开飞
    58-6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某金属矿山地下开采对地表建(构)筑物稳定性影响,综合运用理论分析、三维精细化建模、数值模拟分析方法,提出了一种地表建(构)筑物稳定性评估的耦合方法.结果表明:采用充填法开采,地表整体为均匀沉降,对地表建(构)筑物的稳定性影响较小,最大主应力随回采步骤的增加呈多项式增长趋势,最小主应力呈线性增长;通过理论分析计算,矿区地表变形值及质点振速均小于相关规程要求的临界值;各塑性区范围均较小,充填开采可有效避免拉伸、剪切破坏区域进一步扩大;矿体回采使得矿体正上方地表呈锥状下沉,矿区地表变形值均远小于规范中的临界变形值.地下开采不会对地表建(构)筑物产生影响.

    地下开采充填采矿法地表稳定性耦合评估

    某综采工作面破碎顶板注浆加固技术研究

    张建红
    6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采工作面遇地质构造时,受构造应力和采动影响,采场煤壁和顶板常出现片帮、冒顶现象.某综采工作面过火成岩和断层构造期间,顶板破碎,易发生冒顶、片帮事故,通过分析顶板事故原因和注浆加固作用机理,结合现场实际工作条件,对工作面冒顶片帮严重区域采取马丽散化学注浆加固、充填方案.实践证明,通过对构造破碎带区域的注浆充填、加固,改善了采场破碎煤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和煤体的整体性,工作面最大片帮深度由1.8 m降低至0.4 m,最大冒顶高度由2.9 m降至0.6 m,提升了工作面回采安全性和高效性.

    综采工作面地质构造带煤岩体稳定性注浆加固

    某铜矿通风系统优化

    罗亚楠支学艺
    68-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矿山生产中,通风系统扮演着关键角色,直接影响工作面环境的安全性.以银山铜矿为背景,针对-358,-458 m中段的通风系统,通过现场调查和测定,并对测定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发现,该铜矿存在-358 m铅锌老系统风机通风效果不明显,-458 m中段采区通风困难,通风构筑物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建立Ventsim三维仿真系统模型,制定通风系统优化方案,完善通风构筑物,并对实施方案优化效果进行模拟.工程实践结果表明,风速合格率为从原来的35.6%提高到73.7%,作业面工作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该优化方案有效解决了矿山面临的通风与环境问题,为类似矿山提供了经验.

    地下开采金属矿山通风系统优化Ventsim三维仿真系统

    中深部孤岛工作面窄煤柱沿空掘巷支护技术研究

    贺富领杨亚威
    72-7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孤岛工作面沿空掘巷存在围岩变形严重、控制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以某矿5103回风顺槽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设计方法,综合确定护巷煤柱最佳宽度为6m;提出顶板围岩浅部基础层、中部承载层和深部强化层多圈层高效支护技术,以长锚杆+柔性锚杆+长锚索为主形成多圈层承载结构.通过在5103回风顺槽进行工业试验表明,巷道围岩变形得到有效控制,取得良好的安全、经济效益,可为相似条件下孤岛工作面的开采提供借鉴.

    中厚煤层孤岛工作面窄煤柱

    金川三矿区东部贫矿探采结合技术研究与应用

    罗静曹斌
    7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因矿山基建不具备探矿工作条件,造成矿体形态无法准确把握,影响矿山回采等问题,以金川三矿区东部贫矿首采1330分段为例,选取探采结合技术,以采准工程为先导并辅以地质勘探工程,通过取样化验分析、地质编录等手段,对东部贫矿地质界线变化、矿体规模形态、夹石带形态以及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探采结合技术能够有效探明地质界线变化情况,更正矿体规模形态及夹石带形态,提升出矿品位,获得较大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地下矿山探采结合技术矿体规模经济效益

    浅埋深大采高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王治峰
    80-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三道沟煤矿85214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对浅埋深大采高工作面矿井的矿压显现规律进行研究,利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建立固支梁和悬臂梁模型,确定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和周期来压步距分别为104.91和19.90 m.基于覆岩浅埋结构性质,建立短砌体梁和台阶岩梁模型,确定支护阻力分别为5624和14461 kN;利用现场试验的方法,对井下支架工作阻力数据实测分析,确定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106 m,周期来压步距16.8 m,月平均次数11次,平均支架载荷37.5 MPa,支承压力主要分布于工作面中部区域.研究结果证明了来压步距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确定了浅埋深条件下覆岩结构呈现短砌体梁结构和台阶岩梁结构的破断特点,可为矿井生产提供依据.

    地下矿山浅埋深大采高工作面来压步距短砌体梁台阶岩梁

    基于不同荷载下的某露天边坡稳定性分析

    王辉林
    85-8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某露天矿在不同荷载条件下的边坡稳定性问题,采用数值模拟对边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计算,设置了自重、自重+爆破振动力、自重+地震力3种不同荷载条件,并通过其剪应变分布特征及位移分布特征来反映边坡的稳定性情况.结果表明:不同荷载条件下,模型的区域剪应变值均在可控范围内,且X、Y方向的大部分区域位移值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从模拟结果来看,露天边坡整体稳定性在可控范围内,不会发生大面积边坡滑动及失稳情况,但建议矿山开采过程中加强对边坡的监测预警以保证矿山安全生产.

    露天矿山边坡稳定性分析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