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张万岱

双月刊

1672-2159

jmdi@vip.163.com

020-61641547

510515

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Journal Modern Digestion & Interven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学术上遵循“三主三结合”:①以临床应用为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②以普及新技术新业务为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③以现代医学为主,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专业上以胃肠病学为主,兼顾肝胆胰疾病。介入诊疗主要反应消化内镜、超声、放射介入的进展,特别注重介入治疗、专家读片、疑难病例讨论、专题笔谈为其特色。主要栏目有:论著、短篇论著、专家读片、临床经验、实验研究、综述与译文、专家述评、病例报告、医药信息、讲痤、人物介绍等。把杂志办成一个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接轨国际的消化病及介入诊疗的现代综合性学术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肠道微生物探讨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董嘉欣刘童高善语
    25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免疫介导下的慢性难治性肠道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其特点是复发和缓解交替发生.尽管IBD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目前公认的IBD发病机制假说是:宿主遗传易感因素、环境因素和宿主免疫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异常的免疫反应和慢性肠道炎症.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复杂且丰富,能够参与营养吸收、免疫调控和防御屏障等相关的生理功能.研究表明,多组学分析技术已经确定当IBD发生时,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功能发生显著改变,并且与IBD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本文就肠道微生物群对IBD发病机制的调控作用以及肠道微生物群功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此外,我们回顾了控制改变的肠道微生物群的治疗选择,如益生菌和粪便微生物群移植.

    炎症性肠病肠道微生物失调多组学分析代谢产物

    结缔组织病合并单纯疱疹病毒食管炎(HSV-1)1例

    张菊梅黎莉谭松姜义...
    262-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缔组织病合并单纯疱疹病毒性食管炎较为罕见,大部分临床医师对该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诊断认识不足,易于漏诊及误诊.本文就此病例进行报道及文献复习,旨在加深研究者对该疾病的认识.

    结缔组织病单纯疱疹病毒病毒性食管炎疱疹性食管炎

    伏诺拉生二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观察

    王世令陈丹妮刘兆麻钊丽...
    265-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针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患者,比较含伏诺拉生的大剂量二联方案和含质子泵抑制剂的大剂量二联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前瞻性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2023年2月至2023年12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243例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伏诺拉生大剂量二联组(VPZ-HDDT组)予以富马酸伏诺拉生片20 mg,2/天+阿莫西林750 mg,4/天,连续用药14天,PPI大剂量二联组(PPI-HDDT组)予以艾司奥美拉唑40 mg,2次/天+阿莫西林750 mg,4次/天,连续用药14天.患者服药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在开始治疗的第7、14天通过电话或微信随访,与患者沟通并记录.复查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需在用药结束后至少1个月.分别采用符合方案治疗(PP)分析、改良意向治疗(mITT)和意向性治疗(ITT)来对比两组患者Hp根除率,同时比较两组依从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VPZ-HDDT组和PPI-HDDT组在初次治疗患者中的PP分析根除率分别为94.0%、88.5%(P=0.209),mITT分析根除率分别为91.8%、87.5%(P=0.358),ITT分析根除率分别为86.7%、81.9%(P=0.377);在再次治疗患者中,这两组PP分析与mITT分析根除率一致,分别为87.0%、84.2%(P=0.800),ITT分析根除率分别为83.3%、76.2%(P=0.550);对于难治性Hp的病人,这两组的PP分析与mITT分析根除率也一致,分别为71.4%、50.0%(P=0.429),ITT分析的根除率分别为62.5%、50.0%(P=0.640).在不同分层中,VPZ-HDDT组的根除率均高于PPI-HDDT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依从性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二联方案在首次治疗的患者中,都可以达到临床可接受的根除率(>85%),对于再次治疗和难治性的患者,抑酸剂选择伏诺拉生会获益更大.

    幽门螺杆菌大剂量二联方案伏诺拉生

    ERCP与经口胰胆管镜技术置入胆管支架在高位胆管癌中的疗效对比分析

    李鹏宋展刘驰戴兵...
    270-273,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ERCP与经口胰胆管镜技术行胆管支架置入在高位胆管癌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行胆管支架置入的136例高位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胆管支架置入方式分为ERCP组(86例)和经口胰胆管镜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相关检验指标、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肝衰竭发生率、黄疸缓解率、支架材质及通畅率等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两组在术后肝衰竭发生率、黄疸缓解率、不同材质支架在术后并发症及短期通畅率方面对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总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2,P<0.05),其中术后胆道感染、术后出血相比较,ERCP组分别为26.7%、11.6%,明显高于经口胰胆管镜组的10.0%、2.0%((2=5.42,3.94;P<0.05);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比较,经口胰胆管镜组(10.78±2.17)d<ERCP组(12.91±2.9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肝功能明显改善,相关检验指标下降明显(P<0.05);塑料支架与金属支架在术后并发症及短期通畅率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在通畅时间>6个月的情况下,金属支架通畅率明显高于塑料支架(P<0.05).结论 经ERCP与经口胰胆管镜技术置入胆管支架对于缓解高位胆管癌临床症状有效,均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其中经口胰胆管镜技术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快、优势更大,但花费较高;塑料支架对预期生存时间较短的患者有益,金属支架更适用于预期生存时间较长的患者.

    胆管肿瘤,高位胆管癌胰胆管镜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胆道支架

    ADH1B与ALDH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贾云兰周仁正池堂春
    274-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乙醇脱氢酶 1B(alcohol dehydrogenase 1B,ADH1B)与乙醛脱氢酶 2(aldehyde dehydrogenase 2,ALDH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05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在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的132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ADH1B与ALDH2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ADH1B、ALDH2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曲线评估两者表达在胃癌中的预后价值.单、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用于确定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 对132例组织样本的IHC分析显示ADH1B(41.5%vs 58.5%,x2=9.594,P=0.002)与 ALDH2(38.8%vs 61.2%,x2=16.716,P<0.001)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其癌旁组织.与高表达组相比,ADH1B低表达在T3-T4期(x2=5.572,P=0.018)、pTNM Ⅲ期肿瘤(x2=4.675,P=0.031)中更为常见,淋巴血管侵犯率更高(x2=4.566,P=0.033).ALDH2在低分化癌(x2=4.261,P=0.039)和pTNM Ⅲ期胃癌(x2=5.877,P=0.015)中表达更低,淋巴结转移率(x2=5.491,P=0.019)较高表达者更为频繁.生存分析表明ADH1B与ALDH2低表达是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标志.ADH1B低、高表达患者的3年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分别为52.3%和73.9%(x2=6.900,P=0.009),ALDH2 低、高表达患者的 3 年 OS 率分别为 49.8%和 74.4%(x2=8.665,P=0.003).ADH1B(HR=2.115,95%CI:1.133-3.946,P=0.019)与 ALDH2 低表达(HR=2.296,95%CI:1.207-4.367,P=0.011)是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ADH1B与ALDH2在胃癌组织中呈明显低表达,两者可能是预测肿瘤进展与患者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胃癌乙醇脱氢酶1B乙醛脱氢酶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预后

    分析不同危险度胃间质瘤超声内镜特征及免疫组化结果的相关性

    王露露师荣慧董娜冯洁...
    281-286,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危险度胃间质瘤超声内镜特征及免疫组化结果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3年7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并行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相关指标,分析不同危险度之间的差异性.结果 胃间质瘤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6.02±10.94)岁,首发症状为黑便对于胃间质瘤的不同分级有意义,不同危险度的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式也有显著差异(P<0.05).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四组的部位、起源层次、边界、回声、有无囊性变、钙化或血流信号对危险度的分级无差异(P>0.05);肿瘤大小、生长方式、形状、内部回声均匀度、外观对于胃间质瘤术后危险分级评估有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肿瘤大小是独立影响因素(P<0.05).免疫组化结果示DOG-1、CD34、SMA、Desmin是否阳性对胃间质瘤术后危险度的分级无影响(P>0.05);而Vimentin的阳性表达、Ki-67指数及核分裂象与危险度显著相关(P<0.05).结论 胃间质瘤的不同侵袭度分级与病灶大小、形状、回声等有关系,超声内镜能较好地诊断胃间质瘤,结合免疫组化相关指标能更好地评估胃间质瘤患者的整体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胃间质瘤危险度超声内镜特征免疫组化

    溃疡性结肠炎患儿血清sB7-H3、GRP78水平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张国栋张苗
    287-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儿血清可溶性B7同源体3(sB7-H3)、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水平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在本院诊治的UC患儿78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时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儿童75例作为对照组.根据研究组病情严重情况分为轻度组29例,中度组32例,重度组17例.对研究组进行3年随访,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22例,预后良好组5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sB7-H3、GRP78及炎症因子干扰素-r(IFN-r)、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33(IL-33)的水平;根据血压测量仪检测舒张压和收缩压水平.Pearson法分析血清sB7-H3和GRP78分别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UC患儿预后发生不良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B7-H3和GRP78水平预测UC患儿预后发生不良的临床价值.结果 研究组血清sB7-H3、GRP78、IFN-r、IL-1β、IL-3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UC患儿病情越严重,血清sB7-H3、GRP78、IFN-r、IL-1β、IL-33水平越高(P<0.05).血清 sB7-H3 和 GRP78 分别与 IFN-r、IL-1β、IL-33 呈正相关(P<0.05).不良组血清 sB7-H3、GRP78、IFN-r、IL-1β、IL-33水平显著高于良好组(P<0.05).血清sB7-H3、GRP78、IL-33是影响UC患儿预后发生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sB7-H3、GRP78及二者联合检测UC患儿预后发生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4、0.884、0.969,二者联合检测明显高于单独检测(Z二者联合-sB7-H3=1.878,Z二者联合-GRP78=1.931,P<0.05).结论 UC患儿血清sB7-H3、GRP78水平升高,其随病情越严重水平越高,二者联合可较好预测UC患儿预后发生不良的情况.

    溃疡性结肠炎可溶性B7同源体3葡萄糖调节蛋白78病情预后临床价值

    抗炎饮食联合粪便移植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及耐受性的影响

    明珠刘扬
    292-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抗炎饮食联合粪便移植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及耐受性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50例U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饮食组、移植组和联合组,每组50例.饮食组予以抗炎饮食干预,移植组予以粪便移植治疗,联合组予以抗炎饮食联合粪便移植干预.8周后,比较三组UC缓解情况及肠道菌群多样性,并比较移植组与联合组粪便移植耐受性.结果 联合组临床缓解为40.0%、内镜缓解率为32.0%,均显著高于饮食组、移植组(P<0.05),但黏膜愈合率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ace、chao、shannon指数均高于饮食组、移植组(P<0.05),且移植组均高于饮食组(P<0.05).联合组粪便移植不良耐受性反应发热、食欲不振发生率低于移植组,腹痛联合组高移植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炎饮食与粪便移植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UC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促进患者临床及内镜缓解,且不增加粪便移植不耐受性反应.

    溃疡性结肠炎抗炎饮食粪便移植肠道菌群耐受性

    基于lncRNA/miRNA/NF-κB通路探讨大黄玄明粉对急性胰腺炎大鼠全身炎症和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黄广文周正何锦雄温玉平...
    297-301,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大黄玄明粉对急性胰腺炎(SAP)大鼠全身炎症和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lncRNA/miRNA/NF-κB通路的影响,探讨大黄玄明粉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60只分为用药组(n=20)、模型组(n=20)和假手术组(n=20).用药组和模型组大鼠均通过逆行胆胰管注射牛磺胆酸钠溶液建立SAP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只进行胆胰管分离但不穿刺.此外,自建模操作后1h开始,三组大鼠均每12 h灌胃1次,连续6次,用药组采用大黄玄明粉冲剂(1 mL/100 g)灌胃,模型组和假手术组采用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末次灌胃后12 h,各组大鼠均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价;抽取腹主动脉血检测血清淀粉酶、脂肪酶、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及炎症因子(IL-6、TNF-α)水平;并取胰腺组织和结肠黏膜组织行HE染色观察确定胰腺病理评分和结肠黏膜组织Chiu评分,并分别采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进行lncRNA DGCR9/MiR-342-5p/Akt/NF-κB通路相关因子转录和蛋白水平表达检测.结果 三组DAI、胰腺病理评分和结肠黏膜组织Chiu评分比较,模型组>用药组>假手术组(P<0.05).三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D-乳酸、DAO、内毒素、IL-6、TNF-α水平比较,模型组>用药组>假手术组(P<0.05).三组lncRNA DGCR9、Akt的转录表达水平比较,模型组<用药组<假手术组(P<0.05);三组MiR-342-5p、NF-κB p65的转录表达水平比较,模型组>用药组>假手术组(P<0.05).三组p-Akt蛋白表达水平比较,模型组<用药组<假手术组(P<0.05);三组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比较,模型组>用药组>假手术组(P<0.05).结论 大黄玄明粉可减轻急性胰腺炎大鼠的胰腺病理损伤和结肠黏膜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控lncRNA DGCR9/MiR-342-5p/Akt/NF-κB通路从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大黄玄明粉急性胰腺炎长链非编码RNA核因子κBMiR-342-5p全身炎症肠道损伤

    Let-7c-5p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功能

    郑雅心康敏
    302-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ESCC)中let-7c-5p的表达,同时分析let-7c-5p对ESCC细胞KYSE150增殖与迁移的影响.方法 收集本院食管鳞癌组织标本42例,癌旁组织作为对照组,经由qRT-PCR(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测定ESCC组织与其相邻癌旁组织内let-7c-5p表达量;经由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对KYSE150进行转染,qRT-PCR测定let-7c-5p于转染KYSE150细胞内的表达,借助CCK-8技术测定转染后细胞的增殖情况;通过伤口愈合试验与Transwell迁移试验对细胞迁移活性展开测定.结果 ESCC组织内let-7c-5p mRNA表达量较其癌旁正常组织明显偏低(P=0.000);经过KYSE150细胞转染,在表达量上,let-7c-5p mimics较NC组明显偏高(P<0.05);转染组KYSE150增殖功能显示大幅下降,其迁移活性也大幅受抑.结论 let-7c-5p在食管鳞癌中呈低表达,上调其表达能够明显抑制食管鳞癌KYSE150细胞增殖和抑制其迁移,为食管鳞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let-7c-5p食管鳞癌细胞增殖细胞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