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张万岱

双月刊

1672-2159

jmdi@vip.163.com

020-61641547

510515

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Journal Modern Digestion & Interven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学术上遵循“三主三结合”:①以临床应用为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②以普及新技术新业务为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③以现代医学为主,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专业上以胃肠病学为主,兼顾肝胆胰疾病。介入诊疗主要反应消化内镜、超声、放射介入的进展,特别注重介入治疗、专家读片、疑难病例讨论、专题笔谈为其特色。主要栏目有:论著、短篇论著、专家读片、临床经验、实验研究、综述与译文、专家述评、病例报告、医药信息、讲痤、人物介绍等。把杂志办成一个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接轨国际的消化病及介入诊疗的现代综合性学术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分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根除后临床转归及对胃粘膜Fas抗原、IFN-γ蛋白、c-myc 和PCNA的影响

    金麟赵亚娇褚云香贾志伟...
    707-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分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患者根除后临床转归及对胃粘膜Fas抗原、γ-干扰素(IFN-γ)蛋白、细胞-髓细胞瘤病毒癌基因(c-my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01月至2023年12月应急总医院消化科收治的202例Hp感染者,根据患者的Hp抗体检测结果将其分为Ⅰ型组(n=144)和Ⅱ型组(n=58).两组均接受标准铋剂四联方案根除治疗,统计两组的Hp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胃粘膜Fas抗原、IFN-γ蛋白、c-myc、PCNA水平,治疗后1年的Hp感染复发率、胃和十二指肠粘膜病变转归情况.结果 Ⅰ型组的Hp根除率为79.86%,Ⅱ型组的Hp根除率为91.38%,两组的临床根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根除前的胃粘膜Fas抗原、JFN-γ蛋白、c-myc和PCNA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根除1年后两组的胃粘膜Fas抗原、IFN-γ蛋白、c-myc和PCNA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组的复发率为4.17%,Ⅱ型组的复发率为1.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消化性溃疡、胃粘膜中重度炎症、地图样发红的转归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胃粘膜上皮内瘤变发生率转归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Ⅱ型Hp感染者根除后临床转归情况要优于Ⅰ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且治疗前Ⅱ型Hp感染患者的胃粘膜Fas抗原、IFN-γ蛋白、c-myc和PCNA的阳性率均低于Ⅰ型Hp感染患者.

    幽门螺杆菌标准铋剂四联方案Fas抗原IFN-γ蛋白c-mycPCNA

    脑氧饱和度联合CAR对老年人结直肠癌术后谵妄的预测作用

    张辉陈永学焦茹刘盼盼...
    711-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脑氧饱和度(rScO2)联合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AR)预测老年人结直肠癌术后谵妄(POD)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邯郸市中心医院治疗的238例结直肠癌老年患者,根据术后7 d内是否发生POD分为POD组(62例)和非POD组(176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直肠癌老年患者发生POD的危险因素,并采用ROC曲线评估rScO2联合CAR预测结直肠癌老年患者出现POD的临床价值.结果 与非POD组比较,POD组年龄>75岁、合并糖尿病的比例较高,D-二聚体、CAR水平显著升高,rScO2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75 岁(OR=1.270,95%CI:1.066-1.513)、CAR(OR=1.385,95%CI:1.046-1.835)是结直肠癌老年患者发生POD的独立危险因素,rScO2是独立保护因素(OR=0.660,95%CI:0.508-0.859).rScO2联合CAR预测结直肠癌老年患者发生POD的AUC为0.838(95%CI:0.785-0.891),灵敏度为87.10%,特异度为70.45%,综合性能优于单一 rScO2、CAR指标.结论 rScO2、CAR均与结直肠癌老年患者发生POD相关,二者联合应用可预测POD发生风险.

    脑氧饱和度术后谵妄结直肠癌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

    飞燕草素的抗结直肠癌作用及网络药理学分析

    赵誉彤邓晓东燕文柏蒋璐遥...
    715-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飞燕草素(Dp)抗结直肠癌(CRC)的分子机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 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研究Dp对SW480细胞的作用,采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Hoechst33258染色实验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基于网络药理学对Dp抗CRC可能的分子机制进行探讨,在数据库中确定Dp与CRC的相互作用;构建蛋白互作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对调控网络中的关键基因进行富集分析,确定可能的作用通路,初步筛选出可能的分子机制.结果 13 μmol/L、15 μmol/L、18 μmol/L、20 μmol/L的Dp在体外对CRC细胞SW480具有抑制增殖效应;15 μmol/L、20 μmol/L的Dp可诱导细胞凋亡;将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抑制细胞迁移能力.经分析发现,Dp靶点231个,CRC靶点9395个,药物-疾病共同靶点95个;药物-疾病-靶点互作网络图谱得出AKT1为潜在活性最大靶点;通过GO条目分析发现Dp抗CRC的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以及具有的分子功能,KEGG富集通路发现PI3K/AKT是Dp抗CRC其中一种可能的主要分子机制.结论 Dp在体外对CRC SW480细胞具有增殖抑制效应,Dp可以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对CRC产生影响,AKT1可能是Dp抗CRC的最重要靶点,PI3K/AKT可能是Dp抗CRC的信号通路.

    飞燕草素结直肠癌网络药理学分子机制

    针灸联合四君子汤加减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肠动力及胃泌素17的影响

    王涛万雪姣杨海宁
    722-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针灸联合四君子汤加减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肠动力及胃泌素17(G-17)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23年5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四君子汤加减治疗,n=40)、观察组(针灸联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n=40).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胃肠动力指标、胃肠激素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相较于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幅度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胃肠动力指标相较于治疗前均升高,且观察组胃肠动力指标上升幅度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胃肠激素水平相较于治疗前均升高,且观察组胃肠激素水平上升幅度更为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P>0.05).结论 针灸联合四君子汤可有效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效果,进一步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胃肠动力,调节胃肠激素水平,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具有较高安全性.

    针灸四君子汤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动力胃泌素17

    益生菌辅助清肠愈疡汤联合康复新液保留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免疫炎症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朱文颖袁瑞兴
    726-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益生菌辅助清肠愈疡汤联合康复新液保留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免疫炎症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A组(常规治疗+清肠愈疡汤联合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益生菌制剂治疗,n=21)、B组(常规治疗+清肠愈疡汤联合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n=23)和C组(常规治疗,n=24),三组疗程均为3个月.统计比较三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免疫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D3+、CD4+、CD4+/CD8+]和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治疗有效率为95.24%(20/21),高于B组的65.22%(15/23)和C组的54.17%(13/24)(P<0.05);但B组和C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三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DAO、D-LA、IL-6、TGF-β1、TNF-α、MDA水平均降低(P<0.05);而三组治疗后的CD3+、CD4+、CD4+/CD8+和血清SOD水平则提高(P<0.05).与C组治疗后比较,A组和B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DAO、D-LA、IL-6、TGF-β1、TNF-α、MDA水平均降低而同期CD3+、CD4+、CD4+/CD8+和血清SOD水平则提高(P<0.05);与B组治疗后比较,A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DAO、D-LA、IL-6、TGF-β1、TNF-α、MDA 水平均降低而同期 CD3+、CD4+、CD4+/CD8+和血清 SOD 水平则提高(P<0.05).三组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益生菌辅助清肠愈疡汤联合康复新液保留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中医症候症状、肠黏膜屏障功能、免疫炎症和氧化应激状况,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

    益生菌清肠愈疡汤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免疫炎症氧化应激

    改良Mayo内镜评分和血清C1q/TNF相关蛋白水平检测在溃疡性结肠炎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孙丽丽赵博赵洪海
    731-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Mayo内镜评分联合血清C1q/TNF相关蛋白水平检测在溃疡性结肠炎(UC)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唐山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疾病活动期UC患者93例为研究组,并以同期到医院进行无痛内镜检查的非UC受检者30例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均经美沙拉嗪治疗12周.两组均行无痛胃肠镜检查并行改良Mayo内镜评分评价,并在入组时取空腹血液样本检测血清C1q、TNF相关蛋白3(CTRP3)、CTRP6水平.研究组患者入院后患者进行相改良True-love和Witts评分相关项目检测和病情评价并以此为依据将患者分为重度组和非重度组两个亚组.评价研究组患者疗效,并根据疗效评价结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两个亚组.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重度组与非重度组、有效组和无效组之间的改良Mayo内镜评分、血清C1q、CTRP3、CTRP6水平差异,并绘制ROC曲线分析改良Mayo内镜评分、血清C1q、CTRP3、CTRP6水平单独和联合应用的UC诊断、病情评估和疗效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病情为轻度18例,中度38例,重度37例,重度组患者37例,非重度组56例;治疗有效率为74.19%(69/93),有效组患者69例,无效组患者24例.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改良Mayo内镜评分均较高而其血清C1q、CTRP3、CTRP6水平则均较低(P<0.05).研究组各亚组中,重症组和无效组患者均更高的改良Mayo内镜评分和更低的血清C1q、CTRP3、CTRP6水平(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改良Mayo内镜评分、血清C1q、CTRP3、CTRP6水平对UC均具有一定的诊断效能及病情和疗效评估价值,其中四者联合应用的UC诊断效能及病情和疗效评估价值更高.结论 UC患者的改良Mayo内镜评分较高而其血清C1q、CTRP3、CTRP6水平则较低,这些指标与其病情和疗效均相关且可用于疾病诊断,可作为UC临床个性化精准诊治的参考指标.

    改良Mayo内镜评分C1qTNF相关蛋白3TNF相关蛋白6溃疡性结肠炎诊治

    人工智能辅助对肠镜检查质量影响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

    杨林刘嵩舒磊汪念...
    736-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辅助在肠镜检查中对检查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以2022年4月至7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结肠镜检查的3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I组(120例)和对照组(124例),分别采用人工智能(AI)辅助肠镜检查模式和常规肠镜检查模式,比较两组退镜时间、结肠息肉及腺瘤的检出情况.结果 两组在性别、年龄、合并症及肠道Boston评分方面无明显差异;AI组息肉检出率高于对照组[45.8%(55/120)比33.1%%(41/124),P=0.041],AI组在左半结肠、右半结肠、非肿瘤性、平坦型以及小息肉(直径≤5 mm)的检出数量上均高于对照组(P<0.05);AI组在肿瘤性、隆起型以及直径>5 mm的息肉检出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I组和对照组腺瘤检出率分别为27.5%(33/120)和20.1%(25/1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腺瘤在腺瘤大小和形态上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AI退镜时间组高于对照组[(8.24±1.78)min比(7.57±1.44)min,P=0.001],主要以右半结肠退镜时间高于对照组.结论 人工智能(AI)辅助可显著提高结肠息肉的检出率,主要增加扁平息肉及小息肉(直径≤5 mm)的检出.

    人工智能结肠镜检查质量控制结肠息肉检出率结肠腺瘤检出率

    胃癌患者血清IL-17、IL-33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分析

    杨大伟金从稳陈方鹏
    739-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胃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IL-33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在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根治术的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5年.分析患者血清IL-17、IL-33水平与其病理特征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命曲线进行生存分析,并采样Cox回归分析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直径≥5 cm、TNM分期Ⅲ/Ⅳ期、浸润深度T2~T4、有淋巴结转移患者水平高于肿瘤直径<5 cm、TNM分期Ⅰ/Ⅱ期、浸润深度T1、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淋巴结转移、IL-17、IL-33为胃癌患者RFS危险因素(P<0.05);肿瘤直径、TNM分期、分化程度、IL-17、IL-33为胃癌患者OS危险因素(P<0.05).Kaplan-Meier生命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L-17、IIL-33低水平患者无复发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高于IL-17、IL-33高水平患者(P<0.05).结论 胃癌患者血清IL-17、IL-33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其预后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胃癌病情和预后评估的免疫学指标.

    胃癌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33病理特征生存曲线

    基于CT增强扫描静脉期联合直方图分析技术鉴别肿块型胃癌与中高危胃间质瘤的价值研究

    张龄尹杨蕾
    744-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直方图分析技术联合CT增强扫描静脉期在鉴别肿块型胃癌与中高危胃间质瘤(GIST)的应用价值并验证其诊断效能.方法 收集腹部CT增强扫描检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肿块型胃癌患者及GIST患者各36例的临床资料及影像数据,再使用MaZda软件勾选静脉期病变最大层面作为感兴趣区(ROI)进行直方图数据分析,将组间差异显著的影像及直方图参数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模型后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模型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AUC)验证其诊断效能.结果 肿块型胃癌组与GIST组比较,临床资料及CT特征中的性别、病变形态、病变位置、平扫CT值、动脉期CT值、动脉期强化幅值、动静脉期强化差值、强化方式、病变周围淋巴结、囊变钙化出血和直方图参数中的Mean、Variance、Kurtosis、50%百分位值、90%百分位值、99%百分位值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itic回归分析三种模型:临床模型中性别、平扫CT值、动脉期强化幅值、动静脉期强化差值是独立影响因素;静脉期直方图参数模型中Mean、Variance、Kurtosis、99%百分位值是独立影响因素;联合模型中性别、动静脉期强化差值、Kurtosis、99%百分位值是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显示临床模型AUC为0.897,敏感度和特异度为0.772、0.944;静脉期直方图参数模型AUC为0.894,敏感度和特异度为0.833、0.894;联合模型AUC为0.954,敏感度和特异度为0.972、0.806,模型效能高于前两种模型.结论 直方图分析技术联合CT增强扫描检查在鉴别肿块型胃癌与GIST上效能较高,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肿块型胃癌中高危胃间质瘤增强扫描计算机体层成像直方图

    环状RNA在胰腺癌中的发病机制和作为肿瘤标志物的潜力

    王文哲龙辉张振龚政...
    749-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状RNA是通过反向剪接过程形成的具有共价闭合结构的单链RNA.环状RNA的异常表达有助于多种癌症的发病机制.由于诊断困难和有限的治疗选择,胰腺癌是最致命的癌症之一.环状RNA正在成为胰腺癌的新型诊断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其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充当miRNA海绵效应、抑制翻译后修饰以及充当蛋白质复合物支架.此外,环状RNA治疗应用的最新进展为克服胰腺癌提供了一种有希望的方法.本文讨论了环状RNA在胰腺癌发病机制和潜在治疗应用中的作用及其作为诊断生物标志物的实用性.

    环状RNA胰腺癌生物标志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