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心电与循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心电与循环
心电与循环

王建安

双月刊

2095-3933

xdyxh@vip.126.com

0571-87567813,0571-87567809

310003

杭州市武林广场浙江省科协大楼

心电与循环/Journal Journal of Electrocardiology and Circulation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心电专业学术性期刊,以普及与提高相关结合为原则,报道心电图、心脏电生理、心血管图等心电学基础和临床研究内容,主要读者为从事心电图工作、心血管病医疗、科研和教学的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老年卵圆孔未闭相关隐源性卒中研究进展

    张宝荣
    415-419,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老年卵圆孔未闭(PFO)相关隐源性卒中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和预后等方面展开,就老年PFO相关隐源性卒中研究进展作一述评.PFO在老年人中的检出率较低,但与PFO相关的卒中患病率较高.老年隐源性卒中患者的PFO检出率明显高于已知病因卒中患者.此外,同时患有PFO和其他心脏异常的老年患者发生隐源性卒中的风险更高.老年PFO相关隐源性卒中的诊断首先需要确定卒中是否为血栓性卒中,可通过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排除其他原因,并通过超声心动图或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来确认PFO.老年PFO相关隐源性卒中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抗凝剂等)和手术干预(经皮介入闭合术、外科闭合术等).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患者接受PFO闭合术的治疗效果较差,术后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卵圆孔未闭隐源性卒中手术干预诊断老年人

    替奈普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耿昱张圣陈心怡王慧远...
    420-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静脉溶栓(IVT)是超早期再灌注治疗的主要手段.替奈普酶(TNK)是第三代溶栓药物,通过基因修饰改变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结构后获得,具有更高的血浆半衰期、更强的纤维蛋白结合特异性和更低的出血风险.多项研究显示,TNK在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与rt-PA相比具有潜在优势.对于发病4.5 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TNK与rt-PA具有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在某些研究中显示出更高的再灌注率和更好的功能结局.然而,TNK对超时间窗或醒后卒中患者的功能获益如何,尚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证据.未来研究将继续探索TNK在超时间窗和未知发病时间AIS患者中的应用可能性.新指南已经开始推荐TNK作为rt-PA的替代方案,特别是在符合血管内治疗条件的患者中.本文就TNK在AIS治疗中应用的研究现状作一述评.

    急性缺血性卒中替奈普酶静脉溶栓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急性大核心脑梗死血管内治疗研究进展

    殷聪国桑红菲刘克勤顾鑫...
    426-431,后插1页
    查看更多>>摘要:缺血性卒中(即脑梗死)是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的疾病,而大核心脑梗死是较为严重的一种.早期血管内治疗是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近期有多项关于大核心脑梗死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研究结果发表,包括RESCUE-Japan LIMIT、ANGEL-ASPECT、SELECT 2、TENSION、LASTE研究,但也存在诸多疑惑.本文将从大核心脑梗死研究现状、5项临床研究特点等方面展开,就急性大核心脑梗死血管内治疗研究进展作一述评.

    大核心脑梗死血管内治疗梗死体积

    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谢国民吕中月赵翠王海峰...
    432-436,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具有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基于细胞外囊泡的无细胞疗法,尤其是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SC-EVs),由于具有与干细胞相似的再生能力及优于干细胞的血脑屏障穿透力和低免疫原性,为AIS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将对SC-EVs治疗AIS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进展作一述评,以期为AIS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干细胞外泌体急性缺血性卒中细胞外囊泡工程化外泌体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研究进展

    陈红芳张美霞潘小玲
    437-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卒中是导致我国居民致死、致残的第一大疾病,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3/4.静脉溶栓(IVT)是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之一,可在发病后第一时间开通闭塞的血管、恢复血流,进而最大限度地减少AIS患者残疾或死亡的发生.卒中中心建设有助于提高溶栓治疗率和溶栓质量.对于合并大血管闭塞的AIS,在常规IVT治疗的基础上桥接动脉取栓治疗,可增加患者获得良好功能结局的机会.本文总结了 IVT治疗AIS的背景、我国卒中中心建设以及溶栓药物新进展,就AIS患者IVT治疗研究进展作一述评.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阿替普酶替奈普酶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徐子奇查明明
    445-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ICAS患者的卒中复发风险较高,血管内治疗通常被用于药物治疗控制欠佳的ICAS患者,但目前已发表的临床试验并未证明介入治疗相较于最佳药物治疗在ICAS治疗中的优越性,因此ICAS介入治疗仍然是悬而未决的研究热点.本文从ICAS介入治疗器械和策略、既往临床试验回顾、适用人群争议等方面展开,就ICAS介入治疗研究进展作一述评.

    缺血性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临床研究

    NIHSS评分<6分的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罗莎王皖芬江毅卿王凤...
    449-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分的合并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LVO)患者行血管内治疗(EVT)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浙江省台州医院接受EVT的42例NIHSS评分<6分的AIS-LVO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比较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实现血管再通(100.0%),术中均未发生血栓逃逸、血管损伤、夹层、出血事件;术后发生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2.4%),恶性脑水肿1例(2.4%).随访90 d mRS评分显示预后良好33例,预后不良9例(未发生死亡病例).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在年龄、术前舒张压、穿刺至再灌注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穿刺至再灌注时间是影响NIHSS评分<6分的AIS-LVO患者行EVT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26,P=0.029).结论 NIHSS评分<6分的AIS-LVO患者行EVT可能是安全有效的,缩短穿刺至再灌注时间可能改善患者预后.

    大血管闭塞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血管内治疗穿刺至再灌注时间预后

    低频脉冲电疗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老年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研究

    章姣姣杨玉平李璐洪磊...
    454-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低频脉冲电疗(LFPE)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老年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庆春院区)收治的120例卒中导致上肢功能障碍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LFPE、tDCS、LFPE+tDCS治疗各40例,分别为LFPE组、tDCS组、LFPE+tDCS组.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上肢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r量表(FMA)评估]、痉挛程度[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估]、血清指标[包括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自理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及生活质量[采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估]等指标.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3组患者上肢FMA评分以及MBI、SS-QOL评分均明显升高(均P<0.01),上肢MAS评分以及血清NSE、S-100 β蛋白、MBP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1).治疗4周后,LFPE+tDCS组FMA评分以及MBI、SS-QOL评分均明显高于LFPE组、tDCS组(均P<0.05),而MAS评分以及血清NSE、S-100 β蛋白、MBP水平均低于LFPE组、tDCS组(均P<0.05).结论 LFPE联合tDCS能有效改善老年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低频脉冲电疗经颅直流电刺激老年人卒中上肢功能障碍

    安宫牛黄丸辅助再灌注治疗重症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研究

    桂小红章燕幸朱仁洋魏博...
    459-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安宫牛黄丸辅助再灌注治疗重症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再灌注治疗时间窗内重症AI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安宫牛黄丸辅助再灌注治疗30例,为观察组;采用单纯再灌注治疗30例,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病情及神经功能指标[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及梗死后加重、梗死后出血、脑疝、神经功能恢复、治疗期间2周内死亡比例]、炎症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90d NIHSS评分,14、30d GCS评分,90 d mRS评分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比例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NLR、PLR、SII等炎症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安宫牛黄丸辅助再灌注治疗AIS有助于促进患者早期意识的恢复和远期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但对炎症指标影响不大.

    急性缺血性卒中安宫牛黄丸再灌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心源性休克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血尿素氮与白蛋白比值与预后的关系研究

    杨珍珍范德墉许俊飞钟磊...
    464-468,474,后插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心源性休克(CS)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尿素氮(BUN)与白蛋白(ALB)比值(BAR)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08至2019年美国重症监护数据库IV v2.0中713例入住重症监护室(ICU)的CS合并AK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入住ICU时BAR的四分位数分为<0.215组178例、0.215~<0.322组178例、0.322~<0.519组178例和≥0.519组179例.根据90d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364例和死亡组349例.比较不同BAR患者90d累积生存率;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CS合并AKI患者90 d内全因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不同BAR患者90 d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死亡组患者在年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评分、BUN、BAR、白细胞计数、碱性磷酸酶、肌酐、血磷、乳酸,合并恶性肿瘤、心脏骤停比例以及采用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肾脏替代治疗比例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均P<0.05),ALB、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碳酸氢根,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比例以及采用临时心脏起搏、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比例均明显低于存活组(均P<0.05).BAR≥0.519是CS合并AKI患者90 d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646,P=0.013).结论 入住ICU时BAR≥0.519预示CS合并AKI患者近期预后不良.

    尿素氮与白蛋白比值心源性休克急性肾损伤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