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出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出版
现代出版

双月刊

2095-0330

xiandaichuban@163.com

010-65783680

100024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

现代出版/Journal Modern PublishingCSSCI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族共同体的表征体系与传播创新

    高晓虹白晓晴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源泉与价值归旨.以融合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传统文化中民族共同体表征的支撑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脉相承、多元一体与兼收并蓄的价值意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话语要素,从精神标识、典型形象和民族故事等层面为融合传播实践提供了充足养分.以媒介融合推动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以渠道融合促进共同体传播有效互动,以场景融合建构共同体价值传播场域,可借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民族文化的融和传播策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传播表征体系

    群众文化视角下中华民族故事叙事策略研究

    周建新王燕妮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故事的内涵丰富,呈现出多元性与一体性、依存性与独立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复杂特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文化属性和艺术属性,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要在准确理解并把握其内涵的基础上,寻找与之高度契合的叙事逻辑和叙事策略.凝结各族群众智慧的群众文化与中华民族故事同源同脉、共促共进,二者在叙事上不仅互为基础还可以彼此成就.讲好中华民族故事,要立足各民族群众对故事的文化需求,传承并创造性使用民族文化资源,加大讲述民族故事的理论阐释,共奏全民族叙事大合唱,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群众文化中华民族故事叙事策略

    从超级电脑到虚拟小镇:"人工智能代理"的媒介考古

    胡泳张文杰
    1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ChatGPT爆火后,老牌巨头、后起新锐纷纷涌入大语言模型赛道,掀起一波生成式人工智能代理热潮.实际上,人工智能代理并不是一个新兴概念,其历史可追溯至互联网诞生之初,其蕴含于过往的媒介想象中,经历了从理念建构到实践落地的范式转型.可借鉴媒介考古学的媒介史研究视角,通过重访与串联那些未被重视的历史细节,勾勒关于人工智能代理的媒介想象与传播史线索.新近涌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代理的技术路线与平台模式呈现若干特征.围绕人工智能代理展开的媒介实践史生动地呈现了新旧媒介的交错、纠缠与融合.如今,被视为"下一个平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代理本质上是大语言模型范式的实体化产物,其开发与应用深嵌于以算力资源为核心的基础设施网络,而后者早已呈现日益深化的平台化趋势.

    人工智能代理通用人工智能媒介考古平台化API

    论出版活动中的"六个什么"

    耿相新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出版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各子系统的总和,也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只有对其进行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研究,才能对其活动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事实上,出版活动是由是什么、做什么、传什么和看什么4个子系统有机构成的,同时,这4个子系统始终贯穿着"由什么人来完成"这一决定性因素,始终贯穿着"为什么如此控制"这一选择性因素,始终贯穿着运用系统论方法进行综合性判断和实践的方法论因素.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出版实践.

    出版活动出版人出版形式出版内容出版传播出版动因

    国民数字阅读素养内涵体系创建

    周斌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期数字阅读呈现出媒介化、社会化、生活化、平台化与产业化的全新面貌,数字阅读的内涵已从"文本阅读"延展至"生活、工作与发展阅读".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战略下的数字阅读素养内涵,应与时俱进地从"数字阅读学习能力"延展至"数字阅读生活能力、工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分析数字阅读素养内涵从"阅读能力素养"延展至"阅读意识素养""阅读行为素养"的可能性与可行性,进而从"能力""意识"和"行为"3个维度,以"从阅读效果的表现来倒推阅读素养应有之义"的视角,创建全新的数字阅读素养内涵体系.内涵体系创建为推进国民数字阅读素养的评估与提升打下坚实基础,是配套落实"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战略"最及时、最基础的工作.

    数字阅读素养内涵阅读能力素养阅读意识素养阅读行为素养

    出版史学的想象力:从书籍史研究范式借鉴到出版场的建构

    王维嘉
    5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出版活动以"物"的形式为体现,但本质上是一种超越物性的人类生产实践,出版史研究的"见物不见人"归根结底是研究者对作为一项人类活动的出版的认识存在偏差,忽视了出版物生产背后的人类社会关系.除了载体的物质生产过程的历史变化,出版"物"的到场与人的在场/不在场,以及人与物所处的社会历史场境,都应是出版史研究的内容.不同于中国书籍史偏重文献版本的学术传统,西方书籍史研究将以书籍为中心的编纂、生产、流通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不同参与者在相应经济、文化、社会条件下发挥作用的事实都纳入研究视域,对激发出版史学想象力起到重要补充作用,而书籍史研究中"过去何以成为过去"和"过去何以形塑今天"两种取向的差异,提示出版史可以通过对共时性结构的历时性研究还原人与关系的历史性在场.

    出版史书籍史出版场研究范式

    古书新造:民国古籍出版热中文本的再生产逻辑

    朱琳
    6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20世纪20年代至全面抗战前的10余年间,大规模的古籍出版活动在传统文化式微的语境下,创造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从出版视角看,此次传统文献"出版热"自有其迥异于过往的生产逻辑.在正典化不断远去的文献生产前提下,通过建构纪念碑性,大型古籍丛书的生产活动被再度嵌入政治的框架内运行,知识的政治建构在这一时期是古籍出版活动整体上极为凸显的特点.于外,古籍以展览和馈赠的方式走出国门,在文化外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于内,古籍则通过行政手段与市场之手抵达新时代的阅藏场域,迎接以不确定性为特征的匿名化读者.总体上,古籍的物质性特征被放大,不论是在为国家提供外交象征物时,还是在为读者提供合宜的读物时,文本性的地位均遭弱化.

    古籍出版传统文化出版逻辑印刷范式

    书写的口语性:回到跨模态的织网

    于成王金玉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前现代以及现代早期,"书写即说话""阅读即聆听".将感官与媒介对应起来的媒介特异性理论无法揭示"书写的口语性"等复杂的媒介现象.媒介理论应当关注"媒介间性"与"对媒介的跨模态感知"二者之间的关系,倡导建构更富感知丰富度的媒介文化.把语言理解为高度认知性的存在,压制对语言的跨模态感知,便会以"网络空间"消灭"织网空间",使人丧失对书写之本质来源的感受力.

    书写阅读口语跨模态媒介

    简体字本古籍出版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以"中华国学文库"为例

    尹涛
    85-9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大量采用新式标点的简体字本古籍被出版.以中华书局"中华国学文库"为代表的简体字本古籍的出版实践证明,简体字本古籍整理与出版,契合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可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建设一个包括简体字本在内的"中华古籍世界"是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可以分阶段实施.第一个阶段,出版经典的简体字本;第二个阶段,扩大简体字本品种规模;第三个阶段,在持续扩大品种规模的同时,大力推进简体字本古籍的数字化,最终形成一个传统、数字出版并重,繁体、简体字本并存的"中华古籍世界".简体字本古籍出版的关键环节和当务之急是制定《繁简字对照总表》.

    古籍出版简体字本古籍中华书局"中华国学文库"

    《现代出版》征稿启事

    《现代出版》编辑部
    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