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行政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行政论坛
行政论坛

祝福恩

双月刊

1005-460X

xzlt160@sina.com

0451-85951705

150080

哈尔滨市清滨路74号

行政论坛/Journal Administrative Tribu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探索行政科学真知,研究政府工作实际,反映最新学术信息,纵论公共管理话题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关注公共管理科学和政府工作实际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精选有关方面的具有学术价值和创新之处的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特色制度执行理论的构建——制度执行力的一个研究方案

    陈振明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基本原则;而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在于强化制度执行力.通过构建包含制度执行在内的制度过程概念框架,论述制度执行及其研究的重要性,本文提出制度执行力的一个研究方案.研究认为,当前强化制度执行力研究,需要补齐制度运行或制度过程中的制度执行短板,采用多学科跨学科的视角,基于中国制度执行的实践场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制度建设的论述为指导,弘扬中国制度执行的历史传统,提炼当下中国制度执行实践的创新经验,吸取国外制度执行理论中的合理因素,加快中国特色制度执行理论及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制度过程制度建设制度执行力研究方案

    人民理论研究论纲

    何艳玲
    1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民是国家、社会以及党与政府存在的关键和基石.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的治国方针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人民理论理应成为其进行公共治理的基础理论.人民理论研究包括在人民这一知识元概念下的差异化个体(群体)与人民分层、人民之诉与人民之需、人民算法以及为了人民的治理等多个核心内容.社会分层诱发不同的人民之诉与人民之需,进而要求利用人民算法开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是人民理论的内在逻辑.穿梭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经验、东方与西方之间,人民理论不仅是具有中国特质的高解释力和强普遍性的理论,也可以与作为西方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基础的公民理论展开有效对话.

    人民之需人民的治理人民算法人民理论

    数字时代公共管理学的知识生产与意义建构

    陈潭
    2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迭代更新与推广应用,数字时代的技术生产、物质生产和知识生产也在进一步叠加和深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变革力量,数字技术深刻地影响并重塑科学决策、政府管理、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的新型范式,推进了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变革,推动了公共管理学的时空嬗变与范式重构.在数字时代,推进面向问题导向、技术驱动和学科交融的知识生产以及面向学术前沿、技术前沿和实践前沿的科学研究,对推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社会发展、服务人民需要、服务人类进步的公共管理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数字时代的公共管理学建设应通过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强化系统理论探索、扎根本土社会实践、构建整体知识图景等方式,真正实现学科知识的时代化、自主化、体系化,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学科特点的数字化公共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

    数字时代公共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知识生产意义建构

    现阶段中国阶层格局变化的十大新特点

    朱光磊韩林秀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阶层结构作为中国发展重要的社会基本面之一,在科技革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持续进行着分化与重组,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后产生了一些新的与经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特点,这些值得关注.比如,传统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持续分化,并出现了新的重组与融合趋势;知识分子、私营企业主等阶层正在发生着与原有概念界定具有明显差异的发展;农民工与个体劳动者规模庞大,互联网正赋予他们诸多新的特征;灵活就业者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的阶层;公务员群体成为现阶段各方面都最为稳定的一个阶层.从整体上看,社会流动仍然正常,阶层关系保持总体和谐,但要提防各种人为性的破坏因素,主动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促进社会成员共同富裕.

    阶层社会成员结构社会流动阶层关系

    中国环境治理:以制度创新引领实践创新——以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为核心的考察

    周光辉秦世达
    4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政府为应对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环境问题,通过创设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走出了一条以制度创新引领环境治理实践创新的中国环境治理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通过以结果为导向的制度创新来加强注重实践绩效的制度供给,党政同责的制度创新为环境治理的开展与责任追究提供了有力支撑,确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明晰了环境治理的方向,"谁考核,谁监测"的环保监测体制创新保障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监督与考核.在新时代环境治理创新实践中,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形成了"主体责任-目标设定-绩效考核"的闭环运作,将制度优势转变为治理效能.中国环境治理的经验在于:以人民为中心的环保理念超越了西方国家因后物质主义环保理念所产生的价值撕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现代国家建设规避了西方国家因环境治理与政党政治周期不匹配所出现的治理困境;以制度创新引领实践创新的治理模式为环境治理持续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环境治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新型现代国家制度创新实践创新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问题意识和现实意义

    燕继荣李修科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主具有语义上的简明性、内涵上的多歧性、实践上的多样性.在既有的民主讨论中,人们已经达成基本共识:民主是现代公共事务"公共性"的要求和体现;民主是公共生活权威秩序的系列化制度安排;民主是公共决策合法化的重要方式和过程.今天,中国基于自身实践经验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概念,这在民主的广泛性和有效性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聚焦"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三个关键词——"民主""人民民主""全过程",阐发其所蕴含的政治和理论属性,分析其现实的问题意识和重要意义所在,有利于我们全面准确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刻内涵.研究认为,"民主"这一关键词重申了公共事务民主性的不断推进和完善是政治发展的评价标准;"人民民主"这一关键词揭示了真正的民主不仅在制度和程序上要向人民开放,而且在政策选择上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民生和民意优先的理念;"全过程"强调民主不能仅仅局限于"民主选举"和"上层政治",还要体现基层民主的广泛性、全面性、有效性.

    民主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民主本土化聚合民主协商民主

    政府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支撑、双重规范与韧性建构

    张贤明
    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政府治理现代化可以从价值支撑、双重规范与韧性建构等三个方面进行把握.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支撑,其中蕴含党性与人民性的基本关系,二者深度融合、有机统一;责任牵引与法治约束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双重规范,在责任和法治的共同作用下,政府治理体系才能规范而有活力地运行;顶层设计与地方创新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韧性建构,二者的相互配合适应了大国治理的需要,保证政府治理体系有效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适应新情况与新环境.

    中国式现代化政府治理党性与人民性责任牵引法治约束顶层设计地方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三波机构改革中的钟摆现象——基于领导权-治理权分析框架的解释

    肖滨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照领导权-治理权的分析框架,改革开放以来的机构改革被分为三个波段.从第一波经第二波到第三波,三波机构改革演进的历史轨迹是党的领导权与治理权从"分"到"统"的钟摆过程.作为第一波机构改革的逻辑,党政分开之所以退出历史舞台,是因为其与领导权逻辑的深刻对立;第二波机构改革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其与党的领导权的强化共同为走向第三波机构 改革铺平了道路;走向党的全面领导是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的第三波机构改革的根本特征.党的领导权支配一切的逻辑是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三波机构改革中钟摆现象的基本命题.

    机构改革领导权治理权钟摆现象

    行政问责:组织层面的分析

    竺乾威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强了对政府公务人员的行政问责.与此同时,有关行政问责的研究开始大量出现,然而大部分的研究主要是从问责主体、问责制度、问责程序、问责标准等方面着手,尚缺乏从组织层面展开的相关研究.从组织层面对行政问责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包括技术理性、组织结构、职位设定、组织目标与执行的冲突、组织运作中的潜规则以及公私利益与行政伦理等内容,旨在从多个维度对导致行政问责的行为背后的组织因素进行全面了解,从而更有效地把行政问责工作再推进一步,深入一层,增强政府公务人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履职尽责,提高行政效能.

    行政问责政府公务人员科层组织行政美德组织文化

    基层应急管理中的组织协调——问题根源与解决思路

    薛澜王哲
    9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推进,应急管理体系改革也从2018年起进入新的阶段,成立了应急管理部,形成了我国全面应对四类突发事件的统一协调指挥体系.在改革实施后,由于基层应急管理中仍然存在各部门之间组织协调不畅的问题,故而带来一定的风险隐患.结合基层应急管理组织协调的现实问题和相关理论,通过分析A市Z县等相关案例,研究认为,基层应急管理组织协调的问题根源,一方面源于应急管理问题本身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源于现有的权责机制和制度体系仍然不健全.聚焦问题根源,应加强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根据应急管理工作的特点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并从制度建设、人才培养和监督机制等三个方面破解应急管理组织协调问题,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推进中国应急管理事业的发展.

    应急管理基层治理组织协调协同治理