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行政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行政论坛
行政论坛

祝福恩

双月刊

1005-460X

xzlt160@sina.com

0451-85951705

150080

哈尔滨市清滨路74号

行政论坛/Journal Administrative Tribu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探索行政科学真知,研究政府工作实际,反映最新学术信息,纵论公共管理话题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关注公共管理科学和政府工作实际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精选有关方面的具有学术价值和创新之处的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破解世界性三大治理难题的中国智慧

    张波卢心瑜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人类面临的公共性问题不断凸显,许多地域性的治理困境向世界扩散,主要集中在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这世界性三大治理难题上.面对复杂繁重的世界治理难题,中国以独特的智慧开辟了破解之道,为世界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在管党治党、治国理政方面的成功经验,为世界其他政党和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另一方面,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举措,也为解决全球治理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在政党治理上,中国以新型政党制度摒弃西方竞争性政党体制的党派纷争,实现了政党结构范式和民主实现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在国家治理上,中国坚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党的全面领导和国家的主导作用,构建多元主体协商共治的治理模式;在全球治理上,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全球治理取得重要进展.

    世界性三大治理难题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中国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四个自信"的实践表达

    于洪波燕梦男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伟大成就赋予中华民族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志气、骨气、底气.以独立自主道路与和平发展道路为表征的创造性实践路径是中华民族道路自信的支撑,以科学性与发展性马克思主义为表征的根本性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理论自信的支撑,以人民性的制度建构逻辑与制度运行体系为表征的制度表达是中华民族制度自信的支撑,以"两个结合"的原则坚守与丰富精神世界的价值指向为表征的主体性文化立场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支撑.全面理解和把握以中华民族"四个自信"为核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表达,坚守"四个自信"的现实必然性以及增强中华民族"四个自信"的理论价值,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基层政区治理逻辑——以郊区土地利用为例

    熊竞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融合发展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下半场的重要特征和主要目标,其在制度层面的核心是进一步推动城乡土地、户籍、社保等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虽然既有研究对城乡政区的关联给予了关注,但由于缺乏基层政区与具体制度关联后的解释,使其制度分析系统性和路径优化综合性不足.基于制度系统论的视角,以郊区土地利用为例,探寻城乡融合发展中基层政区与郊区土地利用在问题、原因和对策上的关联机制,研究表明,基层政区体制改革能够与郊区土地利用优化双向互动,具体在于以建制类型的一体化、准政区的规范化、省直管县和虚化乡镇、跨界联合和内部挖潜等方式推动郊区土地有效利用.

    城乡融合发展基层治理基层政区治理土地利用

    分类与比较:对人的治理的两种方式

    张乾友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治理是一种生产秩序的活动.任何秩序都是人的秩序,任何治理也都是对人的治理.对人的治理必须回应人最内在的关切,这是因为人是一种评价性存在,总是希望证明和被承认自己的价值.概言之,任何秩序本质上都是一种价值秩序,而治理就是生产价值秩序的过程.价值秩序的生产有两种主要的方式,即分类与比较.分类,是指将人及其价值创造的行为归入不同的价值类别,以明确不同的人到底在哪些方面创造了价值,进而明确人们作为价值主体的独特性与共同性;比较,是指用同一种尺度去衡量不同人及其价值创造的行为,以确定每个人到底创造了多少价值,进而确定人们作为价值主体的等级关系.基于这两种方式,也形成了通过分类的治理和通过比较的治理两种治理模式.

    分类比较对人的治理治理技术治理模式

    重返"对人的治理":数字时代治理性的回转、异变及其矫正

    柳亦博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16世纪之前,治理的对象是人,这一时期的治理性可以被定义为"对人的治理".从18世纪到20世纪,人与领土、政治结构一样成为国家的构成要素,该时期的治理性则是"对国家的治理".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随着数字技术的涌现以及人为技术所重塑,治理性迎来了一次"对人的治理"的回归.进入数字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拥有与之前治理技术截然不同的化身为"座架"的能力,使得治理的过程逐渐被异化为一种对社会的促逼和集置,数字时代的治理性也从"对人的治理"异化为"对人的摆置".我们可以从拒绝"技术座架化"和"世界图像化"两个方面对抗这种异化,通过保持对可能性和创造性的开敞状态,实现数字时代治理性向"对人的治理"的回转.

    数字时代治理性对人的治理对国家的治理

    大数据驱动政府监管的变革之道

    米加宁孙源彭康珺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数字空间和物理空间共同构成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这一现象让政府监管在面临数字空间新问题的监管缺位和物理空间旧问题的监管不足之双重困境的同时,也为实现协同化、脱域化、精准化和可溯化的新型政府监管提供了发展契机.基于对大数据驱动政府监管变革的特征和潜在挑战的分析,研究认为,发挥大数据驱动作用,推动我国政府监管转型,应从提高监管人员的适应性、推进关键技术的普及性、提升现有体系的适配性、实现监管责任的明确性等四个方面着手.

    政府监管大数据技术数字经济数字空间物理空间

    双层治理结构:地方治理中的统筹编制

    叶贵仁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机构编制作为地方治理中的特色组织制度,其正式编制人员与编外人员体现了独特的双层治理结构属性.已有研究大多聚焦于探讨编外用人的选择逻辑,忽视了正式编制人员与编外人员共存的功能作用.通过比较研究发现,由于治理任务的日益增多,刚性约束下的正式编制难以满足需求,地方政府则通过统筹使用各种编制人员,成功应对治理挑战.这种正式编制人员与编外人员共同构成的双层治理结构体现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有机结合,并在地方政府同一层级内部、不同部门间和不同层级间呈现出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没有固定的模式且具有一定的弹性,有助于在地方各级政府编制受限的情况下有效完成治理任务.未来,编制改革应更加注重治理任务与治理资源的匹配性,以优化双层治理结构并提升治理效能.

    地方治理双层治理结构统筹编制编外人员正式编制人员非正式制度

    领导督办:中国科层组织的加速运行策略——基于组织时间的分析视角

    李春生
    6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科层组织效率问题的研究中,时间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变量.结合韦伯的"领袖民主制"和组织时间理论,将科层组织运行中的时间分为任务时间、规则时间、程序时间、协调时间和决策时间,从组织时间维度分析关键行动者对科层组织运行的加速效应,通过对领导督办策略的分析发现,领导督办可以压缩总体任务时间、缩短规则执行时间、减少流程损耗时间、节约磋商协调时间和控制决策延误时间,在过程维度提高时间使用效率,在结果维度加快任务完成进度,从而推动科层组织的加速运行.领导督办策略蕴含复杂的运作机制,包括重塑激励结构、施加时间压力、加快治理节奏、供给治理知识和拉近空间距离等,但过度使用领导督办策略会打乱科层组织的常规节奏,影响组织运行的稳定性.未来,应审慎进行领导督办,使其对科层组织的常规运行形成补充而非干扰的良性加速效应.

    科层组织领导督办组织时间科层制悖论

    公共服务体验:我国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

    徐增阳曾祯
    7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解我国公共服务在居民需求、治理模式、政策目标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时代变化,优化公共服务体验,实现公共服务精准供给,对建设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对客户体验理论的修正,聚焦满足公众差异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本研究提出公共服务体验的概念,并认为公共服务体验具体由感官体验、效用体验、关系体验、情感体验和认知体验等五个部分组成.受服务质量、服务流程、服务主体特征和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提升公共服务体验要从公共服务需求管理、供给格局、服务场景和服务技术等方面着手,构建公共服务与公共治理的新发展格局.

    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体验高质量发展

    隐性成本:政府驻地迁移的民生性公共服务效应

    赵聚军王坤
    9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的城市政府驻地通常具有强烈的资源聚集效应,政府驻地迁移对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具有深刻的影响.然而,无论是地方推动政府驻地迁移的主要政策目标,还是相关研究,均聚焦经济发展效应而对其民生性公共服务效应缺乏关注.为测度政府驻地迁移对民生性公共服务的影响,在收集了 2003-2019年26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并借助因子分析法构建民生性公共服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双重差分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政府驻地迁移会对民生性公共服务产生显著负面效应,存在隐性的社会成本;通过影响机制分析发现,政府驻地迁移通过支出偏向和财政压力,产生了民生性公共服务挤出效应;通过异质性分析则表明,在行政等级、所处地区、政策时点和迁移距离等不同条件下,其影响的强度会有所变化.将政府驻地迁移的政策效应从经济发展扩展至民生性公共服务,不仅拓宽了研究视域,也具有一定的政策价值,既可以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支持,也能够为抑制城市政府的"空间生产"冲动提供学理依据.

    政府驻地迁移公共服务行政区划城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